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能不能不要比烂!”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当时说不定已经找到红薯和土豆了,只是西方国家看的严,没有传到国内。”
  “那可是随随便便就能亩产千斤的救灾神器啊!”
  ……
  此言一出,天幕下的观众都惊呆了!
  这世上居然还有亩产千斤的粮食!
  这得多养活多少人啊!
  西方国家是吗?
  又多了一个向西发展的理由呢!
  第548章 艰难中兴
  【成化帝的后宫因万贵妃独大,对储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万贵妃的长子去世后,柏妃生下了朱见深的第二个儿子,但当时万贵妃还想要将太子之位留给自己将来可能出生的亲生子,便暗中害了柏妃之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纪氏宫女得到皇帝的宠幸,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纪氏是个聪明的女子,她担心这个孩子也会不明不白被人害了,便将他藏了起来。】
  【纪氏本是西南瑶族土官的女儿,与汪直一起被俘虏入宫。她自幼聪慧,待人和善,与身边的宫女太监关系很好,这些宫女太监也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帮她养大这个孩子。如太监张敏、怀恩,还有被废的皇后吴氏都是朱佑樘的恩人。】
  【成化十一年,朱见深想要立储,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儿子。这时太监张敏冒险将朱佑樘的存在禀报给了皇帝。】
  【朱佑樘在皇宫一个角落的安乐堂生活了六年之久,才终于见到了他的亲生父亲朱见深,而他的母亲纪氏为了免除万贵妃的嫉妒之心,自缢而死……】
  【此后,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也变成了万贵妃嫉恨的目标。朱佑樘在祖母周太后的保护下,才逃过了一次次危机。】
  【但万贵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打算,朱佑樘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不同与一般人的聪慧,万贵妃也在他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危机。】
  【朱见深不仅没有出面保护自己的儿子,还给儿子不断挖坑,比如他发现自己的内库都被大太监梁芳、韦兴私自花光了。朱见深不直接处理他们,却说要将他们交给下一任皇帝处理。】
  刘彻冷哼一声,显然想起了不太美妙的历史。
  【梁芳、韦兴二人自然担心太子将来会秋后算账,便与万贵妃合流,想尽办法废除朱佑樘的太子之位。】
  【太监怀恩为朱佑樘求情苦谏,却被贬到凤阳守陵。幸而,恰逢泰山连续地震,朝臣和钦天监便将此事与废太子之事联系在一起,这才打消了朱见深废黜太子的想法。】
  始皇:泰山还能这么用?
  【公元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年仅四十一岁。史书将他的统治时期,评价为“幸称小康”——勉强算是个守成之君!】
  朱见深:“还好……还好,有这个评价朕……朕就满足了。”
  【朱见深死后,他的太子朱佑樘继位,改元弘治,史称明孝宗。】
  【从弘治这个年号就能看出朱佑樘的志向,他想要改变明朝长久以来的积弊,想要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
  【因此,他登基后就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史称“更新庶政,言路大开”!】
  朱佑樘紧张的看着天幕,不知自己所作所为在后世能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李东阳上奏道:“陛下不必担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刘健:“李阁老所言甚是,只要陛下心存百姓,便不惧流言加身!”
  ……
  【成化年间的“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被朱佑樘一一贬黜,传奉官也被裁汰。内阁首辅万安、礼部侍郎李孜省、僧人继晓、大太监梁芳等人,都被他或杀、或贬,或逐出京师!】
  评论区
  “李孜省本是布政司一小吏,因为贪赃枉法,失去了进入朝堂为官的资格。”
  “后来他听说朱见深喜欢方术,他就想尽办法学习五雷法,巴结宦官梁芳、钱义,利用他们的举荐,得到了朱见深的信任。”
  “他与梁芳等人狼狈为奸,进献房中术,干预政事,任人唯亲,陷害同僚。最后甚至官居礼部右侍郎,掌管通政司!”
  “继晓因擅长道教的神仙方术,比如点石成金,得到了宪宗的宠信。他还扬言能够让朱见深和万贵妃长生不老,朱见深对他极为崇信,赐予高官厚禄和国师之位。”
  朱元璋怒道:“朕读书不多,都知道秦皇汉武求仙不成反而成了一个笑柄,你这小子怎么就被鬼迷心窍了!”
  汉武帝刘彻:天幕明明说的是明朝的事,为何处处映射朕?
  他傲娇的想:寿命太长果然不是一件好事!
  “继晓经常诱导皇帝举办各种佛教的活动,花费了大量国帑。比如,他在西市建造了大永昌寺,为此逼徙民居数百家,耗费国库数十万两白银!”
  “继晓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请求宪宗为他的母亲立贞节牌坊。他的母亲是一名娼妓,按照明朝的规定是绝对不能立贞节牌坊的。但宪宗未经调查就答应了继晓的请求,这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场笑话。”
  “贞节牌坊果然是统治阶级的一场骗局,是他们压迫普通百姓的手段。”
  “继晓就是一个奸黠窃权的僧人,他干预政事、欺压百姓、引发朝臣不满。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李世民:“朱见深还真是不挑,道家和佛家居然也能和平相处。”
  李世民不知道的是,到了明朝,儒释道三家逐渐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教已经彻底变成了华夏的模样……
  “大太监梁芳因其奸狯谄媚的性格得到宪宗的宠信,为了讨好万贵妃,每天给她进送美珠珍宝。而这些钱财都来自于他在各地做镇守太监时收刮的民脂民膏!”
  “妖人李孜省及僧继晓都是他引进朝堂的,他们三人可谓狼狈为奸,党同伐异。”
  “梁芳手握宪宗的私库,便肆意挥霍宫中库藏的钱财,导致大明几朝皇帝累积下来的七窖金全部被用光。”
  朱祁钰:“我的金!”
  朱瞻基:“我的金!”
  朱棣:……
  “虽然他一心想要陷害朱佑樘,废黜他的太子之位,但朱佑樘并没有对他打击报复,梁芳退回非法所得后,得以在南京度过晚年。”
  “朱佑樘就是太宽和了,对付这种人就应该严刑峻法,才能震慑之后的那些嚣张的宦官!”
  ……
  朱佑樘若有所思:难道真的是朕做错了吗?
  【朱佑樘将朝堂上的牛鬼蛇神一扫而空,继而委任了大量贤能之臣,致力于整顿朝纲。丘濬、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一一入阁,主持朝政,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戴珊等人执掌六部。】
  评论区
  “群小斥逐,正人汇进!”
  “徐溥在弘治初期就进入内阁,他性格凝重有度,十分沉稳,温和宽容,善于凝聚人心。”
  “丘浚在任时间较短,但他以经世致用为生平信条,多次以古籍中的事例劝谏皇帝,对弘治朝的政治风气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他孤高冷僻的性格也导致了他与当时很多大臣处不到一起。”
  “刘健以判断精准、决策果断著称。他能够精确地预知事物发展的走向,因势利导地提出转危为安的措施。”
  “李东阳精于谋略,思维缜密。他在权衡多方利弊后做出相应的考量,是内阁策划的主要发起者。同时,他还是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对明朝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迁更是不凡,他曾高中状元,才华横溢,口才出众,专门负责内阁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李东阳、刘健、谢迁组成的内阁,在明朝是仅次于三杨内阁的成功内阁。时人称其: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三人不同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在面对明武宗朱厚照宠信宦官刘瑾时,他们三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朱佑樘瞪了太子一眼,朱厚照毫不在意,朱佑樘气道:“为父怎么教导你的,你居然宠信宦官!”
  朱厚照扫视殿中群臣,不以为意道:“父皇,儿臣定是有原因的,说不定是那些朝臣欺负儿臣,架空儿臣呢!”
  朱佑樘气急:“你给我跪下,朕倒要看看你做了多少荒唐事!”
  朱厚照痛快认错,但改不改就不一定了……
  “弘治内阁的特点便是高度的团结与协作,他们各司其职,共同辅佐孝宗皇帝,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革除弊政,敢于谏言,最终形成了弘治时期朝政稳定,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
  “弘治朝的六部尚书也是各有特色。”
  “王恕敢言直谏,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掌管铨选。他的作风使得朝廷政策及用人方针发生了根本变化,成化朝幸进的传奉官再也没有一步登天的机会了。”
  “马文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曾经平定固原盗乱,整饬辽东军务,总督漕运、赈灾,在军事上屡立战功,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他担任兵部尚书后严核将校,罢黜贪懦之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