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朱元璋:“他想做什么!”
朱棣想到一个荒谬的可能:“不会是要御驾亲征吧!”
【王振根本不懂军事,却对自己有蜜汁自信,他认为只要皇帝亲征,往战场上那么一站,就能把瓦剌军吓跑!】
【为了自己的武勋,为了在青史上留名,王振怂恿朱祁镇效仿宋真宗御驾亲征!】
宋真宗赵恒:求求了,忘记朕吧,谢谢!
评论区
“学谁不好,学宋真宗。”
“历史不过关啊。”
“怪不得王振通不过科举考试!”
“刚明不需要‘澶渊之盟’!”
“这谁说得准,若是没有土木堡之变,也先兵临北京城下的时候是朱祁镇做皇帝,他说不定还真能签个城下之盟。”
“明朝没有一个软弱的皇帝,除了朱祁镇!”
……
明初四代帝王都有些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朝中大臣也有些破防,一时间,大明的太医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朱祁镇本就对王振言听计从,他也幻想着能像他的曾祖父朱棣和父亲朱瞻基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这次瓦剌入侵就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啊。于是,他没有跟大臣们商议,直接宣布:两天后大军出发!】
刘彻揉了揉自己的耳朵:“多少?两天!”
卫青:是的,陛下你没有听错。
李世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天能做什么?”
魏征:“陛下,不要用您的思维来思考此子的做派。”
不要跟傻子同频,你也会变成傻子的。
【朱祁镇的诏书一石激起千层浪,明朝的文武百官都不是吃干饭的,他们自然知道其中的问题。】
【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上奏:明军准备不够,皇帝不宜轻率亲征。吏部尚书王直也率群臣上疏竭力阻止。可是朱祁镇已经听信了王振的蛊惑,对大臣们的谏阻,一句也听不进去,非要亲征不可!】
永乐、宣德朝的朝臣都有些呼吸急促,尤其是武将,皇帝将战争视作儿戏,但战场上真正短兵相接的是他们啊!
按着三位陛下的寿命,那时,他们这些人大多都还在朝堂之上呢!
【王振和朱祁镇在两天之内凑合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50万,胡乱配了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朱祁镇居然带上了朝堂上半数的文臣武将: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官员都被带到了战场之上!】
【明明有战功起家的英国公在场,但朱祁镇却不让他们参预任何军政事务,而是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
天幕下的观众都搞不明白朱祁镇的脑回路,带这么多大臣,难道是要在战争间隙进行朝会?
天幕的名单如同一个死亡笔记,被点到名字的人都用愤恨的目光看着王振。
曹鼐:我是存粹的文官啊!
王佐:打仗还需要当场调拨粮草吗!
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军有军法,臣难道还要去现场断案吗!
张辅:北京城距离边关一步之遥,哪里需要如此劳师动众!
……
【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和王振带着大军出发,十七日,到达龙虎台(今北京昌平区西南)。】
【由于组织不当,将士多为新兵,巡夜的士兵不小心弄出了一些声响,结果睡梦中的一部分官军以为敌军来袭,惊慌而起,乱作一团。虽然误会很快就澄清了,但是这一场虚惊无疑给出征带来了不详的征兆。】
王翦捂着自己的额头,眉头皱的死紧,“军纪散漫,不成体系,未经训练,乌合之众!”
蒙恬:“这支军队完了。”
韩信:“统兵打仗并不是人数越多越好,若不能如臂使指,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
【大军一路北上,十九日过居庸关,二十日过榆林,二十一日到达怀来。二十三日,到达宣府。】
【这一路上,因组织不畅造成的麻烦事不断发生,兵部尚书邝埜在行军途中跌落马下,受了重伤,只能勉强随行。再加上北方正值雨季,风雨不断,道路泥泞,大军还没有到达大同,就已经出现了饿死、冻死的士兵。】
霍去病:“从舆图上看,北京到大同不过七百里,在国境内行军,居然如此迟缓臃肿。”他可是能够六天急行军一千多里的闪电战开创者!
卫青也对这支军队看不上眼:“这才七月天,居然有人冻死,定是因为饥饿失温而死。”大汉的军队也时常在秋季出兵匈奴,便是草原上昼夜温差大,也没有在夏日便冻死人的。
刘彻看热闹不嫌事大:“啧啧!这才出发几日,尚未到达战场,就已经粮草不足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王振不想着解决问题,只一味的像是驱赶牲口一样驱赶着大军前进。】
【兵部尚书邝埜和户部尚书王佐屡次上书请求撤军,王振都断然拒绝,还罚他们跪在草地上,以彰显自己的威风。成国公朱勇向王振“奏”事,甚至需要“膝行向前”……】
邝埜面色涨红,王佐深感羞辱,朱勇火气上涌,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脾气。
永乐朝的朱能则用委屈的眼神看着朱棣,为自家儿子委屈,他什么话都没说,却分明什么话都说了。
朱棣不知该怎么面对这些跟着自己靖难起家的老伙计,只能将满腔怒火发泄在太子和太孙身上。
朱高炽、朱瞻基:……
【七月二十八日,大军到达了阳和城,王振和朱祁镇终于看到了真正的战场——数日前明军在这里战败,到了今日依旧尸横遍野,鲜血满地……】
【王振和朱祁镇都被战场的惨状吓坏了,这和他们想象中的战争不一样。他们想象中,自己端坐在高头大马上,被千军万马簇拥着,一声令下,大军潮涌而出,一波推平敌军,大明取得胜利,凯旋而归,他们则为大明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
【而眼前看到的一切,却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朱棣一口老血梗在喉头:“这对昏君奸臣,真乃愚蠢、无知的代名词!”
【八月一日,大军终于到达了大同城,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秘密报告王振,说大明的军队根本打不过瓦剌人,瓦剌人杀人如麻,太可怕了!王振被吓得不轻,立刻传令,第二日大军就撤出了大同!】
【就这样,大明的军队从北京到大同,还没有见到敌人就班师回撤,如同儿戏!】
朱元璋也承受不住了,将手边能砸的东西都砸了:“还有没有护心丸,朕心口疼!”
第539章 土木之变
【便是撤退,王振也完全没有章法。王振想从紫荆关退兵,只因为这条路可以途经他的家乡蔚州,他想带着朱祁镇驾幸他的府第,向家乡父老显示自己的威风,光宗耀祖!】
【但走了40多里后,王振又忽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过蔚州,一定会损坏他家乡的田园庄稼。于是,他又改变主意,火速传令改道东行,向宣府方向行进。】
这下子,天幕下的观众对王振的唾骂更是甚嚣尘上,评论区已经被一片金色刷屏,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法正常显示的违禁文字。
被唾骂的主要是王振和朱祁镇,扶持朱祁镇上位的朱瞻基也被战火波及……
【此时,明军在前撤退,瓦剌人在后面追赶,形势十分紧张。大同参将郭登和大学士曹鼐等人向王振建议:这里距离紫荆关只有40里,只要入关就能用关隘阻挡瓦剌人。但若是转道,定会被瓦剌人追上。但王振一意孤行,坚持走宣府方向。】
【明军迂回奔走,浪费了许多时间,直到8月10日才退到宣府。这也给了也先充足的追击时间,明军刚进入宣府,瓦剌人就追了上来,也先与伯颜帖木儿两面夹击,让明军进退两难。】
【王振一面命人阻击瓦剌,一面慌忙南逃。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受命断后,迎战也先骑兵,结果大败,士兵死伤大半,兄弟二人也双双战死。】
【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率三万兵马前往支援,朱勇冒险进军至鹞儿岭,直接陷入瓦剌重围,虽然大明军队英勇奋战,但却寡不敌众,3万军队全部覆没,朱勇和薛绶本人也成了瓦剌人的刀下鬼。】
评论区
“明朝除了开国将领,本就没有多少留名青史的大将,这几位可都是当时武勋集团的领头人。”
“第一代恭顺伯吴允诚在洪武二十三年归附明朝,镇守凉州。他多次跟着朱棣北征蒙古,屡立战功,深受朱棣的信任。”
“但他的儿子们就什么战功传世了……”
“朱勇是成国公朱能的儿子,在靖难中,朱能与张玉被誉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功勋卓著。”
“作为朱能的儿子,朱勇曾跟着朱棣参加了最后一次北征,又跟着朱瞻基平定朱高煦的叛乱。”
“直到正统九年,他独立领兵出喜峰口,两次打败蒙古军队,这算是朱勇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军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