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他利用特务机构诛锄异己,得罪他的朝臣轻则削籍,重则致死,在刘瑾当权的几年中,枷号而死的就多达数千人。】
  评论区
  “在刘瑾的淫威下,超过八成的官员见到刘瑾都要跪拜,而他的前任王振只受过五成官员的跪拜。”
  “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朱厚照:凸(艹皿艹 )
  【刘瑾贪污受贿,结党营私,权势熏天到把自己都给骗了。他将朱厚照赋予他的权利当做他自身的本事,开始私藏兵甲,密谋造反!】
  【被刘瑾得罪的人数不胜数,就连同为“八虎”的张永都与他反目成仇。正德五年,刘瑾颁布清丈田亩的政策,宁夏巡抚安惟学在宁夏强行推行此策,触动了那些边疆军头们的利益,引发军心动荡。】
  【安化王朱寘鐇趁机发难,杀死安惟学等人,起兵清君侧,借着清除刘瑾的名义行谋反之实,他在檄文中历数刘瑾的种种罪恶,以彰显自身的正义!】
  朱棣:“哼!”
  【朱厚照让杨一清总督军务,张永为监军太监,率领京营讨伐叛军。还不等他们到达宁夏,叛军就已经被宁夏当地的守军打败,朱寘鐇也被擒拿。】
  朱棣:“哼哼!”
  第553章 艰难中兴
  评论区
  “杨一清被后世称为是大明的姚崇!”
  “他年少时聪慧过人,七岁时便被视为神童,特准入翰林院学习。”
  “成化八年,杨一清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他允文允武,能在朝堂为官,也能在边疆镇守,总制三边!”
  “他提拔了很多人才,仇钺、王守仁、王廷相都是在他的慧眼中得到重用的。”
  “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利用张永与刘瑾的矛盾,成功扳倒了刘瑾!”
  ……
  【大军回朝后,张永将安化王列出的靖难檄文上奏皇帝,朱厚照这才知道这场兵祸的起因。到了这种时候,刘瑾已经保不住了,朱厚照也不想保一个无法为自己冲锋陷阵,还有这么多小心思的太监。】
  【刘瑾被当场拿下,凌迟处死!】
  朱厚照:“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唐朝皇帝:朕也想将仇士良、李辅国等人凌迟处死!o(╥﹏╥)o
  【刘瑾死了,但朱厚照与朝臣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只不过有刘瑾的前车之鉴,钱宁、江彬等人再也不敢那么嚣张。】
  【钱宁出身低微,幼时被卖到太监钱能家为奴,后被钱能收为养子,改姓钱。钱能死后,钱宁因朝廷推恩得任锦衣卫百户。】
  【正德初年,钱宁依附刘瑾,得以入侍皇帝朱厚照。他因狡猾善射,能左右开弓而被朱厚照看重,朱厚照还将他收为义子,赐于国姓。】
  【钱宁引荐了乐工臧贤、回回人于永以及诸多番僧,引诱朱厚照微服出行,加剧了朝廷的腐化。】
  【钱宁多年执掌锦衣卫事务,主管诏狱,他大兴冤狱,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暗中私通宁王朱宸濠,想方设法给他恢复藩王的护卫。】
  朱棣心情有些复杂:“宁王……”
  【靖难之役时,朱棣承诺与宁王朱权平分天下,得到了宁王的支持。但他继位后,并没有履行这个承诺,反而将宁王贬到南昌。】
  【第一代宁王朱权在南昌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远离了政治核心。但他的子孙后代从未忘记这件事,历代宁王都以推翻朱棣一系的皇位为己任。】
  【第四任宁王便是朱宸濠,他见朱厚照与朝臣之间矛盾重重,便打着张太后的旗号,起兵进京。】
  【但这场叛乱仅持续了43天就被王守仁平定,此后朱宸濠被废为庶民,宁王一系均被除爵。】
  朱厚照无法理解朱宸濠的脑回路:“居然打着母后的旗号起兵,难道母后还会越过朕这个亲生子去支持你一个出了五服的宁王吗!”
  “不过,这个王守仁在何处,朕对这个名字很耳熟啊。”
  杨廷和:“回陛下,王守仁乃是王华之子,因得罪刘瑾,已经被贬往贵州了。”
  朱厚照想起来了,“王守仁既有如此才能,又是王华先生的儿子,便将其召回京师吧。还有王华先生,朕也许久不曾见他了。”
  杨廷和立刻上奏:“王大人如今在南京任吏部尚书。”
  朱厚照:……
  南京的六部尚书就是个养老的职位,可想而知,王华也是被刘瑾排挤到南京的。
  【宁王叛乱的事与钱宁原本扯不上关系,因为宁王往北京送了不少钱,朝中百官许多人都收过宁王的贿赂,不过钱该收收,事是一点不办。】
  【但钱宁与他们不同,钱宁觉得他的权势地位已经达到顶点,可是朱厚照无子,没有继承人,将来不论谁上位都会对他下手,那他何不主动结交一个机会最大的藩王。】
  【他选择的就是宁王,为了让宁王能够顺理成章的继承皇位,他还四处奔走,希望能让宁王世子进入太庙进香,为宁王的上位之路添砖加瓦。】
  【最终,钱宁与朱宸濠的勾结被人发现,被处以磔刑。受刑者需要经历割肉离骨、断肢裂体的痛苦,最终才被割断咽喉,结束生命。】
  朱厚照:“朕最讨厌背叛!”
  【第三个宠臣江彬最开始只是明朝边防军中的一名军官,他曾随军与鞑靼作战,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得以晋升。】
  【正德六年,河北一带爆发了刘六、刘七等人领导的大起义。江彬奉命镇压起义军,在战斗中他勇猛过人,多次立下战功,因此受到朱厚照的特别召见,得到他的赏识,得以留在他的身边。】
  朱厚照:这个江彬不会也有小心思吧……
  【江彬身材魁梧,骁勇善战,善于骑射,擅长察言观色。朱厚照收他为义子,赐姓朱,封其为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帅!】
  朱佑樘:“上一个皇帝的义子,身兼三镇节度使的人可是安禄山!”
  朱厚照:“儿能掌控他,不会出问题的。”
  朱佑樘:“李隆基也这么想的。”
  朱厚照:……
  【在得到朱厚照的宠信后,江彬开始擅权揽政。他将战斗力强大的边军与京营换防,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的边军调入京师,号称“外四家军”,由他自己统辖,江彬一手掌握了北京城的防卫!】
  【江彬借此机会大肆培植私党,重用家人,倾陷廷臣,贪污受贿!】
  朱厚照:似乎……好像,玩砸了!
  【正德十二年,江彬进封平虏伯。正德十四年,他提督东厂兼锦衣卫,权势达到巅峰!】
  【然而,随着朱厚照的去世,江彬的靠山倒塌。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张太后设计诱捕江彬。江彬最终被凌迟处死,其四子和党羽也均被斩首。】
  比起江彬的死因,朱厚照更惊诧的是:朕怎么就死了!
  【权力的斗争总会波及底层,皇帝与朝臣的权力之争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普通百姓。】
  【大明王朝积累已久的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加上刘瑾等人的胡作非为,造成了正德中叶民变四起的局面,尤其以四川、北直隶和江西最为严重!】
  【这些民变以一年两次的速度爆发,牵制了明军的大量精力,北方的蒙古人也趁机入侵,想要加入其中分一杯羹——】
  【自也先死后,蒙古部落经历了一段时间群龙无首的状态,明朝的边防压力有所减轻。】
  【但好景不长,到了弘治年间,小王子(达延汗)崛起,驱逐瓦剌,威胁明朝,特别是弘治十一年以后蒙古与明朝之间的贡市贸易中断,导致小王子连年犯边。】
  【小王子是明朝廷对北元蒙古大汗的统称,因为自脱古思帖木儿汗被杀开始,一直到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为止,北元的可汗多半死于非命。由于可汗的更换废立速度太快,明朝政府甚至来不及知道他们的名字,就以“小王子”统称之。】
  【达延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在他出生之前,也先去世,瓦剌一分为二,蒙古帝国经历了多次内乱和分裂,势力衰退。】
  【出身于鞑靼部的达延汗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实力,带领鞑靼部落迅速崛起,并击败了其他部落,重新确立了蒙古大汗的权威,并最终统一了蒙古各部!】
  弘治朝的君臣只知道蒙古最近跳的有点欢,却不知蒙古又出了一个也先似的人物。
  【朱厚照刚即位时,就遭遇了小王子入侵的虞台岭之战。不过在正德前期,小王子仍在忙于统一鞑靼各部,虽然屡屡进犯,但规模都不是很大。】
  【从正德八年(1513年)开始,随着鞑靼的统一,小王子的进犯愈发严重,令明朝疲于应付。】
  【正德十二年(1517年)春,小王子再次率领七万大军南下,大败宣府总兵潘浩,杀掳3749人,劫掠牲畜23500余头。】
  【面对如此境况,明朝廷却没有堪用的军事人才,百官只想破财免灾,将敌人挡在长城之外,但朱厚照毅然决然御驾亲征,以武力抵御鞑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