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成化十七年,王守仁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成为翰林院编修。】
【明朝自天顺之后,便出现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现象。因此,翰林学士地位尊崇清贵,是内阁辅臣的备用人选。】
【王华一时间成为北京城中的风云人物,王守仁也跟着祖父来到了京城。】
【十二岁那年,王守仁正式拜师读书,他年纪虽小,却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他问老师什么是人生第一等的事?】
【老师说是读书做官,但王守仁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从此,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
【他曾写过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小小年纪便展现出了不凡的气魄。】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立下了成为圣贤的志向!他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
天幕下传来了一阵嘘声,“大话谁不会说啊!”
“不过是童言无忌罢了,谁年轻时,还没说过几句大话。”
“等他长大就不会这样想了。”
也有人反驳他们的观点。
“难道读书的目的就是货与帝王家?难道你们就没有成为圣贤的野望?”
……
这样的问题,自诩高贵的读书人是不会回答的。
他们自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汲汲营营的普通人,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平庸,只能自欺欺人,通过打击别人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
【十三岁那年,王守仁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认为,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也不过是个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也不过是个诗人,都不是第一等的德业!】
王华终于确定了天幕说的就是他家那个混小子,他浑身的冷汗都快出来了,这死孩子,怎么什么都敢说!
【王守仁觉得,这么多年他熟读四书五经却找不到成为圣贤之路,或许是他的方向搞错了。】
【于是,他开始练习骑射,学习兵法,不肯专心读书。父亲王华已经将成功之路铺到了儿子的脚下,他却不肯踏上去,王华问他学这些做什么?王守仁却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王华这个读书读成状元的老爹气的够呛!】
朱佑樘突然对王先生有了些同病相怜之感,他们都有一个“不安分”的儿子啊。
第556章 阳明心学
【为了学以致用,十五岁那年,王守仁首次离京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的王守仁已经有了经略四方之志!】
【当时京城附近经常有强盗出没,关中也有“乱民”作乱,他便多次试图上书皇帝,献计献策平定战乱,却被父亲王华视为狂妄。】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王守仁这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拜谒了汉光武年间的伏波将军马援,醒来后他写下了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王阳明的志向从成为圣贤,延伸到为国为民,安邦定国。】
【十六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准备科举考试。明朝的科举有严格的规范,只能用朱熹批注的《四书》作答,他熟读朱熹的著作,想要在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途径。】
朱熹:“老夫也想知道怎么成为圣贤!”
【他看到朱熹说“格物致知”,便想要效仿先人通过格物,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怎么做圣贤?】
【王家后院种了许多竹子,王守仁便将格物的目标放在竹子上,程朱理学有言:“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必有豁然贯通处”。】
【王守仁严格按照“先贤”的教诲,端坐在竹子面前,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
天幕下,以两宋和明清的读书人最为激动,便是了解阳明心学的人,也不一定知道王守仁是怎么成为圣贤的。
于是,这样的对话在各个时空响起——
“这样有用吗?”
“朱子都说了,自然是有用的。”
“我怎么就看不出来?”
“那是你坚持的时间不够。”
“你没有成为圣贤的慧根!”
“慧根是佛家的词吧,与圣贤有何关系?”
“儒释道三家有何区别?”
“兄台高见!”
……
阅尽世事的人却对此嗤笑不已,看着好友谢迁戏谑的目光,王华觉得他的脸都要被儿子丢尽了!
【可惜,王守仁的眼前出现了幻觉,坚持不住病倒了,依旧没有找到成为圣贤之路,自此,他开始怀疑朱熹的学说!】
【这便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华急的面红耳赤:“小儿大胆!”
谢迁劝慰道:“贤侄的看法与后人很接近呢。”
李东阳:“敢于怀疑一切,或许这就是贤侄能够成为圣贤的关键!”
【在程朱理学中没有找到答案,王守仁开始将自己的目光转向佛道。】
【弘治元年,王守仁十七岁,他前往南昌与诸养和的女儿诸氏成婚,可是就在成婚这一天,新郎却不见了。】
【原来,这一日,他在外闲逛的时候,遇到一个道士,他和道士相谈甚欢,早已忘记了成亲的事。】
【第二天,他的岳父才将他找了回去。想来,若不是他父亲官居高位,名声显赫,这么不靠谱的女婿,诸养和都不想要了。】
【在明朝,不通过科举考试,便是入朝为官也要低人一等,无法顺利晋升,王华自然不能让儿子落到那样的境地。】
【但科举考试考的就是朱熹的思想,王守仁带着怀疑的态度看朱熹,自然对他的观点无法全然苟同,这给他的科举之路平添了许多波折。】
【而且,科举考试对他来说只是满足老父亲的期望,是他参与朝政的途径,并不是他的目的。】
【因此,尽管他十分聪慧,在二十一岁就中了举人,却在会试上两次折腰,直到二十八岁,才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这一年是弘治十二年!】
【王守仁得到的第一个任务是代表朝廷处理威宁伯王越的葬礼。】
【王越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将领,是明朝以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中的一人,是明朝首任三边总制,世称“王威宁”!】
【王越在成化年间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
【他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在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中两次远袭鞑靼!他一生身经十余战,出奇致胜,动有成算!】
【唯一让人诟病的就是他结交宦官汪直,后来也因为汪直被免官贬黜,直到弘治年间再次起复……】
【王越的事迹对王守仁的触动很大,他回朝后上奏论西北边疆防备,得到正式的官职——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后来,王守仁也追随前辈的脚步,成为以军功封爵的文臣之一!】
朱佑樘:“国之栋梁,文武全才!”
朱厚照:“王守仁居然能文能武!”这样的人一定会支持自己亲征漠北吧!
【王守仁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直接将自己熬出了肺痨,不得不回乡养病。】
【在家乡期间,他也没有忘记自己成为圣贤的志向,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寺庙祭拜,注意到一位正在闭眼枯坐的和尚。这位和尚已经在大殿中枯坐了整整三年,王守仁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于是上前询问。】
【在交谈中,王守仁得知这位和尚家中还有高堂老母,又问他“想不想母亲?”和尚面色一变,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愧疚的说:“母子连心,怎么可能不思念母亲。”】
【看着和尚满是愧疚的脸,王守仁笑道:“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须千里拜灵山。回去吧,回去好好照顾你的母亲。”父母就是我们在人世间的菩萨,应该陪在父母身边,恭敬孝顺父母,又何必远行千里去灵山拜佛呢?】
迷信佛教的人对王守仁的“多管闲事”很是不渝,对佛家持反对态度的人却十分赞赏王守仁的观点。
韩愈:“此言有理!拜佛求神远不如实实在在地孝顺父母来的有意义!”
【在王守仁的开悟下,这位和尚终于醒悟了过来。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离家多年,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放弃了寺庙的修行生活,重回人间,回到母亲的身边去尽孝。】
【几年时间倏忽而过,王守仁依旧没有找到成为圣贤的路。但他却明白了一个道理,佛道两家都不能让他成为圣贤,还是要入世在现实中寻找。】
【弘治十七年,王守仁回到朝堂,但他的仕途刚刚起步就被拦腰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