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他的改革团队中,以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为主,他们虽然有一定的学识,但在实际政务处理上却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复杂的国家事务。】
评论区
“记住这三个人,就是他们一手将建文帝推向深渊!”
“朱允炆一登基就将兵部侍郎齐泰任命为兵部尚书,将翰林院修撰黄子澄升为太常卿,参与军国要事,又将汉中府教授方孝孺任命为翰林院侍讲。”
“齐泰先不说,黄子澄和方孝孺过去只是个教书先生,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执政经验。”
“比如,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信任的重臣之一,但他的政治主张却很不切实际,他怂恿建文帝重新启用周朝的奴隶制度,这在资本主义已经开始萌芽的时代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并不是说得好听就能执行下去,空谈误国的前车之鉴还少吗!”
朱元璋怒道:“复古改制!空谈误国!黄子澄、方孝孺实乃我大明罪人!”
朱标:“周朝都过去两千年了,汉朝都无法实行的制度,怎么能在我大明实践!”
朱棣:“呵呵,儒家……”
朱厚照:“这些文臣啊,一个个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事实上他们不过是眼高手低,又无法提出有效的措施。”
【在三人的支持下,朱允炆实行了一些对百姓有利的税收政策,比如减轻江南等地的税赋,免除各地拖欠租税,赈灾济民,限制僧道占田数量,余田均与平民。】
【但这些政策并未能完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相反,由于税收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下降,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财政的困难使得国家在发展上受到严重制约,无法有效应对各种危机。】
朱元璋:“若是朕没记错,方孝孺等人都是江南人吧!江南最是富庶,若是减少江南的赋税,能去哪里填补这样的窟窿!”
只有北方,饱受战乱的北方大地……
朱元璋有些敏感了,江南等地的赋税与其他地区比起来十分繁重,这本就是朱元璋对江南地区支持其他起义军的惩罚性措施,给江南的普通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扶持的皇太孙一上位就将他的政策一一推翻……
【朱允炆对自己的亲戚和宗室过于信任,给了他们高官厚禄,却没有考虑他们的才干和品德。这导致了官场腐败的滋生,朝廷施政不畅。】
【但他对那些手握实权,镇抚一方的叔叔们却又十分忌惮!】
【身为老师的黄子澄向朱允炆讲解了汉朝七国之乱的故事,提醒他藩王对朝廷的威胁,但朱允炆并不需要黄子澄的提醒,早在他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十分担心诸王的问题。】
【朱元璋曾对朱允炆说:“朕将抵御胡虏的大任托付给诸王,可令边境不乱,留给你安宁。”朱允炆却问:“胡虏不安定,让诸王防御,可若是诸王不安分,谁去抵御呢?”。】
【朱元璋默然,问朱允炆的意见,朱允炆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这个回答十分完美,朱元璋也无话可说。】
【但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抛弃了曾经的削藩思路。】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因为自己出身卑微,便想给子孙后代留下永享不尽的富贵,再加上担心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他将长子立为太子后,除了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藩!】
【燕王朱棣、晋王朱棡、宁王朱权等九大塞王率兵驻守北方边塞,抵御蒙古;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等驻于内地各省,监督地方官吏。】
【九大塞王都有“护卫甲士”,“少者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公侯大臣见了他们都要“伏而拜谒”,地方上的一些大事以及军队调动,都要向当地藩王禀而后行。】
【虽然他们在法律上对境内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权力,但他们每人都节制三支辅助部队,其人数在3000到15000之间。】
天幕下的观众都在仔细看着天幕,明朝的藩王制度与汉唐不同,不知这样的制度能不能给他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路。
【为了确保皇帝对诸王的控制,朱元璋在他的《祖训录》中曾定下了一系列条令规章来管束诸藩王的行为,比如,在新皇帝登基以后的三年时间内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封。】
【朱允炆登基后,十分担心几个实力强大的皇叔会对自己发难,特别是燕王朱棣。】
【此时,太子、秦王、晋王都死在了朱元璋之前,燕王朱棣成为了最年长的皇子,它不仅是朱元璋的嫡子,还是势力最强大的藩王!】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战乱中的应天府(今南京市),五月,陈友谅兵寇池州,不久又传来陈友谅进攻太平的消息。如果太平被攻陷,那么应天就会暴露在陈友谅的大军之下,军情紧急,朱元璋来不及看新出生的儿子,就赶往前线!】
【直到公元1367年,朱元璋即将称帝,才给自己最近出生的这七个儿子统一命名,八岁的朱棣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不仅为自己的儿子命名,还给子孙后代都取好了名字,比如朱棣这一支的子孙后代便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评论区
“化学周期表!”
“明朝的皇子不仅定好了辈分,还要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取名字,直接导致后面的皇子们找不到可用的字,不得不创造新的文字。”
“可惜朱元璋想的很好,却没有想到明朝传世十六帝,到了由字辈就亡国了!”
朱元璋很是恼怒:“哼!”
朱标倒是颇有几分事不关己,还有心思想其他问题:“十六帝怎么才到了由字,便是加上父皇、允炆和四弟,这也才十三个皇帝啊?”
当然是因为有三个皇帝是兄终弟及啊!
【朱元璋对儿子们的教育十分严格,朱棣与众兄弟都受到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需要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拉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朱元璋也十分重视文教,安排大儒教导儿子们正统的儒家经典。】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诸皇子为王,朱棣被封为燕王。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强,皇帝得不到藩屏之助。因此,分封诸王便是要让藩王拱卫皇帝,以维护朱家皇朝的统治。】
【洪武九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的长女成婚,朱元璋命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三子前往“中都”凤阳,观摩祖宗肇基之地,忆苦思甜,了解民间疾苦。】
【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后来变本加厉,压榨百姓,只有朱棣将明白了朱元璋的苦心,这段时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一生的财富!】
【洪武十三年,朱棣带着自己的王妃就藩北平。按照规定每位亲王拥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名义上亲王不得干预地方事务,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亲王可以调遣王国所在地的镇守兵。】
【每当有军事行动的时候,诸王都要带领护卫随军出征,那些在疆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帅,虽身为大将军,有时也要受到亲王的节制,这就给了亲王们上下其手的空间!】
【就藩之前,朱元璋特意为每个藩王安排了一个僧人辅佐,一个名叫道衍的僧人来到了朱棣的身边。】
【道衍本是长洲人,家族世代行医。十四岁剃度出家,却拜了个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道家的阴阳术数。】
评论区
“一个和尚却跟着道士学习,还懂医术,这buff叠加的有点可怕啊。”
“看他后来的行事谋略,也没有辜负他曾经的学识。”
【一个相师评价他: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姚广孝的志向也不是做个平平无奇的和尚,他曾以诗言志:“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表明自己不甘寂寂无名的志向!】
【但当时天下已经平定,朝廷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搅弄风雨的野心家,道衍和尚只能等待下一个机会!】
朱元璋:“不会就是他教坏了老四吧?”
【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明太祖召入京师,但却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
评论区
“居然还精通儒家!”
“每一个落榜生都不可小觑,比如唐朝的落榜生黄巢,比如数百年后奥地利的落榜生小胡子……”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十分伤心,要求每个就藩的儿子都要带上一个僧人为母亲祈福。在此背景之下,道衍和尚与燕王朱棣相交甚欢,跟着朱棣前往北平就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