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3章

  ……
  【郭桓案后,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反腐措施,如设立御史台、加强审计制度、推行官员任期制等。】
  始皇微微颔首:“每一任官员都有固定的任期,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地方官吏与当地豪绅勾结。”
  【郭桓案还促成了大写数字的出现,朱元璋将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始皇:“此计很好,朕用了!”
  秦朝的小篆与后来的文字有所差别,但这几个数字差别不大,再加上秦始皇已经在全国推广天幕所用的文字,不难想象,明朝面临的麻烦将来也会成为很多平行时空的麻烦。
  ……
  【朱元璋严惩贪腐,整顿吏治,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与元末听任贪官污吏横行的局面相比有所改变。】
  【但朱元璋毕竟是一个封建皇帝,他整顿吏治的目的,还是为了巩固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他区别官吏是非善恶的标准,也往往是凭他个人的意志来判断。】
  【他的性格猜忌多疑,刚愎专断,不论他的话说的多好听,一旦有人提出的建议触怒他,就会遭到他的滥杀!】
  吴庸打了个寒颤,新朝的皇帝陛下也太难伺候了!
  朱元璋:……
  这就是天幕下的君臣们最不喜欢天幕的一点,似乎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是天幕批判的对象……
  【朱元璋“杀尽贪官”的运动贯穿了他的统治,但贪污受贿的现象并未被根除,到了朱元璋晚年,他也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
  此时尚未到晚年的朱元璋也有些心灰意冷,为何贪官污吏杀之不尽?
  你们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特权,为何还要去争抢普通百姓的那点民脂民膏?
  朱元璋将他的问题发到了评论区,立刻就引发了评论区的大讨论。
  “明朝官员的俸禄主要由薪俸和禄位两部分组成,薪俸是官员的基本工资,根据官员的等级和职位来确定,高级官员享有更高的薪俸。”
  “在明朝初期,官员的俸禄主要是米、钞两部分,且主要是给米。后来,随着永乐时期全面推行米折钞的制度,官员的俸禄开始以钞为主,米为辅。此外,明朝还实行过米折物的制度,也就是将部分俸禄折成胡椒、苏木、绢布、棉布等物品发放。”
  “比如明朝正一品的高官月俸是87石米,折合银两约为8.7两,但实际到手的可能更低,因为还存在折色和拖欠的情况。”
  “其他官员按着层级不断减少。”
  其他朝代的官员目瞪口呆,一个月8.7两纹银,这就是一品大员的俸禄!
  朱元璋:“洪武四年,朕不是增加了官俸吗?”
  确实,朱元璋后来又增加了两次官俸,但与其他朝代比起来还是很低。
  “永乐时期开始全面推行米折钞的制度,还有将米折为其他物品。比如郑和下西洋带回来了大量胡椒,永乐帝就用胡椒当做官员的俸禄,但此时的胡椒早已不是过去的奢侈品,在市面上价格低了很多,换算下来官员的俸禄反倒减少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政治腐败和财政困难,官员的俸禄再次被削减。降低官员的俸禄等级、削减禄位福利、取消额外津贴,这样的行为自然会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官员的不满情绪。”
  “明朝的俸禄是历代最低,再加上大明宝钞不断贬值,官员得到的俸禄可能只是一堆废纸,若是只靠着俸禄是养不活一家人的,比如明朝的大清官海瑞。”
  朱元璋:“怎么会,朕算的很清楚,发下的俸禄是足够他们生活的。”
  朝臣:陛下是不是忘了,他们家里还有儿女、妻妾和奴仆,再加上与友人同僚之间的交际,俸禄真的不够用啊!
  再说了,若是做官只为了养活自己,那他们何必提心吊胆做这个破官!
  “根据历史记载,海瑞在担任七品县令时,每月的俸禄只有7.5石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两千七百多元钱。”
  “即使在他升任为正二品官员后,经过折色后的薪俸也相对较低,每年可领取的禄米、银两和宝钞折合下来只有很少的数额。”
  “海瑞的收入需要养活他一大家子,妻子儿女,还有奴仆,这样算下来还不如我们现在最普通的百姓。”
  “两千七百月薪都不够我一个人的生活……”
  “由于俸禄较低,海瑞的生活过得相对清贫。他平时几乎不吃肉,只有在特殊场合,比如母亲生日的时侯才会破例买肉吃。”
  “后来海瑞被罢官,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放下面子,以撰写文章谋生。”
  “这就是明朝最有名的大清官!”
  “禄位是官员的特殊待遇和特权,包括土地、田产、人口。禄位的高低与官员的地位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官员的收入,但也使得官员与民众之间产生了利益冲突。”
  “换位思考一下,朱元璋就能明白普通官吏的想法了。”
  “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将他的儿子都封到各地为王,希望他们能够永享富贵,那些官员自然也希望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积蓄啊。”
  朱元璋:……
  “俸禄制度的低廉和拖欠使得许多官员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产生了贪污腐败的动机。”
  明朝的文臣武将无不为天幕点了个大大的赞!
  “不过也不能像宋朝一样,过高的俸禄待遇也可能导致官员腐化和享乐主义的倾向。”
  宋仁宗:……
  朱元璋觉得自己的面颊有些发热,他从一开始就将官员放在自己和百姓的对立面,从来没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过问题。
  当然,封建皇帝与普通百姓从来都不是一个阶级的,朱元璋自以为为百姓好的制度也不一定能落到实处!
  “汉唐的官员为何没有这么多贪污问题,因此他们都出身世家大族,家中积攒了几辈子的财富,不需要通过收刮民脂民膏来致富。”
  出身世家的李世民感同身受,想当年他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他也是鲜衣怒马的少年郎,手里的钱财多的花不完。可自从做了皇帝,他觉得自己是整个天下最贫穷的人……
  “宋明之后的官员都是通过科举上位的,他们本身并没有多少积蓄,只能靠着俸禄生活。当俸禄不够维持他们的体面之时,就只能走向贪污腐败这一条路!”
  “所以,后来的清朝才有了所谓的高薪养廉,却依旧养出了一个史上最大的贪官!”
  雍正:……
  第504章 洪武大帝
  【朱元璋在朝堂上杀的人头滚滚,这些空缺自然要有人填补,为了培养足够多的忠诚的官员,他专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国子监。】
  【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到秦国的军功爵制,再到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以及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断发展进步,不过这些制度都存在一定弊端,不利于皇帝的集权和社会的公平。】
  【到了隋唐,科举制得到推广,这一相对公平的制度使得广大中小地主也能参与到朝政中来,皇帝重新掌握了官员的选拔权。】
  【明朝的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现了“八股取士”这一饱受批评的制度。】
  朱元璋怒道:“咱的科举制不就是承袭自宋元,这怎么也能被骂!”
  朱标皱了皱眉,没有说话,后世对宋元的很多制度都是持批评态度的,明朝完全承袭自元朝的制度自然也免不了被批评。
  明朝之前的平行时空也很是好奇,毕竟科举制自隋朝出现后,一直都是后人口中的先进、公平的制度,怎么到了明朝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评价?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其中起股至束股是正式的议论,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共八股,所以被命名为八股文。】
  韩愈摇头道:“这也太死板了!”
  柳宗元赞同道:“比起魏晋浮夸靡丽的文风,八股文更加墨守成规。”
  范仲淹:“明朝的举子都在带着镣铐跳舞。”
  苏轼:“整个文坛必会死气沉沉!”
  ……
  【明清取士,以科举为重,而科举又以八股文为主,于是整个天下的教育重心都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八股文的试题都出自四书,应试者也必须按四书五经的思想,依照朱熹的批注作答,还有严格的格式和字数规定,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朱熹:好消息,我的思想变成了后世朝廷的官方思想。坏消息,当理学成为整个社会唯一正确的思想之时,也会成为所有罪过的罪魁祸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