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若是没有汉武帝的纵横捭阖,长驱六举,文景之治也不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若是澶渊之盟后宋朝的皇帝能够雄起一波,收复燕云十六州,宋真宗的历史功绩将会提升几个台阶!】
【若是正德朝能够再次打出大明的威风,若是朱厚照能趁着小王子退缩之际再次打断蒙古各部的脊梁,为大明带来数十年的和平,弘治朝的休养生息才有足够的价值!】
【可惜这一切都是如果,回到京城的朱厚照依旧身陷与朝臣斗争的漩涡!】
朱佑樘:“不会的,这次不会了,吾儿喜欢行伍便去领兵打仗,趁着朕还在,还能为你保驾护航,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朱厚照:“儿臣必不会让父皇失望的!”
天幕的揭秘也让正德朝的臣民更加了解他们的皇帝,抛开文臣们为他“塑造”的玩世不羁的形象,朱厚照真正用自己的能力吸引到了一些保皇派的官员。
【朱厚照十分喜欢“威武大将军朱寿”这个头衔,他御驾出巡的时候从不坐帝王御辇,而是骑马挎刀,冒着风雪严寒,以一个大将军的身份行走在外。】
朱厚照:“正德英名已播传,南征北剿敢当先。平生威武安天下,永镇江山万万年!”
只有身为威武大将军的时候,他才能自在一些,做自己想做的事。
【朱寿这个身份就像是一个bug,凡是朝臣不允许朱厚照做的事,他就命令“朱寿”去做,以朱寿的身份前往南北直隶、山东等地巡视。百官伏阙进谏,要求皇帝收回成命。】
【朱厚照不讲法不责众那一套,他将百官都扣在午门外罚跪,杖责后外放。其中有十一个人被当场打死,朱厚照的南巡计划也因此搁置。】
第555章 阳明心学
【正德十四年五月,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朱厚照找到了绝佳的时机,立刻御驾亲征。可惜他晚了一步,宁王叛乱早已被在当地为官的王守仁平息。】
【朱厚照好不容易出一趟门,擒拿宁王只是他的一个由头。他权当没有看到这封奏折,一路经过保定、临清、扬州,抵达南京。】
【朱厚照在南京留下了许多风流韵事,于正德十五年八月乘坐楼船北归。九月十二日,在路过淮安府时,朱厚照坐着小船捕鱼,突然小船侧翻,朱厚照落水,虽然被侍从及时救起,却着凉生病。】
【朱厚照回到北京便一病不起,次年三月,朱厚照驾崩于豹房,年仅三十一岁。】
朱厚照还想着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听到了让他目瞪口呆的消息:“朕死了!原来天幕说的明朝皇帝易溶于水,说的就是朕!”
朱厚照用怀疑的目光扫视着殿中的大臣,他的身体虽不算很好,但也能骑马射箭,武艺娴熟,怎么可能三十一岁就死了,还没活到他爹的年纪!
这下子朝臣能找到更多的理由阻拦自己的出巡了……
【朱厚照是明朝极具争议性的一位皇帝,他少时聪慧却玩物丧志,称帝后任情恣性,荒淫无度,宠信宦官,以致朝政败坏。】
【但他处事刚毅果断,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大败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赈灾免赋。】
【这截然相反的两面都是朱厚照!】
评论区
“朱厚照还短暂的废除了海禁政策,对来往的船只征收20%-30%的交易税,也就是现在的关税。”
“只要交了税就可以在中国自由交易,不仅扩大了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更刺激了私人贸易的活跃!”
“自此:番舶不绝于海澳、蛮夷杂沓于州城。中国海商也更大规模地出海贸易,为大明朝廷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但一些食古不化的官员却对十分警惕,声称此举违反祖制,朱厚照不得不在正德十五年废除了这一政策。”
天幕播放了这么久,很多人的观念都发生了改变,郑和说的对:财富来自于海上,危险也来自于海上!
放弃大海,封禁自我,只会让华夏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那些人当真是食古不化,还是觉得朝廷侵犯了他们的利益。”
“朝廷禁海的时候,也有大量海外的白银流入大明,这些白银都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东南沿海的富商私自出海,贸易得到的。”
“嘴上说着‘祖制’,心里全是生意!”
“只有朝廷封禁的东西,才能赚大钱。”
……
【后世史学家将朱厚照称作“明史上最荒唐的皇帝”。清朝的皇帝更是将朱厚照当做反面典型教导皇子。因此《明史》对他的功绩避而不谈,对他的昏聩大书特书,这也就导致正德年间的历史十分割裂。】
【真正的朱厚照是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从史书的字里行间拼凑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一个有心施展抱负,却陷于朝堂之争的泥淖,无法挣脱的皇帝……】
评论区
“朱厚照绝不是明史中说的那么荒唐无能。”
“明史是文官写的,就连朱元璋和朱棣都被他们挑了一堆的毛病,只有朱佑樘那样任由文官摆布的皇帝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
“他接见了第一个来华的葡萄牙使者,通晓多国语言,甚至就连阿拉伯语,葡萄牙语都十分精通。”
“他的目光不止局限于华夏,而是真正看到了世界,但他的这些举措都被人当做小孩子的玩闹。”
“不被人理解才是最孤寂的。”
“……”朱厚照举起酒杯敬天幕:有后世之人理解,朕便不觉得孤寂了。
这些后辈们将他想的太好了,不过,他定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辜负这些期望。
【就在正德君臣汲汲于功名利禄,争得头破血流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南一隅,有一个青年正在完成他脱凡成圣的修行!】
评论区
“啊啊啊!是王阳明!”
“阳明先生!”
“孔子之后唯一的圣人!”
“事实上,整个明朝对后世的影响可能都没有他一人来得多!”
……
天幕下的观众悚然一惊,这得是什么样的神人,才能超脱自己所在的朝代,得到天幕如此夸赞啊!
圣人之说也太夸张了吧!
千百年来只出了一位孔圣人,就连孟子也只是亚圣。
此子何德何能能被称为圣人!
明朝之前的观众都来了兴趣,儒家子弟自带批判的目光,想要挑一挑天幕的错漏,就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看向了天幕。
明朝初期众人更是带着三分期待,三分不服,再加上三分嫉妒,和一分看好戏的心情。
这好戏自然是要看他们的皇帝陛下的!
朱厚照惊喜道:“天幕说的可是王守仁!”
杨廷和神情复杂道:“陛下,天幕说的正是王守仁,字阳明!”
朱厚照立刻催促道:“朕发下的诏书到了何处,王先生何时能到北京!”
杨廷和:“回陛下,您不如直接在天幕上发言,王守仁不论在何处都能看到。”
朱厚照也深以为然!
朱佑樘好奇道:“诸位先生可知这位王阳明是何人?”
正德年间活跃之人,如今应该已经出生了吧。
三位阁老对视一眼,最后还是谢迁站了出来:“回陛下,臣倒是认识一位名叫王阳明的年轻人,但臣也不能确定是不是天幕所言之人。”
朱佑樘来了兴趣:“哦,不知是何人?可在朝中为官?”
谢迁道:“此人如今尚未进入朝堂,但他的父亲您也知道,正是大学士王华!”
朱佑樘惊喜道:“原来是王先生!”
王华如今是他的日讲官,他再熟悉不过了。
王华只能忐忑不安地上前回话,“陛下,犬子顽劣,整日做一些不着调的事,不肯好好读书,尚未通过科举吗,天幕说的王阳明定然不是犬子!”
王华十分希望天幕说的王阳明就是自家儿子,但他也知道圣人的分量,王家小门小户可背不动啊!
王华这个老父亲只能预先为儿子打补丁了,免得招人谗害……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自此,立德、立功、立言便成为古人追求的三不朽!】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便将这三不朽都做到了极致!】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王守仁出生之前,他的祖母梦到天神自云端而来,怀抱赤子从天而降,因此他的祖父便为他取名为云,寄予厚望。】
【可惜的是,王守仁到了五岁依旧不会说话,后来得到高僧指点改名“守仁”,才开口说话。但他一张口便能背诵祖父读过的书,聪慧的名声就此传了出来。】
【王家家资颇丰,王守仁一出生便有着良好的家世和优越的学习环境。】
【据后世考据,他的先祖可追溯到晋朝的光禄大夫王览,王览的曾孙便是王羲之,王羲之之后三十代便是王守仁的曾祖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