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说罢,他疲倦的闭上了眼睛,孙氏已经瘫软在地,朱祁镇不知世事变化,还在茫然的寻找着他的“先生”王振。
【一计不成,再来一计,也先打着护送朱祁镇回京继位的旗号,进攻北京!】
【十月初七,也先率军来到大同东门,郭登再次拒绝开城门并积极备战。也先见大同城墙坚固,守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放弃了这条路。】
【他带着大军经过阳和,进攻白羊口(居庸关西南),白羊口守将谢泽战死,瓦剌军攻陷白羊口后挥师直逼紫荆关。】
【紫荆关防守严密,一时难以攻破。此前投降瓦剌的明朝宦官喜宁告诉也先,紫荆关附近的山间有一条小路,瓦剌军通过小路穿插到关后,紫荆关顿时腹背受敌。】
【此战,守将孙祥、韩清全部战死,紫荆关被瓦剌人攻破。】
【十月十一日,瓦剌兵至北京城下,列阵于西直门外!】
评论区
“瓦剌人还焚烧了明三陵的殿寝祭器,四处剽掠!”
“哪三陵?”
“这还用问,在北京死的也就朱棣祖孙三个。”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面对瓦剌人的大军压境,临危受命的朱祁钰将保卫北京的军政大权都交给刚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并给予他全部的信任,这个选择成功的让明朝躲过了一次亡国危机!】
明初君臣终于看到了希望。
朱棣:“于谦?于谦!”
朱瞻基:“果然是廷益,朕就知道他是文武全才,国士无双!”
满殿朝臣都在向于谦恭贺,只有于谦满心忧虑。
【于谦,字廷益,浙江杭州人,他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他的父祖世代为官,于家算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于谦自幼聪颖好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房,几十年如一日。】
【七岁的时侯,于谦遇到一个和尚,那个和尚称赞他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但这个评价却是分毫不差。】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从此踏上仕途。】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谋叛,身为御史的于谦跟随朱瞻基亲征。等到朱高煦投降后,宣宗让于谦历数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
朱高煦嘴角抽搐:这怎么可能,本王怎么可能这么挫!
【朱瞻基很看好于谦的能力,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于谦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平反了数百起冤狱。】
【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他到任后,便轻装骑马走遍了管辖地,暗中询问当地百姓,考察当时的各项政策。】
评论区
“当时山东、陕西有二十万流民到河南求食,于谦提议将河南和山西积蓄的大量粮食分给这些没有食物的贫民,还给他们分发土地和耕牛,等到秋后再偿还,没有能力偿还的老弱直接免除。”
“于谦还在黄河沿岸加厚堤坝,挖井种树,缓和了当地频繁的水旱灾害。”
“还将大同镇边将领私人开垦的田地全部收为官家屯田,以资助边防开支。”
……
【正统年间,内阁的三杨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就能得到批准。】
【等到“三杨”去世,王振掌权,他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就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道:“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就是“两袖清风”的由来。】
【后来于谦被召入中央,但王振可没有忘记于谦不给自己面子的事,他指使通政使李锡诬陷于谦对皇帝不满,于谦被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月之久。】
【河南、山西的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民情激愤,他们联名上书,伏阙请愿。就连周王、晋王这样的藩王都在为于谦求情,王振扛不住这么大的压力,最终还是放了于谦,降为大理寺少卿。】
评论区
“于谦是第一个让王振忌惮却不敢杀的人。”
“王振找的理由特别有意思,他说他要抓的是另一个叫于谦的,只不过跟这个于谦同名同姓,所以才搞错了。”
……
【国难之际,于谦如同擎天之柱,支撑起了大明最后的气节,稳定了朝廷内部的动荡,坚定了大明军民保卫北京的信念!】
【于谦命令京城戒严,进入战时状态,召勤王大军入京,同时制定明确的赏罚政策,有功就赏,若是有人临阵退缩,后队斩前队,其余退缩、降敌、掠民财物等皆有相应惩罚。】
【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北京城精锐的三大营已经在土木堡被尽数葬送,现在京城的军队只剩下不到十万人,且缺少粮草,人心不稳,要守护拥有九个城门的北京城,这远远不够!】
【于谦只能调集二线部队——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南京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进京守卫。】
【但人有了,粮草就更短缺了,北京城附近最大的粮仓在通州,必须将通州的粮草运往北京,一来满足城内军民所需,二来也可以坚壁清野,以免这些粮食便宜了瓦剌人。】
【于谦下令,征调五百辆大车将通州的粮草运往京师,同时,那些从各地前往北京的军队都要从通州转道,运粮二十石到京师的就能得到赏银一两。】
【他还给在京的文武官员预支了九个月俸粮,军人预支了半年俸粮,只不过……这些都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去通州领取。如此一来,京师的粮食储备逐渐丰足。】
【在兵力、粮草得到补充后,京师人心也渐渐安定。】
【武器装备方面,京师剩下的数量也严重不足,于谦一边命令工部加紧生产,又将南京库存兵器的三分之二调入京师以备急用。同时还派出人手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武器装备。】
【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内政,调兵备战,明朝廷共调集了二十二万大军增强京师防守力量。此时京师人心稳定,军事势力大增,为抵御瓦剌的进攻做好了准备!】
朱标:“好啊,只要京师稳定下来,瓦剌人远道而来,根本不足为虑。”
天幕下的观众也在为于谦喝彩,此人虽是科举出身,没有从军经验,却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如此清晰的条理。
【于谦将二十二万大军安排在京城九门防守,总兵官武清伯石亨防守德胜门,都督陶瑾防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防守东直门……各门守将皆由石亨节制,于谦则亲至德胜门参加战斗。】
【于谦下令,凡是有盔甲者不出城迎战的斩首,各部队出城部署完毕后,将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
朱元璋不确定道:“于谦是个文臣吧!”
朱标:“武艺怎么样?”
朱棣:“德胜门在北京城西北方向,直面瓦剌人的大军,是最危险的地方!”
朱高炽:“如今他与将士们都被关在城门外,可千万不要在战场上出事啊。”
朱瞻基:“大明的将来还得靠着廷益呢……”
第542章 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列阵。当天,也先发起试探性攻击,都督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杀退敌军三百人,生擒一人。】
【也先见明军阵容严整,准备充分,不敢贸然进攻。他找了个借口以议和的名义,让明朝廷派人来接朱祁镇。次日,明朝廷意思意思派了两个小官前去敌营,也先想让明廷派更高级别的官员过来,明廷不为所动。】
朱元璋立刻在天幕上写道:“还接他做什么,战场之上刀剑无眼,直接让他中了流失,也算是为国殉命了。”
朱棣:“这就是敌人的缓兵之计,千万不要中计啊。”
【也先见议和之计不成,随即调集主力进攻德胜门。】
【于谦让石亨预先在路两旁的空房中埋伏,瓦剌军进攻后,明军派出少量部队前去迎战。遂即佯装败退,瓦剌军万余骑兵追击。当瓦剌军靠近空房时,明军伏兵齐出,火炮、火铳齐发,瓦剌军大败,死伤惨重。也先的弟弟孛罗、平掌卯那孩皆中炮而死!】
评论区
“石亨早年镇守边关,因功得以升迁。深得朱祁钰和于谦的看中,成为北京保卫战的总兵。此战之后,他也因功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