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陈友定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将领,一生忠于元朝廷,与元人柏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
  【陈友定崛起于军伍,在平定农民起义中履立战功,是元朝在东南地区最主要的将领。他驻军福建,多次击败陈友谅与朱元璋的进攻,收复失地,得到元朝统治者的青睐。】
  【但随着战功的积累,陈友定在福建地区的威望和势力逐渐增强。最终占据了福建八个郡,成为独揽全闽军政大权的最高统治者!】
  【张士诚打败元朝军队的围剿后,在高邮建立了大周政权,逐渐控制了江南大部分富庶地区。但自此以后,张士诚便满足于现状,没有长远的规划,再加上他本人优柔寡断、赏罚不均的性格,导致其治下逐渐走上了腐败堕落的道路。】
  【至于陈友谅,他原本并不是倡导起义的一方首领,而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书吏。】
  【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企图谋害徐寿辉未成,逃至黄州。当时的陈友谅因屡立战功,深得倪文俊的赏识,被升为领兵元帅。】
  【倪文俊将陈友谅当做自己的亲信,但他不知道,陈友谅早已准备噬主自立,他趁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部队,自封宣慰使。】
  【之后陈友谅强势崛起,攻城略地,成为长江以南最强大的一支军队。陈友谅不甘于屈居人下,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挟持徐寿辉,移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称汉王!】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攻占了太平、采石,应天近在咫尺。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为了给自己上位扫清障碍,他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刘邦:“噗!天幕在说什么?陈姓之人为何要将国号定为汉!”
  刘备和刘裕好歹都能追溯族谱,就连匈奴人刘渊说不定也有刘氏血脉,你一个陈氏之人不会也想攀附朕的大汉吧!
  其实,陈友谅的“汉”是“汉族”的汉,并不是“汉朝”的汉……当然也不能说与汉朝完全没有关系。
  刘彻倒没有祖宗那些纠结,只觉得满心骄傲:“果然天下之人人人心向大汉,强汉已经成为一个传说!”
  刘备吐槽:“一个两次噬主的人居然将年号定为大义,真是可笑!”
  就连曹操也看不上陈友谅的行事作风,“有些事可以做但不能说,有些事不能说也不能做,”既然已经做了婊、子,就不要给自己立牌坊!
  刘裕:“陈友谅的野心已经天下皆知,这人若是发展起来定是一个强大的敌人。”
  ……
  【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只有陈友谅势力最强,也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当时,许多将领谋臣都认为应该先弱后强,先消灭张士诚,再集中所有力量对抗陈友谅,只有朱元璋与刘基不认可这一观点。】
  朱元璋:“若是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优柔寡断,瞻前顾后,一定不会前去相助。可若是先打张士诚,以陈友谅的狡诈,定会趁机偷袭断我后路!”
  刘基:“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孤军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再者,陈友谅其人性格独断又多疑,他自恃强大,看不起周边诸多势力,一定想不到我等会先对他出手。”
  【陈友谅立国后,占据江西、湖广之地,他自恃兵力强大,水兵实力更是远胜朱元璋,他想要控制整个南方地区,第一个目标便是朱元璋的应天府。】
  【陈友谅率领水军十万,越过朱元璋占据的领地,直指应天!】
  【朱元璋得知陈友谅的意图后,采纳了刘基的反间计——利用陈友谅的老友、降将康茂才诈降,诱使陈友谅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表示愿意作为内应,协助其进攻应天。】
  【同时,朱元璋派遣胡大海率兵直取广信府(今江西上饶)断其后路,又在应天北的石灰山等地设下伏兵,派遣其他将领牵制、阻击敌军。】
  【陈友谅果然中计,不加详查便率领大军南下。在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登岸时,遭到朱元璋伏兵的突然袭击。陈军阵势大乱,争相登船逃跑。】
  【然而,由于船只众多且互相挤压,许多战船搁浅无法开动,导致大量士卒被杀、溺死。最终,陈友谅在乱军中乘坐小船侥幸逃回江州。朱元璋则大获全胜,俘虏陈军士卒二万余人并缴获巨舰百余艘!】
  【此战一举扭转了之前陈强朱弱的局面,此后朱元璋利用陈友谅势力内部矛盾的激化,不断向西推进自己的势力范围,仅一年时间就相继攻克了陈友谅所据的七座城池,甚至占据了陈友谅的老巢江州,实力日益强盛!】
  第498章 元末起义
  【朱元璋成功收复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则一败再败,最终逃往武昌,朱元璋顺利占据了江西和湖北的东南部,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就在这时,中原红巾军发生内部分裂,赵均用杀了毛贵,红巾军在山东的根据地摇摇欲坠。元军攻破汴京,刘福通与韩林儿逃出汴京,败走安丰!】
  【安丰紧邻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安丰本就没有多少物资储备,在大军包围下,城内粮草消耗殆尽,红巾军顿时陷入困境,环顾天下各方势力,刘福通也只能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名义上尊小明王为帝,现在对外的名号也是小明王封赏的吴国公,但朱元璋的势力上下对龙凤政权都没有什么好感,刘基甚至建议朱元璋不要出手相救,而是坐山观虎斗。】
  【但若是张士诚成功吞并安丰,定会势力大增,成为朱元璋向北发展的大敌,朱元璋最终还是决定出兵相助。】
  【既然要做,便要将里子面子都做足了,朱元璋亲自带兵前往安丰,以示对小明王的尊重。】
  【朱元璋的军队战斗力强,很快便打败了吕珍,解救了安丰城中的刘福通和韩林儿。然而在战乱中,刘福通不幸被杀。】
  【韩林儿获救后,朱元璋明面上以君臣之礼相待,事实上却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
  曹操:“朱元璋在政治军事上的手段都十分老辣,难道这就是天赋异禀!”
  【就在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看到了反攻的时机,立刻率兵进攻朱元璋势力的西大门洪都(南昌)。】
  【洪都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让我们看看这场被历史上称为“洪都保卫战”的著名守城战中双方的实力——】
  【守城一方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携副将邓愈、赵德胜等人,兵力两万。攻城一方的主帅是陈友谅,他号称率军六十万,巨舰数百艘,实际上虽没有这么多,却也大差不差。】
  蒙恬:“两万对六十万!”
  王贲:“真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攻防战。”
  刘邦:“陈友谅能成功吗?”
  张良:“影响战役成败的因素不仅是军事力量,还有政治与人心,这两方面陈友谅都不占优势。”
  萧何:“接下来就看这个朱文正有什么本事了。”
  ……
  【陈友谅趁着洪都防守空虚,对洪都城发起了猛烈地攻击,朱文正则按着朱元璋留下的计谋,坚守洪都!】
  【他亲自登上城墙,与将士们并肩作战,以血肉之躯抵挡敌军的进攻。】
  【守军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洪都城墙被攻破多处,但守军且战且筑,顽强抵抗,邓愈等将领利用火器,对攻入城中的敌军进行猛烈反击,成功击退了敌军。】
  【朱文正率领将士凭借顽强的斗志与出色的指挥,成功坚守洪都八十五天!陈友谅却因为久攻不下,且兵力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撤兵。】
  张巡心情复杂:“居然成功了。”
  李世民:“不要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洪都,要知道朱元璋带着主力大军,随时都有可能增援洪都。”
  【洪都保卫战的胜利,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守城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朱文正在此战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华,成为明初开国功臣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将领!】
  朱元璋想起这个侄子略有些遗憾,“可惜了……”
  评论区
  “可惜这是朱文正的高光时刻,也是他最后的辉煌了……”
  “朱文正是朱元璋已故长兄的儿子,朱元璋对他视如己出,攻城略地都带着朱文正,朱文正也不负所望,骁勇善战,屡立战功。”
  “朱元璋建立自己的政权后,朱文正成为大都督,可以节制朱元璋部下所有兵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