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嘉靖朝初期,夏言也是推动“大礼议”事件的参与者,因此大获圣宠。他用一年时间,便从谏官做到了六卿之一的尚书,堪称史无前例!】
【他上疏奏陈先朝弊政,奉命裁汰冗员,清查皇族庄田,与张璁不谋而合,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融洽。】
【嘉靖帝不以才干德行为标准,而是看合不合自己的心意,朝臣为了争宠自然会排挤倾轧。】
【夏言凭借聪颖过人得到圣眷,又礼贤下士获得朝臣的支持,联合他们一起对抗张璁。】
魏征:“上行下效,君王的德行便是整个朝堂的德行!”
【嘉靖十八年,张璁病逝,夏言成为内阁首辅。他完备内阁制度,抑制宦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颇有政绩。】
【但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也因此得罪了朝中权贵……和嘉靖皇帝!】
【嘉靖全凭喜好用人,在道教的斋醮仪式中,需要用到一种青词,与天庭神灵沟通。因夏言的青词写的最好,深得嘉靖的喜欢,因而能够成为内阁首辅。】
【但夏言内心深处是不赞同君王求仙问道的,成为首辅后,他多次上奏劝阻嘉靖,也不再热衷于写青词讨好皇帝,因此,逐渐失去了嘉靖的信任。】
朱标:“荒唐!嘉靖分明将天下大事视为儿戏!”
朱棣:“既然如此迷信道士,何不将天下送于道士!”
【嘉靖二十五年到二十七年间的河套之议更是为夏言敲响了丧钟!】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任陕西总督的曾铣见蒙古骑兵驻牧河套,逼近关塞,频频侵扰陕西、山西等地,实为心腹大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曾铣先后四次上疏修墙、复河套二策,计划三年内收复河套地区。】
【第一次上疏,曾铣在奏疏中回顾了河套的历史,陈述了俺答占据河套对边境的威胁,阐明了复套的原因,并提出了八个复套策略。】
【朱厚熜收到奏疏后,称赞曾铣勇气可嘉,但表示收复河套一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朝廷下发了二十万两银子,命曾铣专心防御。】
【曾铣觉得朝中那些反对之人都是软弱的主和派,只有收复河套才能真正意义上减少军费开支!】
【朱厚熜了解了边疆的情况后,却依旧坚持边防以防御为主,不能主动开战,也不必出兵收复河套。】
朱棣将手中的青瓷茶杯摔在地上,怒道:“我大明军队所向披靡,蒙古人根本无法抵抗,反倒是一味的防守只会助长敌人嚣张的气焰!”
【曾铣依旧不甘心,他再次上书详细计算了收复河套所需要的财政拨款总额,包括买马、买船、军费等各项开支。】
【然而,明朝当时财政困难,嘉靖帝忙于大兴土木,修仙问道,哪有精力管边关军事。当时全国白银年收入仅为两百余万两,还有一百四十七万两的赤字,这样的财政根本不足以支持收复河套!】
【曾铣不知朝廷已经没有钱了,他第四次上疏陈述自己的建议,其中包括了恢复河套、修筑边垣、选择将材等,还进献了八张营阵图,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妥当了。】
【但朱厚熜只是口头表扬一番,他本人对收复河套并不上心,也不认为大明有能力收复河套。】
【因为夏言支持曾铣收复河套的建议,被严嵩抓住了机会,他挑拨离间,说收复河套会“轻启边衅”还串通败将仇鸾,诬告曾铣掩盖败绩,克扣军饷巨万,说动了一心只想享受不想担责的嘉靖皇帝。】
【于是,所有没有明言反对复套的言官都被廷杖,身为内阁首辅的夏言也被免职,曾铣被锦衣卫逮捕问罪!】
朱元璋:“曾铣何罪之有!朕分明只看到一位忠君爱国,一心谋国的贤能之臣!”
【曾铣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嘉靖八年高中进士,最开始做了福建长乐的知县,后来升任监察御史,巡按辽东,他在当地平定叛乱,深受嘉靖皇帝的赞赏。】
【嘉靖二十一年,曾铣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军务,以数千之兵拒敌于国门之外,同时偷袭蒙古人的大本营,大胜而归。】
【后来他又上《请复河套疏》,修筑大同西路、宣府东路的边墙,主动出击河套,俘敌数以千计,并拒绝俺答的求和……】
【曾铣既有战略眼光,又有灵活的战术,还将火器运用的出神入化,是大明西北边塞的擎天之柱!】
【曾铣被锦衣卫逮回京师后,三法司因为没有合理的证据不敢给他定罪。最终,曾铣以“交结近侍”的罪名,判处斩首之刑,妻子、子女流放二千里。】
【临刑前,曾铣慨然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史称“天下闻而冤之”!直到隆庆年间,他的冤屈才被昭雪!】
朱棣:“这结交内侍与莫须有何其相似!”
第563章 嘉靖嘉靖
【河套之议以失败告终,加剧了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朝中大臣及边防诸将没有人敢再提收复河套之事,这也使得明朝的边防形势更加败坏,蒙古人的袭扰日益严重。】
【嘉靖二十七年,夏言因支持收复河套地区,最终以“结交近侍”的罪名被诬陷入狱,坐罪处死,时年六十七岁。】
【夏言成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公开斩首的内阁首辅!】
【此时的朝堂斗争已经不再局限于政治立场,而是掺杂了许多私人恩怨,手段更加酷烈,残忍。】
评论区
“明朝的内阁制度最终完善就是在夏言的手上,此时的内阁独揽大权,掌握军国大事,次辅就像他的下属,言官唯他马首是瞻,可以说夏言建立了一套以他为首的集权体系。”
“此时的内阁已经等同于中书省,首辅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嘉靖帝怎么可能允许有人在自己手中分权,夏言失去帝王信任是早晚的事。”
“况且,夏言不像张璁,他生活腐化奢靡,各种小毛病一抓一大把。”
……
【夏言倒台后,严嵩迅速崛起,通过迎合嘉靖帝的兴趣和需要,逐渐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严嵩也是一个大器晚成的选手。】
【严嵩出生于成化十六年的江西省,他父亲严淮醉心权利,攀缘富贵,备考多年却一事无成,便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望子成龙!】
【严嵩五岁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严嵩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考中二甲第二名的进士,相当于全国第五名,顺利被选为庶吉士,也就是内阁的预备成员!】
【但他的好运似乎出了些问题,一场大病让他耽搁了十年时间,这十年正是正德朝前期,刘瑾一手遮天的时候。】
【作为高中进士的知名人士,严嵩在家乡远近闻名,还被当地知府请去修地方志。】
【刘瑾倒台后,严嵩回到京师,此后十多年世间,他都在北京和南京的翰林院任职,不得升迁。这二十年间备受冷落的经历让严嵩无比渴望权利富贵,这也是他此后骤然改变行事作风的动机。】
【嘉靖帝登基后,沉迷道教,将朝中军国大事都交给朝臣处理,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因为青词写得好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
【严嵩与夏言正是同乡,在明朝官场,同乡、同门、同科都是天然的同盟关系,严嵩拼命讨好夏言,寄希望于得到进步。】
【此后,严嵩的官职果然平步青云,从翰林院掌事到国子监祭酒,到南京礼部尚书,北京礼部尚书……】
【嘉靖因大礼议之事,十分重视礼法,因此礼部尚书在六部中最为显赫,是入阁的阶梯。嘉靖十七年,严嵩不顾礼法,一味迎合嘉靖的心意,将他的亲生父亲抬进太庙,得到嘉靖的宠信。】
【嘉靖二十一年,严嵩顺利入阁,开始了对首辅夏言的反攻倒算!这一年,严嵩六十二岁。】
朱厚照:“六十二岁才进入内阁!”
朱佑樘:“这人怎么这么能活!”
朱见深:“莫非又是一个司马懿?”
朱祁钰:“大明不可能有司马懿,倒是天幕说的李林甫与其一般无二!”
……
【夏言原本算是严嵩的伯乐恩人,但他们之间却也积怨已久。】
【严嵩做礼部尚书的时候,多次邀请夏言参加酒宴,夏言都不答应,即便答应了,也是动辄迟到,让严嵩的面子十分难堪。】
【夏言身居高位多年,家底殷实,生活奢靡,家中奴仆成群,豪宅美婢。在内阁值班的时候也能自带珍馐佳肴,严嵩和他做了两年同事,每天相对吃饭,一人吃着家中精心准备的美味,一人吃着朝廷提供的粗茶淡饭,夏言却从不曾分享过分毫……】
【夏言一直将严嵩当做当年求到自己门上的落魄翰林,殊不知此时的严嵩已经成为能够扳倒他的庞然大物!】
【严嵩是个疵瑕必报的小人,自然不会放过羞辱过自己的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