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1273年,元军从樊城出发攻打襄阳,襄阳城内军民人心动摇,将领纷纷出城投降。吕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最终选择投降元朝,襄阳战役宣告结束。】
  吕文焕:“将在外,朝中却有奸臣作祟,为之奈何啊……”
  【襄阳作为南宋汉江防线的第一要塞,与樊城隔江相望,形成了一套坚固的防御体系,是南宋抵御蒙古南下的重要屏障。它的失守不仅摧毁了南宋最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还极大地打击了南宋军民抗元的信心。】
  辛弃疾:“就连南宋最大的依仗——据城而守都挡不住蒙古大军。”
  陆游:“钓鱼城之战的胜利带来的心理优势被彻底击碎了。”
  【此战中,宋军最精锐的军队都被派往前线,但依旧无法突破元军的包围,南宋的有生力量损失惨重。】
  【此后,蒙古军队长驱直入,顺江而下,仅用了三年时间便攻下了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南宋的灭亡已成定局。】
  【襄、樊相继失陷,南宋朝中震动。给事中陈宜中上书,说襄、樊之失,都是由于范文虎怯懦逃跑,请求将他斩首。但范文虎是贾似道的亲信,贾似道力保此人,还将提出反对意见的官员贬官流放。】
  【贾似道闭目塞听,掩耳盗铃,将前线的战事置若罔闻,依旧沉溺于享乐之中。】
  【1274年,宋度宗病逝。太后谢道清召集大臣商议立新皇帝,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的长子赵昰,拥立全后的四岁幼子赵显为帝,贾似道依然独揽朝政。】
  【同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军,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南下灭宋!】
  【元将阿术自汉水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南宋的淮西制置大使夏贵带着三百战船逃跑,鄂州都统程鹏飞投降。】
  【伯颜留下四万将士防守鄂州,自领大军东下,直指临安!】
  【一路之上,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朝守将望风而降,范文虎也投降元朝。】
  【鄂州失守后,群臣纷纷上疏,要求贾似道承担起这个责任,亲自出兵抗元。于是,贾似道被迫出兵。但他依旧游离于战场之外,不敢与元军接战,反而寄希望与元朝议和,称臣纳贡,以求苟延残喘。】
  【但此时的元朝已经拥有了灭亡南宋的实力,自然不满足于所谓的附属国,贾似道的提议被伯颜严词拒绝。】
  【贾似道只能率军在丁家洲勉强与元军会战,但因为宋军内部不和,与元军交战后一触即溃。】
  【贾似道命孙虎臣统领步兵七万人驻守丁家洲,夏贵领战船二千五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自领后军屯驻在鲁港。伯颜用大炮猛击宋军,孙虎臣大败,逃到鲁港,夏贵不战而逃,南宋水军溃败。】
  【贾似道也乘船逃到扬州,后被贬官流放,在流放途中被人杀害。经此一战,宋水陆军主力全部瓦解。】
  【贾似道死后,一些正直之臣终于有了出头之日,但此时的南宋朝廷已经回天无力了……】
  评论区
  “在国破家亡之时,就像一把照妖镜,映照出人心的善恶正邪,建康守臣赵溍屈膝投降,镇江、宁国、隆兴、江阴等地的守将弃城逃跑。”
  “但也有为国捐躯,宁死不降的贤臣良将:池州通判赵卯发同妻子自缢殉国,饶州知州唐震不屈而死、原丞相江万里与儿子投水而死……”
  第487章 大哉乾元
  【伯颜率领大军逼近临安,临安城却守卫空虚。谢太皇太后号召天下勤王,然而各地大批官员都在准备投降元朝,根本不予响应。】
  【临安的官员士大夫纷纷逃亡,南宋朝廷已经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地步。】
  【只有郢州守将张世杰、江西安抚副使文天祥、湖南提刑使李芾率兵入援。】
  【公元1276年正月,临安被攻破,5岁的宋恭帝赵显投降元朝。】
  天幕下,宋朝之前的观众无不长舒一口气,比起大秦的纵横捭阖,大汉的辉煌灿烂,大唐的繁荣盛世,宋朝的历史太过憋屈,让他们也变的小心翼翼了起来。
  此刻,宋朝灭亡,他们并没有感到物伤其类,因为宋朝君臣的做派早已将他们的同情消磨殆尽。
  就连赵匡胤等宋朝皇帝也没有多少伤感,毕竟久病床前无孝子,早在靖康之耻后,在赵构南逃后,在岳飞被冤杀后……他们就对南宋这个窝囊的小朝廷失望透顶了。
  若不是南宋算是北宋的延续,他们怕是早就破口大骂了!
  【皇帝投降了,朝臣逃跑了,但还是有许多人坚守心中的忠义,在国破家亡之时,宁愿与南宋共存亡,也不愿苟且偷生!其中以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三人为代表,他们被誉为“宋末三杰”!】
  【张世杰,河北范阳人,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他出身于行伍,早年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南宋末年,面对蒙古军队的强势入侵,张世杰挺身而出,成为了抵抗蒙古侵略的重要力量。】
  【他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还多次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南宋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襄阳之战中,张世杰率领军队英勇作战,成功抵御了蒙古军队的进攻,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临安被攻破后,他以太傅、枢密副使的身份,与文天祥、陆秀夫先后拥立了南宋二帝,誓不降元!】
  【然而,南宋的衰亡已成定局,尽管张世杰等人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在崖山海战中,南宋军队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最后的决战。张世杰指挥宋军与元军进行殊死搏斗,最终还是因兵力悬殊,寡不敌众,功败垂成。最终因为飓风毁船,溺死于平章山下……】
  【文天祥,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和抗元名臣。】
  【他科举出身,二十一岁便状元及第,然而却因为其直言敢谏,多次遭到贬斥、免职。蒙古大军大举压境之时,文天祥散尽家财积极抗元,开始了其极其悲壮的抗元生涯!】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被押送到元大都(今北京),囚禁了三年之久。在狱中,他多次拒绝忽必烈的劝降,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坚守气节!】
  【他在狱中写下一首《正气歌》,以古人的事迹表明自己的心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孔子:“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孟子:“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刘彻:“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司马绍:“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李世民:“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
  【文天祥行如其言,公元1282年,文天祥在柴市(今北京东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
  【他在自己的衣带中留下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早已预料到自己的结局,如今只能苦笑道:“如此结局,也算不负生平之志……”
  【文天祥的忠贞不屈与崇高气节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他被明代追赐谥号“忠烈”,就连宋史的编撰者,时任元朝宰相的脱脱也高度赞扬了他的仁义和节气。】
  【陆秀夫,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陆秀夫早年专研程朱理学,博览群书,与文天祥同年考中进士。】
  【在崖山海战兵败后,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终年四十四岁。】
  【南宋末年也有勇于抗元的将领,并在与元军的战斗中取得了许多胜利。】
  【譬如李庭芝,在元军大举进攻南宋时,李庭芝坚守扬州,多次击退元军进攻。他忠于国家,即使在朝廷投降后,仍坚持抵抗,最终因寡不敌众而牺牲。】
  【譬如孟珙,出身岳家军的后裔的他曾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军围金哀宗于蔡州,灭亡金朝。后来又在蕲州、江陵、黄州等地击退进犯的蒙古军。】
  【孟珙智勇兼备,知人善任,是一位难得的统帅。他坐镇江陵时,自行招抚壮士,编组新军,大兴屯田,兴修水利,部署纵深防御,采取以攻为守的战术,出兵攻袭蒙古占领区,焚烧仓库,驱逐襄阳、樊城、信阳军等地驻守的蒙古军,又分兵增援淮南和四川,使京湖和四川间的长江通道得以保全。】
  ……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后,皇帝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义士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与蒙古的抗衡最终以失败告终……】
  评论区
  “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