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百合>樊笼> 第41章

第41章

  他全知道了。
  鸢儿不懂这背后还有什么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在她看来,礼安就是掌管建康宫宫人生杀大权的人。
  礼安知道了,她就完了。
  “愣着干什么?拿下,也别送什么内宫监什么诏狱了,就地格杀!”
  礼安向书斋的方向望了一眼,含着恨意和难以言喻的神气。
  鸢儿背对着他,下意识地往前跑,面部充了血发红发胀,眼睛要蹦落出来似的难受。
  她勉强跑到书斋的门槛边,便被追上,压倒往后拖。
  深夜建康宫的砖石太凉,凉得她打哆嗦、想求饶。
  她已经瞄见皇帝的背影,孤伶伶瘦削的一个立在远处,一身柔和的月白色,更像个没长成的少年。
  鸢儿动了动嘴唇,无声地说了些什么,然而隔着这么远,皇帝必定是听不见也瞧不见的。
  “嘭”地一下子,木杖胡乱打在身上,实诚城的。
  只一下鸢儿便动不了了,她抱着头蜷缩在地上,一声也不叫,唇齿间全是血。
  她没有看见皇帝向这边跑过来,只觉得三两下后眼前是一片黑朦。
  “住手。”她勉强听到这两字。
  身上疼得厉害。
  皇帝低下身去,轻轻唤她,又像是隔着一层水面,听不真切。
  那四五个小太监又过来想拖她,可寒光一闪,人全退开了。
  礼安惊叫道:“陛下,哪来的刀,可别伤着自己!”
  皇帝凉凉地说:“朕怎么会伤着自己,这里又有谁敢让朕伤了自己。”
  他向前走,道:“礼安,你好大的气势,真以为待了几年,建康宫成了你家了?”
  礼安弓着腰后退,语气却没有一点怕的意思。
  “陛下这是说什么呢?奴才真不明白,这宫女悖逆叛国,理当处死,陛下还护着她,这若是让太后知道,该得多伤心呢。”
  皇帝走近了,低声说:“你也不必拿着鸡毛当令箭,过了今天,这鸡毛在不在你手上还未可知呢。何况…”他凑近了,“你以为她真的会拿朕怎么样么?朕死了,她便没有亲人了,从宗室里过继的儿子,会给大梁带来多少变数,宗亲们又会不会借机翻盘将她推下高位?”
  礼安打了个哆嗦,全然猜不到这沉默寡言的皇帝会有这般机巧的心思。
  “可…可奴才不能。”他有些怕了,鸢儿犯了这么大错,哪有还留着的道理。
  “没关系,朕帮你。”
  皇帝柔情委婉地说:“你多为难,以前杀了那么多人,朕知道,你都是违心的。”
  礼安来不及谢恩,便已不能动弹。
  他眼睁睁看见自己颈下鲜红的血喷涌而出,背后几个假人似的小太监一哄而散。
  皇帝手里的刀还插在他的脖子上。
  那金色的刀柄,是去年他献给皇帝的赏玩之物,上边的龙纹雕刻起来十分不易。
  “陛下…”他此刻不知是个什么感觉,临闭眼时,只想起皇帝小时拽着他的衣摆。
  那时他完全控制着这个孩子,皇帝也全心信着他。
  一阵风吹过,像要渡走死者的魂魄,幽深的宫更冷了。
  还没干的雨窝在地上,混杂了血水。
  远处鸢儿弱弱地叫了一声:“陛下…”
  这一声几乎与礼安重叠在一起,皇帝怔了半晌,才跌跌撞撞地走过去,瘫在地上,也成了一窝柔弱无依的雨。
  “落鸢…”他急切地抓住鸢儿的手,把她扶起来,“你有没有事?”
  他本没想着救她的,可若是死在某个角落就罢了,可偏偏要到他眼前来。
  鸢儿被血腥味熏得难受,然而还是抱紧了他,尽量自然地回答。
  皇帝的身体炙热得厉害,像是发烧了。
  “朕只有你了。”像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依偎着那具受伤的躯体,天真地可怜,问:“鸢儿,你喜欢我吗?”
  鸢儿没法回答,她不好意思说不喜欢。
  皇帝有些自嘲地笑笑,吻了下她的额发,说:“没关系,不喜欢也没关系。”
  左右,你也只有我了。
  第33章 试探
  林忱第二次来凌云殿, 鼻端隐隐闻到一丝汤药的苦。
  她止退了青瓜,独自进到内室去。
  即便低着头,仍感到一道极有压迫感的目光投下来, 落在她发顶。
  也许太后不是有意的,但纵是隔着帘只露出个轮廓, 她也像一尊被供奉起来的神像,叫人不敢直视。
  林忱如三年前那样在山水纱帘前站定, 观察着这传说中的、坚不可摧的肉体凡胎。
  突然, 窗儿里一阵风吹过来, 夹着微凉的丝雨——那不可撼动的人便因这小小的变故咳起来,头上的珠翠也失去了端肃,跟着乱晃。
  林忱顿了一顿,在这一刻才深深体会到岁月的流逝。
  三年前太后还是精神抖擞、壮志踌躇, 可现在她就老了, 身不由己、力不从心。
  仿佛宫宴那一夜之间, 燃烧尽了她所有的荣耀, 只余枯朽。
  林忱跪下去,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
  太后冲她招了招手, 屋子里没有别人,连涟娘也退了出去。
  林忱掀起帘,跪在她跟前。
  太后看了她半晌, 半躺下去, 翻了个身,道:“我有件事一直想问你。两年前青海徐氏给你传话,许诺救你脱困, 你为什么不答应?非但不答应, 还卖到我这来讨好。”
  林忱微微低下头去, 脖颈也跟着弯曲,将项上那道白痕藏起来。
  “儿臣说的话,只怕太后不信。”
  太后有了些兴趣,道:“说说看。”
  “我自小在荒山野寺中长大,亲缘淡薄,身边并无一位须眉长者,更不要提什么父亲、舅父的,纵是书中读了许多圣贤之语,可身边不过母亲和徐夫人两人,母亲长久多病,唯有徐夫人为师。那些宗族之礼、亲戚之爱,便如空中楼阁。青海徐氏多年来任由我们三个在外自生自灭,不闻不问,想来即便投奔他们,也不见得是乳燕投林,反而是给人操控,日后身不由己。”
  太后透过她密密的、鸦羽般的眼睫看不见任何情绪。
  这孩子,倒是比三年前更勇敢沉着…
  太后并没有因此不快,她并非揣度多疑的暴君,更不需要继者谨守儒家那套礼仪,谦卑恭顺。
  “比起亲娘舅,你倒更信我这个在你脖子上划了一道的恶人?”她有些笑意,是真的挺高兴。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心腹;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路人。君臣之义尚且如此,何况是族人。”林忱语气有些讥稍,她摸了摸颈间已经完全愈合的伤,“至于这伤,在太后的无量功德面前,也不算什么了。”
  太后的烟枪在床沿上磕了磕,满不在意地问:“我在你眼里,有什么功德?”
  她语气平淡,同一般洋洋自得暗示需要奉承的长辈不同,好似真心不认为自己在林忱眼里还做过好事。
  “太后建立文渊阁,就是最大的功德。只要文渊阁长存,百代春秋之后,功业自成。”
  “所以你上次跟我说,你才是那个能令文渊发扬光大的人?”太后以帕掩口,那帕子上不知涂了什么药,一股子刺鼻的清凉味。
  林忱的目光从其上收回,沉静地说:“太后明鉴。”
  “你就是这个意思。”太后不以为意,“不过恰巧我也这么觉得,你聪明,聪明过头了,若不是这样聪明的人,谁能在我走后镇住这些牛鬼蛇神。”
  她从案头的小抽屉里取出一封密函,交给林忱。
  “看看吧,建康宫传来的密报,皇帝去找了施平。他也长大了,不甘心安安分分做我的好儿子。”
  林忱双手接过来,一目十行地看完,正思量着太后会怎样处置。
  “你要去文渊阁上学了吧?”太后突然问。
  林忱抬起头。
  “多和一起进学的人相处,日后这些人、还有阿冉,都是你的左膀右臂。”
  **
  文渊阁坐落于宫禁之内,却俯瞰着整个上京城的市井百态。
  它是如此的挺拔、纤细、秀美,宛如女子头上高高的发髻,一枝独秀地矗立在紧邻六部办事处的宫墙内。
  原身那片无用的宫殿早已经拆除,十年之间,此处逐渐建起学馆、案牍文书库与批红办事的厅堂,主楼也一年高似一年。
  今春太后又下旨从内库拨了不少银子来,用以提高女官俸禄并招收有意读书的宫女。
  前两年文渊阁也想招官家女子入宫伴读,顺便瞧瞧有没有可以成器的,奈何朝中反响激烈,只好作罢。
  而今教宫女读书,不但耗资更少,且报名的人很踊跃。
  毕竟识字不必交束脩,又能白吃白喝两顿餐饭。
  即便读书的同时照旧要轮班伺候,可到底无聊的长日中能有些乐子。
  开课第一天有暖阳露面,边关虽在打仗,可狼烟离上京遥远,宫女们掐花画画,等着没来的夫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