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然而刘裕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尤其是第三次,他听信彭城太守王玄谟的北伐之策,想要一举“封狼居胥。”当时的北魏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好好谋划,还是有希望收复失地的,但刘义隆急功近利,贪功冒进,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还引得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刘宋自此一蹶不振!】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如今的南宋就像是当年的刘宋,自金章宗上位后,金国国势日渐衰弱,并不是无懈可击,只要好好谋划定能取得胜利。但南宋也有一个“王玄谟”——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轻启战端,定然会招致失败的结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想起自己的一生,四十三年前,他带着五十个将士勇闯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如今四十三年过去了,他却依旧壮志难酬,一事无成!】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本是北魏拓跋焘战胜刘宋后用来炫耀自己功绩的建筑,可惜现在的人们早已忘记了这件事,当地的百姓甚至将他当做神来供奉。】
  【四十四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也曾驻扎在这瓜步山上,佛狸祠下。再过几十上百年,北方的百姓是不是也会将金国的完颜氏当做神来供奉呢?】
  【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因为多年的和平会让人麻木,沦陷区的百姓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甚至对异族的君王顶礼膜拜了。】
  【因此,作者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继续拖延下去,民心向背,中原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范仲淹:“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忠心耿耿,只要朝廷信任自己,他便当仁不让,随时准备奔赴疆场!】
  【另一方面作者也是担心自己落得个廉颇的下场,廉颇战功赫赫却被奸臣陷害,背井离乡,报国无门。】
  【辛弃疾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韩侂胄不肯接受他的意见,韩党将他当做异己,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的罪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满腔热血再次被浇了一盆冷水……】
  李清照:“用典虽多,却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苏轼:“怪不得天幕总说历史就是一个圈,历史上的错误总会重复上演。”
  苏辙也遗憾道:“可惜了……”
  第477章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起义,历任各地长官,主政一方,安定民生,训练军队,力主收复中原,却惨遭排挤打压,人生最美好的二十年,都在闲居中度过……】
  【他的一生,正如他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所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沉痛道:“可怜白发生……”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启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让他速到临安就任,但诏书下达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卧病不起。同年九月初十,辛弃疾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死前还在高呼着“杀贼!杀贼!”】
  评论区
  “太可惜了……”
  “一生襟袍未曾开。”
  “宋朝原本可以有一个霍去病与苏轼的结合体的,结果只得到了一个词中之龙。”
  ……
  辛弃疾不由得在心中质问自己,他还要为这条注定无法看到光明的道路矢志不渝吗?
  “当然!”若是不去做,又怎能知道会不会有转机。
  在天幕的影响下,这个平行时空确实发生了一些了不得的转变,宋孝宗不再迷茫摇摆,他将太上皇的意见置之不理,提拔了一批如辛弃疾、虞允文一般的主战派,积极准备下一次北伐!
  【与辛弃疾生于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爱国诗人陆游,他自幼好学不倦,12岁就能写诗作文,一生笔耕不辍,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流传到后世的有九千三百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评论区
  “你将乾小四置于何地,他才是存诗做多的诗人。”
  “他写的那能叫诗吗,分明是流水账。”
  “是啊,现存四万多首诗,一首都不需要背诵学习……”
  爱新觉罗·弘历:……
  雍正:“一年三百多天,便是一天写一首诗,也得一百多年才能留下四万首诗,他是没有正事可做了吗!”
  弘历:危!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偏安的南宋。他出身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他的祖父是王安石的弟子,父祖都在朝为官,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少年时期的陆游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熏陶了他的爱国情操。】
  评论区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高宗时,他参加礼部考试,力压秦桧之孙秦埙名列第一,秦桧大怒,指使主考官将陆游的名次拿掉,陆游也因为遭到秦桧的排斥仕途不畅。】
  【宋孝宗时,陆游已文名满天下,特被赐为进士出身。他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积极为北伐献计献策,却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还被人污蔑,以“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免了所有官职。】
  【陆游力主抗金,曾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亲身体验了军旅生活。陆游写下《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的战略。】
  【但《平戎策》被朝廷否定,王炎的幕府也被解散,北伐计划尚未开始便胎死腹中。陆游十分忧虑,但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经历,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公元1172年,陆游得到一个闲差,在蜀地做参议官,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再次向朝廷上书,建议出师北伐,收复失地,“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
  【主和派诋毁陆游“不拘礼法”、“燕饮颓放”,陆游就自号“放翁”进行反击,他再次失去了官职,在杜甫草堂旁开辟菜园,躬耕度日。】
  【宋光宗继位后,陆游多次上书劝谏皇帝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带头节俭,以尚风化。他提出治理国家、进行北伐的系统性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被主和派群起攻之,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
  【十三年后,陆游被召回京城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书成后,长期蛰居山阴。】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主政出兵北伐,陆游闻讯,欣喜若狂。宋军先胜后败,西线守将吴曦叛变,东线将领丘崈主和,韩侂胄日益陷于孤立。】
  【次年,史弥远发动政变,诛杀韩侂胄,订下“嘉定和议”,北伐宣告彻底失败。陆游听到这些不幸的消息,悲痛万分。】
  【公元1209年,陆游忧愤成疾,卧床不起。不久后,他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临终前,陆游心心念念的依旧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他给儿子留下遗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的好友杨万里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两宋之交的历史时刻。他的父亲杨芾精通《易经》,藏书数千卷,杨万里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评论区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王维:“清新自然,别有一番风趣。”
  【杨万里力主抗金,反对屈膝议和。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唯余半璧的局面,他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他主张积极防御,稳步进取,先壮大国力,然后谋求中原,最终才能获得胜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