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金军虽然武力强悍,但他们统治手段十分低劣,远不及辽国,引得北方民众相继反抗,岳飞继承了李纲、宗泽的抗金理念,重视民间的抗金力量,与他们共享情报,协同作战,夹击金军,制定了“连结河朔”的御敌方针。】
【在两宋之交,有决心和能力光复失地的统帅唯有岳飞一人!甚至在岳飞死后二十多年,在金国仍然流传着“岳飞不死,大金灭矣”的说法!】
【在平定李成、张用、曹成等流寇后,岳飞便将目光转向了北方的金国。绍兴三年,岳飞前往临安觐见赵构,赵构赐给了岳飞铠甲、弓箭,以及御书“精忠岳飞”锦旗一面,作为军中张挂的大纛。岳家军的实力进一步扩充,达到两万人的规模。】
【绍兴四年,岳飞上书提议收复被伪齐统治的襄阳六郡,他的提议得到了主战派宰相朱胜非和赵鼎的支持,但在出发之前赵构特意下令,不许岳飞宣传北伐之说,甚至不能以收复汴京为口号,只要收复六郡便立刻停战,否则“虽立奇功,必加尔罚”。】
刘彻啧啧称奇:“朕可真是大开眼界,第一次见到将战功往外推的皇帝!”
霍去病目瞪口呆:“立功反而要受罚?”
卫青淡淡道:“赵构本就属意和谈,怕是没有得到金国的允诺,他才下定决心打这一仗吧。”
【南宋小朝廷的阴暗心思岳飞并不在乎,他满怀激情,渡江北上,仅用一天时间便收复了郢州,伪齐守将李成仓皇逃窜,岳飞兵不血刃收复襄阳。】
【岳飞的长子岳云年仅16岁,在随州之战中,第一个冲上随州城头,勇冠三军!】
【岳飞出师大捷,震动了伪齐政权。刘豫急忙调度兵力,向北方的爸爸求助,金国派出大军,与河北、河东的“签军”(伪军)南下增援。】
【李成得到支援,想要夺回襄阳府,他率领着号称三十万的大军反扑宋军,结果再次大败。他们只能集结在邓州附近,筑寨掘壕,拒险而守,以遏制岳家军北上。】
张宪:“不过是岳帅的手下败将,还想垂死挣扎,真是自不量力。”
李成此人,履历极其“丰富”,他出身河北雄州,擅长射箭,能挽弓三百斤,以勇悍闻名于世。
金兵占领河北后,他聚众起义,为避金军锋芒辗转南下,在江淮之间活动。
他也曾两次接受南宋的官职,又两次反叛,企图割据自立。被岳飞击败后,投降伪齐。
身为伪齐襄阳六郡的主帅,再次直面岳飞的兵锋,一接战便溃不成军。伪齐灭亡后,李成投降了金朝,成为完颜宗弼的部将,又双叒叕与岳飞对上了……
李成都快哭了:“煞星!孽缘!惹不起还躲不过……”
【岳飞派出奇兵突袭李成,敌军顿时大溃。一战便俘虏金国将领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得马二百余匹,军资不计其数。只有高仲带领残部逃入邓州,闭门坚守。】
【七月十七日,岳飞军攻取邓城,岳家军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经过一场血战,邓城终于被攻克,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
……
【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岳飞便成功收复襄阳六郡,等到刘光世派遣的援军赶到的时候,已经没有仗可打了,岳飞还特意上奏,将功劳分给这些援军。】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宋廷,这是南宋第一次收复大片失地。高宗赵构不敢置信的看着岳飞的捷报:朕知道他能打,但没想到他这么能打!参政胡松年说道:正因为岳家军纪律严明,将士令行禁止,所以才能取得这样的胜利!】
【岳飞因功晋封为清远军节度使、荆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这一年他年仅32岁,是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赵匡胤充满期待:“好啊,才三十多岁,正是当打之年,凭着岳飞的能力,二十年后,整个北地都能被光复!”
赵匡胤下意识的不去想后人对赵构的唾骂,幻想着南宋还能收回失地,重建大宋的天下!
【收复襄阳六郡后,岳飞奉诏移屯鄂州,鄂州从此成为岳家军的大本营。他带着部下修复城池、加强戒备,大力兴办营田,重视发展生产,招徕归业农民。】
【在岳飞的努力整顿下,襄汉地区终于治愈了伪齐统治者的蹂躏和战争带来的创伤,成为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
襄阳汉中这个地区的战略位置有多大的价值,刘邦、诸葛亮最清楚,这里退能据守四川,进能图谋中原,是一个积蓄实力的好地方!
【岳飞有心继续发兵北伐,却碍于赵构的命令无法成行,他将自己对敌人的深仇大恨,对天下统一的殷切期盼,对朝廷的赤胆忠心都凝聚在一篇《满江红》之中——】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赵匡胤咬牙切齿:“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卫青:“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霍去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真是慷慨激昂,充满英雄气概!”
岳飞、宗泽、李纲:“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有些唏嘘:“此时的岳帅依旧对报国立功充满了希冀,可惜……”
【当时,在湖南洞庭湖地区有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是钟相。北宋末年溃军南逃的途中,大肆劫掠百姓,引发洞庭湖地区本就对朝廷不满的百姓更加愤怒,纷纷揭竿而起。】
【钟相和之前的方腊一样,假托摩尼教教义,以保家卫民为出发点,以反对封建统治和土地兼并为纲领,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农民起义,建立大楚政权!】
【钟相牺牲后,杨幺继续领导起义军进行斗争。采取“陆耕水战”的方式,与南宋朝廷对抗。】
【宋廷视之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却都铩羽而归。当时南宋在东南立足未稳,平叛战役进展极为不顺,只能调北境强军来助剿,岳飞就成了平叛的主将。】
【岳飞一面继续招降起义军,一面乘机攻打外围营寨。在七次镇压,多次招安之后,最终平定了叛乱。岳家军得到丁壮五六万人,缴获船舶一千余只。】
【持续六年的钟相、杨幺起义,在岳家军的强大军事实力下吹枯拉朽般的崩塌了……】
【平定内部叛乱的同时,岳飞时刻关注着北方金国的动静,时刻准备着出兵北伐。】
【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去世后,他的弟弟完颜吴乞买(完颜晟)继位,即金太宗。】
【1135年,南宋绍兴五年,金太宗去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完颜亶即位,即金熙宗。当时金廷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一些功臣手中,他们有战功,有资历,又是新皇帝的叔伯辈,直接主导了金国的军政方针!】
【这些大臣分成主战派与主和派,主战派以完颜宗弼为首,主和派以完颜挞懒为首。】
【1137年,金熙宗废除刘齐政权,听从主和派完颜挞懒的建议决定与南宋议和。】
【为了成功促成和议,赵构召回了秦桧,任命其为资政殿学士,之后又升为枢密使,地位仅次于主战派的宰相张浚。】
【当时的抗金形势空前良好,在宋廷罢免庸将刘光世之后,赵构将除张俊、韩世忠之外的,南宋大部分军队的指挥权都交给了岳飞。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各军无法协调的缺陷,将南宋的军事力量拧成一股绳,岳飞踌躇满志,积极做着直捣中原的准备!】
【秦桧自然不会看着岳飞立下大功,便暗中挑拨主战派之间的关系。他看准张浚志大才疏、自命不凡、不满足于空头都督的名号,积极煽动。两人合力说服了赵构:不应该让岳飞掌握太大的兵权,以免其功盖天下,威略震主。宋高宗当即收回成命,岳飞的北伐计划再次成为泡影……】
【绍兴六年,太行山的忠义保社首领梁兴等人,突破金人的围剿,率百余名骑兵归附岳飞,这是第二次北伐的先声。】
【时任宰相的张浚负责主持第二次北伐,他命令韩世忠自承州、楚州出兵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岳飞自鄂州进军襄阳府,作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不料就在此时,岳飞的母亲去世了,岳飞十分孝顺,对母亲的病逝痛苦不已,再加上多年在盛夏用兵,他的眼睛发生病变,开始畏光、刺痛,他本想为母亲守孝三年,却苦于忠孝难两全,在朝廷的催促下,岳飞回到了军中,准备北伐……】
第465章
【此时的岳家军吸收了大量洞庭湖起义军,朝廷又将其他军队的一些兵马交给岳飞节制,岳飞麾下有十万人之多。不仅兵员和素质居各军之冠,其声望也在诸军之上!中原那些坚持抗金的忠义民兵凡是想要归顺南宋的,都乐于投奔岳飞的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