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朱宸濠还企图让他的儿子做朱厚照的嗣子,不费吹灰之力将皇位收入囊中!】
  朱棣不屑道:“蠢货!”
  你若是想要图谋天下,最起码要经营一个好点的名声。
  对封地的百姓都肆意盘剥,还有几人会支持你。
  ……
  【早在朱宸濠起兵之前,太监张忠、御史萧淮就先后告发朱宸濠的罪行,朱厚照下旨收回宁王护卫,命令他归还所夺之田,但朱宸濠对此阳奉阴违。】
  【正德十四年,朱厚照西巡归来后,又想要下江南周游天下,群臣伏阙劝谏,被施以杖刑,朝野人心惶惶。】
  【朱宸濠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刻以朱厚照荒淫无道为由发动叛乱。】
  【他杀了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将自己的谋士李士实、刘养正封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号称统兵十万,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朱厚照:“乱臣贼子,狂妄自大!”
  【朱宸濠已经做出了自认为最充足的准备,而此时的王守仁正在赶往福建,准备解决福建的盗匪。】
  【当他走到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时,得到了朱宸濠叛乱的消息,他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但其实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已经将兵符上交兵部,此时的他手中一个兵都没有,只能虚虚实实,给宁王先来个疑兵之计。】
  朱元璋、朱棣等人立刻将舆图打开,锁定江西地区。
  朱元璋:“这个位置距离南京太近了,若是朱宸濠沿长江顺流而下,南京定然保不住。”
  朱标:“虽然南京已经不是都城了,但若是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据主动,给平叛徒增困难。”
  朱棣:“王阳明会怎么做?”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守军到江西勤王,又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文迷惑宁王,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随时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了给集结军队争取时间,王守仁假装写信给朱宸濠最信任的左右丞相李士实、刘养正,让他们劝朱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实则这封信只会送到朱宸濠手中。】
  【恰逢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朱宸濠进兵南京,朱宸濠顿时疑心大起,选择按兵不动!】
  朱棣:“好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朱瞻基:“朝廷最担心的就是朱宸濠直接进攻南京,这封信一出,朱宸濠定会以为朝廷早已做好了圈套,在南京等着他呢。”
  朱高炽:“还离间了朱宸濠和他的谋士之间的关系,朱宸濠如同失去了外置大脑,昏招频出!”
  【王阳明没有急于与宁王正面交锋,而是选择稳扎稳打,以逸待劳,逐步蚕食宁王的势力。】
  【他凭借自己的威望稳定了江西的地方势力,确保南方各地不会响应朱宸濠的叛乱,同时积极准备军队,以防备宁王的进攻。】
  【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选择站在王守仁一方,王守仁顺利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积极备战!】
  【十多天过去了,宁王朱宸濠才反应过来,他上当受骗了。】
  【七月初,他命令部下守卫南昌,自己亲率六万水师南下,一路攻破九江、南康,逼近安庆,目标直指南京!】
  【在朱宸濠率兵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第559章 阳明心学
  洪武朝堂上,开国将领们对王守仁的应对策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徐达:“如果我军救援安庆,就会与宁王的主力在长江对上,南康和九江的敌人也会乘虚攻击我军后背,致使朝廷军腹背受敌。”
  朱棣:“不过,此时南昌守备空虚,若能直捣南昌,必可一举而下!”
  朱标:“南昌是宁王的老巢,宁王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他定会回兵救援,到时侯朝廷军迎头痛击,定能取得胜利!”
  ……
  【朱宸濠听说老家被围,果然十分担心,立刻回救南昌,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
  【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展开了一场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43天后宣告结束。】
  朱元璋:“又是鄱阳湖,又是火攻!”
  这该死的既视感!
  【宁王之乱的顺利平定强化了明朝中央政权的威信,限制了地方藩王势力的进一步膨胀。明朝政府加强了对地方藩王的管理,藩王的军事权力被大幅削弱,地方治理权逐渐回归中央。】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的过程中,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运用于治军与平乱中,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王阳明用自己的军功向所有人证明,阳明心学是真正能够安邦定国的思想,一举推动了“阳明心学”的传播和发展。】
  朱厚照:“王守仁没有用朝廷的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叛乱,真是神乎其技啊!”
  朱棣:“宁王失败的原因,固然与其实力弱小,孤立无援和不得民心有关,但也有军事方面的失误。先是沿江强攻安庆,后又回师救援南昌,两次错过南京,是宁王失败的主要原因。”
  【宁王叛乱的消息一传到北京,朱厚照便找到了机会,带着万余官兵南下亲征。当他到达涿州的时候,就收到了王守仁的捷报,但朱厚照仍一意南征。】
  【朱厚照身边以钱宁为代表的佞幸之臣,早就与宁王交往密切,期待着宁王的叛乱,如今宁王败的这么快,让他们的心情也极其复杂。】
  【一些人就想了个主意,要求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皇帝陛下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朱厚照的虚荣心。】
  朱厚照捂脸……
  这是他能做出来的事。
  【面对这样复杂的政治情势,王守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给当时还算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辞职,以免卷入更多的政治旋涡。】
  【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的功劳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直到朱厚熜即位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王华:自家儿子居然真的因为战功封爵了!
  朱厚照一惊:“怎么会是朱厚熜,他不是兴王叔家的儿子么?”
  【宁王叛乱是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场皇权争夺战,但却给南昌附近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当地社会的混乱,也间接导致了明武宗统治的结束。】
  【从第一任宁王朱权开始,历代宁王与朝廷之间矛盾重重。朱宸濠反叛失败后,彻底了结了历代宁王与朱棣一系的矛盾。】
  【到了嘉靖年间,王守仁先是守孝三年,躲过了嘉靖初期的大礼议之争,之后又在绍兴创办了阳明学院,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嘉靖六年,广西大藤峡地区再次爆发叛乱,王阳明受命担任总督两广兼任巡抚,前去平叛。】
  【此时,王守仁的大名早已传遍天下,王守仁到达广西后,叛军首领卢苏、王受十分害怕,直接投降了王守仁。】
  【剩下的叛军也在王守仁的攻击下被剿灭,大藤峡的叛乱几乎被他彻底消灭。】
  【平叛后,王守仁因为肺病加重,请求告老还乡,鉴于之前多次请辞的经验,王守仁还不等朝廷同意,就自行回乡了。】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王守仁病逝于江西,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临终之前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听闻他的死讯,江西的百姓都自发为他披麻戴孝,哭送这位给他们带来和平安宁的阳明先生!】
  【到了隆庆年间,王守仁被追赠为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年间更是将其从祀于孔庙!】
  一位英杰的逝世总是让人难过的,天幕下许多崇拜王阳明的人都在评论区表达自己的敬意。
  直到一个写着“王守仁”的金色名号出来感谢他们,评论区才安静下来。
  朱厚照:“历史上的事情不会发生的,阳明先生定会活的更久,朕还要他帮着朕改革朝政,迎接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呢!来人,立刻前往贵州,给先生送去衣食器具,让先生安心在龙场悟道,想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
  王守仁:若不是这里没有多少人听老夫讲课,老夫还真不想回去了!
  ……
  【明武宗朱厚照没有留下子嗣,他死后,身为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与张太后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在宗室中选择合适的人成为新皇帝。】
  【朱厚照没有兄弟,与他血缘最亲近的就是父亲一辈的叔叔们,其中以兴王朱祐杬排行最长,但此时朱祐杬也死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