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对齐国说,秦国远在西方,中间还隔着许多诸侯国,便是秦国被灭,你也讨不到好处,反而助长了晋国、楚国的力量,免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们就能一心一意对齐国开战……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而那些小国就更简单了:秦国想要发展壮大还需要数百年,但齐国、晋国、楚国却已经是个庞然大物了!
  只要穿插外交用得好,不论多少联盟都得被忽悠瘸了。
  毕竟秦国是远在数百年后的大敌,晋、齐、楚却是近在眼前的巨无霸!
  当然也有一些国家比较奇葩,看不清自己的分量,身处四战之地,被周边大国包围的严严实实的,却还幻想着统一天下,做这个世界的始皇帝!
  比如那个宋国、宋国和宋国……
  到了战国时期,“奋六世之余烈”的含金量可不是盖的!
  自商鞅变法后,老秦人的虎狼之师就已经初具雏形,又有后世大一统的信心加持,秦人的战斗力只会更猛。
  而其他国家想要联盟攻秦,怕是比原历史上还要困难。
  秦·咸阳宫
  天幕升级的这段时间,大秦朝堂充分发挥了一代卷王的气质,自始皇帝以下,每个人都化身卷王,恨不能将自己分成几半。
  李斯第一时间便将天幕提及的后世律法变革条分缕析,呈递到朝堂之上。
  始皇立刻命李斯带头组成一个律法改革小组,将《商君书》按着如今天下的实情进行合理的改革。
  李斯已经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他立志要做始皇的孤臣,不在乎自己这条老命,便是落得个商君第二的下场,能够青史留名也够了!
  他要做这个世界的千古一相!
  身为李斯的继任者的萧何自然也不甘落后,他将历朝历代的官制、考核制度整理出来,以此为据,改革的大秦的官职,使各部门的职权更更加明晰。
  他还将汉武帝的太学与隋唐的科举制结合起来,在各地开办官学,培养大秦自己的人才。
  日后的大秦再也不会有无人可用,只能迁就六国旧人的窘迫了。
  始皇早已立扶苏为太子,自然也要为太子寻找更合适的老师。
  刘季和张良是始皇心目中的最佳人选,一个是天生便适合做皇帝的人,一个是千古谋圣,希望在他们的影响下,扶苏能多长几个心眼。
  淳于越并没有被秋后算账,依旧做了太子的老师,为太子讲解儒家典籍,当然儒家经典的解释权不能只交给一个人,被汉代奉为儒宗的叔孙通也成了太子的儒学老师。
  身段柔软的叔孙通定能理解始皇的用意。
  不过,扶苏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经过天幕的打击,扶苏消沉了一段时间,很快便重燃斗志,只要看不惯的事情就敢跟父亲顶嘴。
  这次他的提议却让始皇有些意外,“阿父,儿学习儒学已有多年,接受了许久淳于先生的教导,深觉受用匪浅……”
  始皇的眉头不自觉的皱了起来,怎么着,这个儿子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是吗!
  扶苏继续道:“儿臣认为,淳于先生的学识十分适合教导天下百姓,便是那些匈奴、百越之地的蛮夷也会拜倒在淳于先生的膝下,还请阿父允许,让淳于先生去做官学的夫子,教导更多的学子学会儒家的仁德!”
  扶苏话音落下,始皇的唇角终于露出了笑意。
  这才是大秦的太子,百家为我所用!
  既然儒家能够引人向善,便去教导天下百姓吧,帝王要学习的是霸王道,是用人,而不是如何做一个君子!
  汉·未央宫
  汉武帝不愧是大汉明猪,天幕给他剧透了历史,他能够提前抄自己的作业,还能够顺利规避那些错误。
  他对于神仙、长生,还是有所期待的,毕竟天幕都出现了,来个白日飞升也不为过吧。
  他定要做这个天下最伟大的帝王,但凡有成仙的机会,他得是第一个!
  为此,他也开启了卷王模式,任用桑弘羊改革财税,利用董仲舒统一思想,用张汤惩治不法!
  一切都要为他的两位大将军铺路,将来不仅是“漠南无王庭”,整个西域都要笼罩在大汉的铁蹄之下!
  当然,医术不能马虎,医学院必须拿出方案,保证他的冠军侯安安稳稳的寿终正寝,他还得给自己的太子保驾护航呢!
  刘彻细数自己的几个儿子,果然还是长子刘据最得自己的心意,毕竟是他手把手培养了三十年的太子,他可不想将皇位传给一个不知能不能长大的幼童了。
  霍光是很有能力,完美的贯彻了他临终前的旨意,但他做的太好了,把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后世的曹操、司马懿不都是以他为榜样的吗!
  为此,他将太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父子二人亲密无间,无话不谈,将来不论什么样的误会都无法让他们离心。
  刘彻想的很美好,至于将来会如何就不是现在的他能预料到得了……
  唐·贞观
  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很复杂,天幕解了他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担忧,但却让他无法面对自己的长子。
  太子李承乾身为嫡长子,聪慧稳重,小小年纪便能为父分忧,很得他的喜欢。
  但承乾心里承受能力太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都说宰相肚子能撑船,身为帝王,必须拥有更加宽宏大量的胸怀,能够容忍各种声音,能够承受各种压力,还要能够分辨每个人的善恶。
  这一点,李承乾做不到。
  他被那些老师的言辞逼疯了……
  一想到这里,李世民便心烦意乱。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在心中衡量自己这三个儿子,魏王李泰就算了,不仅蠢笨,还狠毒,他可不敢将天下交给他。
  至于李治……
  唐高宗这个皇帝做的还不错,除了身体虚弱,将权利给了妻子,他挑不出这个儿子的其他毛病。
  他心中很是犹豫,却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若是朝臣知道他有意易储,必会引发一场巨大的风波。若是皇后知道……也是徒增烦恼罢了。
  李承乾已经是个大孩子,他能够明白天幕的意思,也能敏锐的察觉到父亲看自己的目光有些复杂。
  他不知将来会不会再次坡脚,不知自己会不会再次走在阿耶之前……
  每到这种时候,他就会去看看小九,可是小九还在襁褓之中,连话都不会说。
  后来,宫里来了一位四五岁的小姑娘,是武家那个将来做了女皇的女郎,她被长孙皇后养在立政殿,跟小九作伴。
  小九很喜欢她,也不知道小小的人是怎么分辨清楚谁是谁的。
  自那之后,李承乾去看小九的次数也少了。
  宋·建隆
  赵匡胤解决了软弱无能,不堪重用的三弟一家子,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带在身边,想要从中选择一个有能力的立为太子。
  在此期间,他改变了大宋立国以来以文治国的理念,提拔重用那些忠心的武将,立志要在有生之年夺回燕云十六州。
  他知道,大宋只有这么几年的窗口期,等到耶律贤和萧绰这对夫妻在辽国站稳脚跟,辽国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了。
  一旦失去了这个绝佳的机会,怕是自己的后代也要步三弟一系的后尘。
  那可就太丢脸了……
  宋·杭州
  南宋的朝堂上早已换了主人,宋孝宗早早登上帝位,即便他年纪还小,但只要有心北伐,便会有主战派站在他的身后支持他。
  岳元帅的帅旗在开封的城外招展,吓得金兀术马不停蹄的逃过黄河。
  他派出使者“斥责”南宋皇帝的言而无信,出尔反尔。
  当即被赵鼎、韩世忠等人呛了回去!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大宋的百姓早已望眼欲穿,大宋的将士也亟待洗刷“贼配军”的耻辱。在“靖康耻,犹未雪”的歌声中,岳飞带着岳家军直捣黄龙!
  明·洪武
  天幕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直接击碎了他一惯的认知。
  在他的认知中,秦始皇是个暴君,但天幕却将其排在自己之前。
  他颁布的各种政令如分封藩王、设立海禁、大明宝钞、贞节牌坊……还有尚未真正颁布的殉葬等制度都被后人评价为开历史的倒车。
  这就让他有些破防了。
  他原本还很不服气,但看完大明的兴衰消亡,他突然觉得后人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大明的灭亡自己虽不是最大的原因,很多祸根却是在开国之初便被埋下的。
  洪武初年,妻子儿子都还活着的朱元璋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并不是后来那个政治动物洪武大帝。
  他能听进去妻子和长子的劝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有时间及时改正!
  明·永乐
  历史证明永乐大帝的很多政策是前瞻性的,其中最有代表的便是下西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