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不过这不是缺点,因为朱元璋为了避免后宫干政,规定所有的后妃只能从平民百姓中选择。”
  “尽管胡皇后的贤名远近闻名,却也抵不过朱瞻基的偏爱。”
  徐皇后:“你喜欢什么女人,随便你放在后宫,但母仪天下需要的是贤德!”
  朱棣:“你真是被爷爷宠坏了!”
  【宣德九年(1434年)十月,朱瞻基召见大学士杨士奇,准备明年春安排皇太子朱祁镇出阁讲学,然而没等到朱祁镇出阁,朱瞻基就一病不起。】
  【公元1435年,朱瞻基去世的时候,太子朱祁镇只是一个虚岁九岁的孩童,因为皇帝年幼,在太皇太后张氏的主持下,由内阁三杨辅政!】
  朱棣:“一个九岁的孩童能做什么!”
  徐皇后劝道:“儿媳是个明理贤惠的,她定能主持大局,等待幼帝长大。”
  朱棣却不抱什么希望,他可还记得天幕曾说过的堡宗……
  【自此,大明百姓迎来了他们的劫难,一个集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半生,加宋朝徽、钦、高三帝的“英勇事迹”于一身的皇帝登上了明朝的舞台!】
  【他就是以一己之力中断大明国运的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叫门天子,明堡宗朱祁镇!】
  朱元璋年纪毕竟有些大了,身子晃了晃,跌坐在龙椅上。
  朱棣面色憋得涨红,想要发火,却发不出来,他在大殿上转了好几圈,最后只能狠狠的踹了朱瞻基一脚。
  好圣孙朱瞻基还是第一次亲面祖父的怒火,顿时被吓得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出声。
  宣宗朱瞻基却一口血呕了出来,双目赤红,拳头攥得死紧!
  “这得是什么样的昏君,才能有这样的评价!”
  不单单是明朝的皇帝,就连千年前的秦皇汉武都无法无视这个败家子,李世民想起了被李隆基支配的痛苦,对明朝的祖孙同情不已。
  赵匡胤、赵光义想起了自家的三个败家子,恨不能穿越时空与朱元璋抱头痛哭。
  朱元璋:莫挨老子,老子跟你们不一样!
  【当然,此时的英宗皇帝还是一个孩子,无法掌握大权,大明的百姓还能稍稍喘一口气……】
  【正统初年,手握大权的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氏,她生于洪武十七年,是指挥使张麒的女儿。自幼聪慧贤淑,待人和睦,因行为端庄、才貌出众,深得朱棣和徐皇后的喜爱。】
  【洪武二十八年,张氏被选为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朱高炽被册封为皇太子,张氏也随之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仁宗即位后,张氏被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后,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后,又尊为太皇太后。】
  徐皇后拉着儿媳的手,目光希冀的看着她。
  朱元璋只觉得这可能是报应,他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限制后宫女人的权利,以防明朝出现下一个吕武、刘娥,现在却要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
  【张皇后历经六朝,相继辅佐了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三位皇帝,她以睿智和贤德著称于世,待人宽厚仁慈,深得百姓和朝臣的爱戴。】
  【在朝廷面临危机时,她也能够挺身而出,主持大局,在百官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她不仅能够参与朝政的决策,还时常向皇帝进言献策。全力辅佐年幼的皇帝,稳定了朝廷政局!】
  【张皇后对自己的娘家人管束也十分严格,不允许他们凭借自己的关系谋求高官或干扰朝政,她的弟弟张升为人淳厚谨慎,但张氏依旧不许他参与朝政,维护了朝廷的稳定和皇帝的权威!】
  【正统年间,张太后以《皇明祖训》为依据,以太祖皇帝禁止后宫干政为由,拒绝了群臣垂帘听政的请求,只在背后协助朱祁镇。当然,她虽然没有垂帘听政,却能够“委政阁臣,从中主之”,成为实际上的摄政太后!】
  朱元璋:“好吧,只要你能稳定朝局,咱可以给你这个权利。”
  【她以阁臣“三杨”和礼部尚书胡濙、英国公张辅五位大臣辅政,使正统初年的朝政相对清明,被称为“女中人杰”!】
  【可惜,在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太皇太后去世了……】
  朱标:“朱祁镇才虚岁十六啊,他有能力亲政吗?”
  朱棣:“坏了,朕记得天幕曾说过,三杨面对宦官王振一味退缩……”
  【张太皇太后的去世,最高兴的要数宦官王振。】
  【王振,河北蔚州人,他与明宪宗时的汪直、明武宗时的刘瑾、明熹宗时的魏忠贤并称为“明朝四大宦官”!】
  朱厚照:这怎么能一样呢,魏忠贤不知根底,但汪直与刘瑾只是祖父和朕扶持来制衡朝臣的,一道诏书就能废了他们,王振却是能做皇帝的主的。
  【王振本是一个不得志的落第秀才,他略通经书,科举失败后在私塾教书,后来又做了教官。或许是认为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进身之路过于艰难,他便在永乐末年自阉入宫,当了宦官。】
  朱棣:“为了追求权利名望连男人都不做了,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底线!”
  宣宗朱瞻基找到了能让自己出气的人:“将王振押过来!”
  王振来到大殿的时候,满朝文武都对他怒目而视!
  【王振是宫中少有的有学识的宦官,在内宫教导小太监识字,颇得朱瞻基的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镇。朱祁镇对他十分敬畏,只称呼他为“王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王振极善察言观色,迎奉拍马,把年幼的太子哄得死心塌地。朱祁镇即帝位后,就把他提拔为宫中地位最高的司礼监太监,替皇帝管理和批阅所有奏章。王振成了正统皇帝最为信赖之人,与掌握票拟权的阁臣互相制衡!】
  评论区
  “王振刚开始的时候还不露声色,与三杨为首的辅政大臣关系融洽,甚至还在朱祁镇与宦官踢球时进行劝谏,博得了三杨的好感。”
  杨士奇:“奸佞小人,巧言令色!”
  “王振不断教唆朱祁镇对大臣采取严厉的态度,以重典治国,先后借故惩置了王骥、邝埜等官僚,处罚了没有及时弹劾的言官。言官们鉴于朱祁镇的态度,只能频繁参劾大臣,王振借此在群臣中立威!”
  始皇:“哼!这就是指鹿为马,筛选与自己一派的人。”
  扶苏:“这些奸佞小人,几千年了依旧在重复着赵高的把戏。”
  于谦:“可惜三杨并没有压制王振的能力与气魄,纵容王振的势力逐渐坐大。”
  第536章 土木之变
  【张太皇太后眼光独到,早就看出皇帝太过信任身边的宦官,将来定会有宦官之祸。她直接命宫女将刀架在王振脖子上,若不是朱祁镇和五个辅政大臣都为他求情,王振当场就被杀了。】
  【这次虽然幸免于难,但这把刀却从此横亘在了王振的心中,太皇太后活着的时候,他根本不敢做任何出格的事。】
  朱元璋:“可惜,怎么就没有杀了他!”
  马皇后:“哼!这会倒是不念叨后宫不得干政了。”
  评论区
  “太皇太后怎么就放过了王振,若是直接杀了他,将来也不会有土木堡之变了。”
  “即便没有王振也会有李振、刘振,土木堡之变真正的祸首是当时的皇帝朱祁镇。”
  “若不是他宠信宦官,但凡他多听朝臣一句,就不会有那场祸事!”
  “有后来王振的祸国行为对比,更能体现出张太皇太后的英明!”
  张太皇太后对天幕的话不置可否,她是否英明不需要以大明的国祚为赌注,只是看向孙太后和朱祁镇的目光冰冷无比。
  孙太后内心忐忑,却并不担心,先帝只有两个儿子,自己儿子已经是皇帝了,先帝在上,祖制在上,难道太皇太后还能把那个懦弱无能的朱祁钰扶上皇位吗!
  【等到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中的杨荣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杨士奇也因儿子杀人引咎辞职,只有杨溥在朝,但杨溥也老了,他引入内阁的大学士马愉、曹鼐资历太浅,威望不够,又失去了作为后盾的太皇太后,内阁也随之失势。】
  【朱祁镇至此完全乾纲独断,而他所亲信的宦官王振的声势也如日中天!】
  大明初年的朝堂陷入了一片沉寂,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既定的命运降临。
  朱棣:“王振之势已成,除了皇帝,无人能够阻挡!”
  朱高炽:天可怜见,大明开国还没有百年,怎么就遇到了这样一对昏君奸臣!
  【王振掌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还在奉天殿落成的宴会上自比周公!】
  天幕下无数人在评论区激情发言:“辱周公了!”
  “一个太监,有什么资格与周公相提并论。”
  “从王振嘴里说出这两个字就是对周公的侮辱!”
  ……
  朱元璋气急:“可惜咱的屠刀挥不到几十年后,不然王振必得被剥皮萱草,细细的剁成臊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