第486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里更加烦躁了。
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煜:“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这一切,都是象征哀愁的意象,她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
柳永:“最后一句简单直白,反而更加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稍显逊色。”
李煜:……
范仲淹:“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却又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蔡文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才有了这千古绝唱!”
韩愈:“她心中的“愁”不仅是个人之愁更是国家之愁、民族之愁!”
上官婉儿:“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千古第一的名头我算是服了。”
……
老年李清照有感而发:“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杨慎:“宋朝的词人中,李易安堪称冠绝古今,便是与男子相较,也毫不逊色!”
【沈谦在《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相提并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也堪称独树一帜,自名一家,在当时就被人称为“易安体”,李清照也被尊为“婉约词宗”!】
【李清照的晚年是在临安度过的,她想要将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一个姓孙的小女孩,可惜女孩并不领情,还说:“才藻非女子之事也。”读书作诗不是女孩子该做的事。】
【这件事对李清照的打击极大,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将诗词放置一旁。从这件事也能看出南宋的社会风气逐渐转向保守,对女子的约束也越来越严苛!】
上官婉儿:“什么是女子的事,什么又是男子事?难道女子便不能作诗作文,便不能名传千古吗!”
杨慎心中大为可惜:“恨不能与李易安相交!”
辛弃疾替李清照不值:“易安居士听到这话得多伤心啊。”
李清照心里确实很可惜,她也能看出这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导致的。这次有天幕相助,希望那几个发生大变的时空不要再出现南宋了。
……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遗憾,在极度孤苦、凄凉中,悄然辞世。】
李清照:她这一生前半生平淡温馨,后半生颠沛流离,居然活了七十多岁,那时的自己该是多么的孤独啊……
【从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一窥南宋的端倪,南宋的政治环境还算稳定,但却是一个存在感很弱的朝代。】
评论区
“我只知道岳飞和他的精忠报国!”
“还有秦桧那个大奸臣!”
绍兴年间的秦桧满不在乎,只要官家还需要我,还需要和金国议和,不论天幕怎么说,官家都离不开我!
当世之人谁不知道老夫是奸臣,可谁敢当着老夫的面这么说!
“北宋好歹还有语文背诵天团,南宋出名的臣子却很少。”
“我只知道辛弃疾和陆游、文天祥,语文课本上有他们的诗词。”
“生生将一个纵横沙场的大将逼成了词中之龙……”
辛弃疾长叹一声:我传到后世的居然只有文名吗?
“皇帝里面只听说过完颜构。”
“还有南宋末年跳海自尽的小皇帝和十万军民……”
赵匡胤:“南宋末年发生了什么事,难道比北宋末年还要耻辱可笑吗?”
“南宋的文治武功样样不突出。”
“全靠用钱财向金国买和平,维持了百年的统治。”
“在南宋的金钱攻势下,金国皇室权贵迅速腐化,西夏也江河日下,简直是一个比烂的时代。”
“中原三个国家专注于内斗,给蒙古的强势崛起提供了安稳的外部环境。”
“……”岳飞:“蒙古!又是一个草原异族?”
【南宋,自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到1279年,末帝跳海自尽,共历九帝,享国152年。】
【赵构在南京称帝之时,尚且控制着河南、关中等地。称帝五天后,赵构迫于压力,启用李纲为相,李纲到任后先上“十议”,为高宗筹划重整朝纲。】
【他是坚决的主战派,要求重新启用靖康年间被罢免的主战派官员,严惩张邦昌等曾为金国效力的官员,与金人堂堂正正的打一仗,夺回宋人的骄傲!】
【为加强抗金的力量,他推荐坚决抗战的老臣宗泽出任东京留守,去开封整修防御设施;又力主设置河北招抚司和河东经制司。他还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
赵匡胤早已将中原大地的舆图刻在脑子里,一听到这里,就知道这个战略十分合理:“北人不识水性,金人想要渡过大江大河,必得费一番功夫,只要将三条大河的关键渡口守好,就相当于断了金人的骑兵之利,不怕金人南下!”
唯一可惜的是……
【可惜的是,赵构最信任的是投降派的黄潜善、汪伯彦二人,他们一力主张南逃。赵构早就被金人吓怕了,立刻下令“巡幸东南”,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
刘邦:“呵!真是可笑,皇帝被俘叫北狩,往南跑路叫巡幸,你们是会给自己找面子的。”
【即便李纲拿出赵构前不久承诺的“独留中原”的誓言,依旧无法让一心逃跑的皇帝收回成命,反倒招致赵构的憎恶。】
【很快,赵构任命李纲为左相,黄潜善为右相,汪伯彦任知枢密院事,对李纲成钳制之势。仅做了两个月宰相的李纲很快就被赵构罢免职位,此后再未得到重用。】
李纲:“老夫得不得到重用不重要,但是不能南迁啊!一旦官家逃往南方,对北方的抗金大势就是最大的打击!”
北方人心离散,大宋就再也回不去了……
【在汪、黄二人的“辅佐”下,赵构考虑的不是如何加强军备、收复失地,而是继续派人向金人“祈请”求和。】
【金人正在一路高歌猛进,怎么可能答应议和的要求,建炎元年,赵构派遣傅雱出使金国,傅雱只带回了金人的两个要求,一是向宋朝索取逃到南方的三镇人,二是替西夏索要宋朝自熙河开边以来所开拓的疆土。】
程咬金:“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
秦琼:“若你是金人,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还要答应敌人的和谈吗?”
程咬金:“当然不,堂堂正正打下来的土地才是属于我们的!”
秦琼:“所以,这两个条件就是金人在戏耍南宋。若是南宋答应了,对他们再好不过,若是不答应,也没什么损失,反正战争是不会停止的。”
李世民:“两个武将都能看明白的事,南宋君臣到底在奢望什么?”
魏征:“一群没有骨气的软蛋!”
第458章 屈膝称臣
【建炎二年,赵构再次派王伦出使金国,继续向金朝求和。金太宗不仅不答应,还直接发动了南侵!】
宗泽皱眉:“金军又要南侵了!”
岳飞:“将军不用担心,我等定能守住东京,等待官家回銮。”
闻言,宗泽的眉头皱的更紧了……
【李纲被罢相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赵构“巡幸东南”的计划了。建炎元年十月初一,赵构离开应天府,由运河南下,由于东南变乱不断,赵构一行止步于长江以北的扬州,暂时将其作为驻跸之地。】
赵匡胤:“驻跸扬州,你想做下一个隋炀帝吗?”
【而此时的南宋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也没有到朝不保夕,必须逃难的危急时刻。】
【留守东京汴梁的宗泽一面联结河北义兵抗金,一面连续二十余次上书赵构,请求皇帝返回东京,主持大局,但赵构始终不为所动,甚至宗泽的每次上奏都会引得黄、汪二人嘲笑。】
留守东京的宗泽一口老血喷了出来,他本就身体病弱,不堪重负,部将们都十分担心,但他本人感觉还好,这口淤血吐出来,他的胸口反倒轻松了些许。
金人灭宋之心不死,只是不知道他能不能守住汴京……
【宗泽,出生于宋仁宗年间,是两宋之交在抗金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但有着“耕读传家”传统的家庭,自幼在父、祖的教导下读书识字,勤奋好学。十几岁的时候,他毅然辞家外出游学,历时十余年,最终于元祐六年(1091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