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刘大夏在军事上也有显著的成就,他曾成功治理黄河水灾,在两广地区清理吏治,减少盗贼。担任兵部尚书时,他革除旧制,减轻军民负担,得到了孝宗的支持。”
“马文升、王恕、刘大夏三人,被后世合称为:弘治三君子!”
“这些人就是被后世史学家赞誉的所谓‘弘治君臣’,他们共同构成了弘治朝的核心!”
“史称:弘治朝多君子,殆比隆开元、庆历盛时矣。弘治朝的朝臣多为贤臣,几乎可以与唐之开元,宋之庆历相媲美!”
第549章 艰难中兴
【在正直严谨的吏部尚书王恕的主持下,仅弘治元年从中央到地方被罢免的官吏便有一百多人,朝廷风气为之一振,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马文升也在武将系统中开始了大整顿,明军的战斗力顿时焕然一新!】
【朱佑樘对这些正直的朝臣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与尊重,他身边围绕着的都是有君子之风的士人,自然就没有了那些佞幸小人的容身之处!】
【理顺了人事问题,朱佑樘就要开始自己的施政了。可是,他盘算了一番自己手中的底牌,才发现,他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
【为了镇压成化年间此起彼伏的叛乱,成化帝朱见深四处用兵,财政支出日渐增加,国库入不敷出。】
【内乱的同时,还有外忧。也先死后瓦剌部分裂,鞑靼部趁机崛起,明朝多次征讨、搜套行动都无法根除其带来的隐患。】
【除了人祸,自然灾害也接踵而来,黄河发大水,陕西闹地震,件件都是麻烦事!】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朱佑樘忧心忡忡,他坚持每天两次朝会,增开大小经筵,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
【皇帝以身作则,朝廷风气自然就会被逐渐导正,群臣踊跃上言,痛陈时弊,进献良策,朱佑樘则负责一一实施。】
【弘治元年,嘉兴的百户官陈辅监守自盗,盗卖私盐,事发后,他纠集亡命之徒,攻陷城池,大肆劫掠,最后逃入了太湖。】
【这种地方豪强与官府同流合污,破坏朝廷盐政的恶性案件揭开了明朝盐政中隐藏的弊端——】
【明初的盐法承袭自元朝,实行“开中法”,朝廷节省了人力物力,百姓购买的食盐价格降低,还给民间商人留下了一条生财之路。】
【然而,到了成化、弘治年间,开中法已经遭到了权贵势要及各色人等的破坏,他们通过奏讨盐引、垄断开中、多支夹带、贩卖私盐等手段,致使开中制度难以维持。】
【此外,明朝廷往往以边防为首,以边粮供给为重,全然不管官盐的产量和存量。以致于开中量经常超出官盐的供给量,造成盐商纳粮后长期困守盐场,无盐可支的局面,严重挫伤了盐商们的积极性。】
【由于开中制的破坏,盐税收入锐减,而朝廷的开支却在不断增加,国库日渐枯竭。到了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全国已经陷入“民日贫,财日匮”的窘困局面。】
【时任户部尚书的叶淇针对开中法的弊端,提出了将官盐以纳粮开中变更为纳银开中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内阁首辅徐溥的支持,并正式上奏朝廷。】
【弘治五年(1492年),经过多方考量,明朝廷同意了叶淇的请求,命令各地“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弘治五年叶淇盐法变革!新盐法规定,盐商可以直接向运司纳银换盐,然后由运司将银两送到户部,交给太仓银收贮,再由户部按时分送各个边地。】
朱元璋:“给他们留这么多利润做什么,商人赚的多了,就会改变天下风气!”
朱元璋就希望天下所有人都按着他画下的道道过日子,最好不要有任何思考。
朱标无奈道:“父亲,民间商人追求的就是银钱,没有利润谁还会帮朝廷做事。”
【因叶淇的盐法变革,淮安成为了明清两代的盐运要冲之地。大批盐商因此迁居淮安,盐运的兴盛也让淮安迅速跻身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
【新盐法实施后,国库迅速得到了充实,商人们也因免去了长途跋涉的运粮之苦,缩短了营运周期,增加了收益,有效地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如果折合成货币收入的话,仅开中法这一项收益,弘治年间每年的收入就是永乐年间的八倍!】
朱棣瞪大了眼睛:“这么多!”
朱高炽口水都快留下来了:想要……
【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黄河在开封及荆隆口决堤,由北道进入山东张秋,汇于运河,淹没了山西诸多郡县。】
【这是明朝自开国以来,黄河发生的最大规模水灾!】
【其中,开封城受灾最为严重,有人建议将开封城内的居民迁徙到其他地方,躲避水患,但在河南布政使徐恪的坚决反对下,开封城留在了原地。】
【朱祐樘命户部左侍郎白昂主持黄河治理,他调动了二十五万民夫,筑长堤,修水闸,疏通泄洪渠,堵塞河堤决口,引导黄河进入汴水,再进入睢水、泗水,最终经过淮河的河道流入黄海。】
【经过白昂的治理,黄河水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完全根除。】
【弘治六年(1493年),黄河再次在张秋这个地方决堤,黄河水从汶水流入海洋,漕运被河水中断!】
【明代的漕运一直都是南粮北运的倚靠,黄河水患危及运河,也就阻断了明朝南北运输的生命线,对北京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吏部尚书王恕等人推荐下,浙江左布政使刘大夏成为治理黄河的主导者。】
【刘大夏听取了水利专家的建议,在决口的地方挖了一条泄洪渠,先保证南北漕运,续上大明的生命线。】
【经过两年时间的治理,黄河不再向东北进入山东流入渤海,而是向东南,经过徐州,由洪泽湖汇入淮河,夺淮河河道进入黄海。】
【黄河水患得到了进一步控制,黄河沿岸也维持了数十年的稳定,刘大夏自此得到了朱佑樘的信任,成为弘治朝后期最得宠的朝臣!】
朱佑樘争辩道:“什么叫得宠,朕分明是尊重贤能之士!”
谢迁:陛下啊,不论对什么人,只要恩宠太过,就会带来不可调和的矛盾。殊不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
【弘治五年(1492年),江南苏松地区的河道也出现了严重的淤塞现象,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这一地区可是明朝的重要粮仓和经济中心,水患的频发,直接影响到了朝廷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
【朱佑樘派工部侍郎徐贯前往苏松地区,治理河道。徐贯有丰富的水利经验,他调集了二十万民夫,对附近135道河流进行了疏浚和加固。】
【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以往水患频发的江南大地,从此水灾顿渐,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几乎都是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
【弘治朝自然灾害很多,但因为社会较为稳定,除了河套、哈密等地区与少数民族有小规模军事冲突外,全国主要地区都没有大的动乱。】
【从弘治二年(1489年)至弘治五年(1492年),以治黄为主,兼及苏、松水利,先后动用民工近六十万人,历时六七年,却没有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盖因为,弘治君臣以工代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灾区人口的失业与救济问题。因此,如此大的工程带来的却是人口增加与经济更加繁荣的局面。】
【这在古代社会,堪称奇迹!】
隋文帝杨坚:“都学着点!”
汉文帝刘恒:“只要朝廷不找麻烦,百姓自己就能生活的很好。”
朱元璋:“还要管住官员在其中上下其手。”
朱标:“难得的是这一朝的官员道德水准都挺高。”
朱由检:“以工代赈真是个好办法,可是朕连保障工人基本生活的口粮都拿不出来,若是贸然开启新的工程,怕不是会重复元朝末年的治理黄河事件吧……”
【史书称朱佑樘“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其中可能有溢美之词,但与前后几朝相比,弘治时期的朝政的确算是最清明的了!】
【上行下效,朱佑樘本人厉行节俭,带头减少皇宫的开支与供奉,仅太监、宫女等各色人员,就比明宪宗时期减少了一大半。他还停止各类奢靡活动,不大兴土木,停止民间采买,缓解百姓的负担。】
【他还屡次下诏,禁止宗室、勋戚侵占民田,鱼肉百姓,多次减免赋税,致力于发展农业,繁荣经济。】
【明朝税制规定,如果一个地区出现欠税的情况,那么到了第二年,就可以酌情打折,甚至直接减免。】
【这本是朱元璋为了保障百姓生存而定下的福利政策,发展到后来却与他的本意截然相反。】
【比如,贪官污吏从中作梗,能交上税的地方,也故意拖欠不交,到了第二年就可以申请打折和减免,免除的这部分都被贪官给拿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