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在这次事件中,许多大臣因为立场不同而相互攻击、谩骂甚至斗殴,使得朝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加剧了明朝政治的动荡和不安。】
  【一直到嘉靖十七年,朱厚熜将兴献帝的牌位升袝太庙,排序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改兴献王墓为显陵,大礼议事件至此以朱厚熜的胜利最终结束!】
  评论区
  “这件事中最无辜的要数明仁宗了。”
  “太庙祭祀是有人数限制的,朱厚熜为了把他爹抬进太庙,将朱棣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万世不祧,而明仁宗的牌位则被朱厚熜移出太庙正殿……”
  ……
  朱棣:“老子这辈子兢兢业业就是为了名正言顺四个字,你这‘成祖’二字岂不是明晃晃的告诉所有人,朕的皇位是得来不正!”
  朱高炽:“为了把你爹抬进太庙,就把你祖宗扔出去,你可真是太孝了!”
  【嘉靖七年,杨廷和被削职为民。次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杨廷和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这是史书对他的盖棺定论!】
  【在大礼议中崭露头角的张璁、桂萼得到了朱厚熜的信任,朱厚熜也坚定了自己的用人之道,那便是——只有无条件支持自己的人才能用!】
  李世民:“人非圣贤,皇帝也会出错的,若是整个朝堂没有反对的声音,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魏征:“陛下圣明,前人有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望陛下时刻保持警醒之心,戒骄戒躁,不忘初心!”
  李世民:这都能拐到劝谏上,就不能让朕好好看看他人的热闹……
  【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得以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堪称平步青云,让朝廷官员看到了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
  【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人,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
  【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
  朱标:“我大明的选官制度都被他破坏了!”
  【通过大礼议事件,朱厚熜几乎将正德朝臣一扫而空,将皇权独揽于自己一人之手!此后,他更加独断专行,对朝政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整,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在大礼议之中崭露头角,坚定支持皇帝的张璁、桂萼成为嘉靖年间改革的主力军!】
  评论区
  “张璁是明朝中期的政治家、改革家,被后世认为是明中期政治改革的开启者,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
  “张璁熟读儒家典籍,博学多才,却对科举考试无计可施,他经过八次会试,在正德十六年才考中了二甲进士,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七岁了。”
  “张璁因在大礼议中支持皇帝得以平步青云,到了嘉靖八年被提拔为内阁首辅。嘉靖朝前期的政治改革都有他的一份功劳。”
  “张璁为官清廉自守,勇于革新。他一生致力于明朝的政治改革,后世对他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近代更是称其为“明代改革第一臣”!”
  张居正:“张大人的改革之法对某多有启发,可惜了……”
  可惜没有坚定的执行下去!
  “桂萼于正德六年考中进士,之后多年在地方为官,到了嘉靖年间才进入朝廷中枢,官至内阁次辅。”
  “桂萼性格刚强,脾气不好,屡次顶撞上司,但也因此能够直言不讳,敢于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为政清廉,颇有才干,却也度量狭小,爱打击报复,缺少容人之量。”
  “嘉靖朝的经济改革有很多出自桂萼之手,比如后来大名鼎鼎的‘一条鞭法’便是他最先推行的,可惜他的改革在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下中途夭折,一条鞭法的成功还要得益于张居正改革!”
  第561章 嘉靖嘉靖
  【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这是明朝最关键的一段时期,他本有机会拨乱反正,为大明延续国祚,改变明朝逐渐衰弱的历史,甚至是整个华夏的历史。】
  【但却因为他的种种倒行逆施,让后人得出了“明实亡于嘉靖”的结论!】
  朱厚熜瞬间红温:“天幕妖言惑众!”
  朱棣恨铁不成钢:“若是朕能有四十五年,大明定能远迈汉唐!”
  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凸(艹皿艹 )朕都没有活过四十五岁……”
  明朝皇帝大多短命,除了朱元璋、朱棣、朱厚熜和朱祤钧,其他皇帝的寿命都是三四十岁……
  【自大明开国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明初建立起来的以自耕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土地被少数权贵掌握。】
  【其中以皇帝的皇庄和诸王、勋戚的庄田最为严重!】
  【官僚地主和地方豪强也抓住赋役不均、天灾人祸的机会,大量接受小农的“投献”,甚至强占民田,分散的土地逐渐被少数人收拢,大量百姓沦为赤贫。】
  天幕上展现了明朝特有的鱼鳞册,以湖广、河南等地为例——
  【自洪武到弘治的一百多年间,登记在册缴纳赋税的土地已经减少了一半,湖广、河南的土地大部分都被王府侵占,广东没有藩王,则被当地的盗匪抢夺……】
  朱元璋攥紧了拳头:“朝廷的赋税直接减少了一半!”
  朱标沉痛道:“不会的,朝廷依旧会以原本的定额收税,多出来的一半税赋就得由剩下的百姓分担,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百姓的苦难!”
  朱元璋似乎看到了元朝末年,自己家破人亡的场景。
  他建立的大明王朝不能以这样荒唐的理由灭亡!
  【朱厚熜继位之初,重新丈量土地的呼声在朝野上下十分强烈,但朱厚熜却站在既得利益者一边,不同意丈量土地。】
  刘邦:“啧啧,他可太聪明了,可惜都是些小聪明!”
  刘恒:“为了坐稳自己的皇位,不顾天下万民,这皇帝当的可真简单。”
  刘彻:“胆小鬼,连跟那些豪族对上的勇气都没有。”
  【桂萼在进入内阁后,曾上疏建议皇帝清查新增的田地,重新审核各地徭役,朱厚熜同意了,但桂萼次年便因病辞职,他提议的政策也被中断。】
  【也是桂萼建议将税粮与徭役合二为一,以白银统一征收,这就是后来的“一条鞭法”,但因朝中无人主持,在嘉靖年间,只有极少数州县自发执行。】
  张居正:“某正是看到了一条鞭法的成果,才坚持此策!”
  【国家赋税土地大量流失,财政日益困难的同时,对人口的管控也日渐失势。】
  【洪武二十六年,有六千万人口,到了弘治四年,人口损失了七百二十万。到了正德元年,人口又减少了六百四十万,共计一千三百七十万!】
  李东阳:“这么多百姓失去了土地沦为佃户和流民,承担徭役赋税的人口减少了两成,这些流民为了生存下去,只能落草为寇,社会治安将会面临巨大的问题!”
  刘健:“你少算了一些,自开国以来,天下承平已久,人口应成倍增加,真正沦为流民的百姓怕是已经占五成之多!”
  ……
  【成化年间与正德年间大小起义不断,虽然被明军一一“剿灭”,但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治本。】
  【只有抑制土地兼并,给无地的流民找到新的出路,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如天幕所言,百年时间,各阶层的财富地位已经固化,若要打破这一局面,就要施以雷霆手段!”
  朱标:“百姓的命脉只有土地,人口越来越多,但土地是有限的,或许我等应给他们寻找到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朱棣:“比如航海,通商,一旦形成规模,需要的人口定然不少,便是不出海,在国内工坊制造商品,也需要很多人。”
  朱元璋:“可是,若是所有人都去经商,无人种地怎么办?”
  朱标:“父皇,若是当真无人种地,那些没有门路的流民便可得到新的土地。只要各阶层流动起来,人们自会寻找到自己的生路。”
  朱元璋有些挫败,他满心为百姓打算的“善政”,却变成了最大的桎梏!
  【统治阶级的日益腐化导致了明朝的政治逐渐走向混乱。】
  【皇帝长于深宫,不识民间疾苦,一味贪图享乐,亲近宦官,不见大臣,以至于国事日非。朝臣勋贵利用特权,抢占民田,破坏盐法,将朝廷军队变成自家私军的现象比比皆是。】
  【明朝的宦官作为皇帝的爪牙和耳目,进一步导致了朝政的腐败,从王振到汪直、刘瑾,宦官所到之处,破坏规则,贿赂公行,正直的大臣被排挤,逢迎之辈得以幸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