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陆川休息时,除了练字就是琢磨怎么写小说赚钱。
  陆川在现代虽然学的是理科,但他看过的小说无数,精通各种套路。
  他发现现在京城的话本小说市场,内容同质化严重。畅销的都是些讲才子佳人的故事,这类话本小说,男人女人哥儿都爱看,受众极广。
  陆川正在写的小说,也是有关才子佳人的,不过比现在市面上的书要复杂一些。
  涉及两代人的恩怨,各种狗血洒起来,你追我逃、欲拒还迎、误会错过……等等。
  包管让这些没受过狗血冲击的古代人大吃一惊,欲罢不能。
  陆川写写改改十几天,终于憋出了两万字,就打算找书局自荐。
  去书局之前,他把书稿给荣斋先生看了。在茶馆工作也有一段时间,陆川跟荣斋先生也算有了点交情,虽然是吃出来的交情。
  荣斋先生皱着眉头一边看手稿,一边捋着胡子。陆川坐在他对面,忐忑地等荣斋先生的评价。
  其实按陆川作为读者的眼光,自己写出来的这点剧情,说不上好看,也就比现在的话本小说更加新奇有意思些。
  荣斋先生放下手稿,盯着陆川看了好一会儿,直把陆川盯得不自在。
  陆川咳了一声:“荣斋先生,可是有什么问题吗?”
  荣斋先生这才收回视线,惋惜地说道:“这故事很有新意,与现在世面上的话本小说完全不一样。”说到这他顿了一下,片刻后才说:“就是这文笔剧情,狗屁不通,一塌糊涂。”
  听到这个评语,陆川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他果然是个文科学渣,只会看小说,不会写小说。
  笑死,他之前还想靠写话本小说发家致富,经济独立,享受咸鱼人生。
  果然,学渣就是学渣。
  陆川自嘲地摇了摇头。
  荣斋先生话锋一转:“不过,你这话本小说不适合拿去书局出版,倒很适合说书。”
  陆川眼睛一亮,峰回路转啊。
  “你这故事内核,我拿回去润色一下,倒是可以拿去说书。”
  说书除了说书人自己编的,大多是把别人写的话本子,编辑修改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陆川问道:“也就是说我写的这故事还有用?”
  荣斋先生点头:“对,我愿意花十两银子买你这故事内容,只是要把内容改编扩充。”
  陆川咳了一声强装淡定,本来还觉得自己没有吃这碗饭的天赋,没想到还可以卖故事梗概。
  虽然不像其他书生写稿出书一般赚钱,但能赚到一点他就很开心了。
  在古代赚钱果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其实陆川也不是没有想过做生意,但在这个时代做生意,除了要有初始资金外,还得要有人脉有靠山。
  以前看小说,人家穿越者不是做吃的赚钱,就是做肥皂玻璃等用品赚钱,陆川倒是知道一些食谱和制造肥皂玻璃的技术。
  可现实是,大安朝的饮食空前发达,路边小摊做得比他在现代大饭店吃的还好吃,更别说一些大酒楼了。而且现在已经有肥皂了,陆川现在洗衣服用的就是城里买来的肥皂。即便是玻璃制品,现在也是多种多样。
  所以陆川想来想去,也就写小说能挣点钱。但他文笔不好,能卖故事梗概也不错。
  陆川写了两份契约,分别与荣斋先生签字摁手印,一式两份。
  陆川掂了掂着手中的十两银子,还算是满意,差不多抵他两个月的工钱了。
  *
  谢明自从知道陆川这个人之后,便派人把他仔仔细细都查了一遍,除了身体差点,各方面都很好。
  学识过人,年纪轻轻就考上了秀才,相貌俊秀气质温润,今年才十八岁,跟宁哥儿年纪一样,比那连英杰年轻了好几岁。
  谢明越查越满意,便找了个机会,跟他爹娘大嫂说了。
  一家人聚在正院里,除了谢宁和谢瑾没来。谢瑾太小了,不适合掺和这种事;谢宁是当事人,还是定下来再让他知道比较好。
  谢母正拿着谢明查来的资料在看。谢明还找人画了陆川的画像,此时永宁侯一把将画像拍到桌子上。
  永宁侯苦恼地说:“我就想不明白了,宁哥儿怎么就偏偏喜欢这种小白脸,我军中那么多大好儿郎,他愣是没看上眼。”
  如果宁哥儿喜欢武将,他们也就不用为了他的婚事那么发愁了。
  谢母没搭理他,把资料全看完了,才抬头瞥了他一眼:“咱宁哥儿喜欢,他喜欢最重要。”
  大儿媳张氏接过谢母手中的资料,说道:“我瞧着这人挺好的,既长得俊俏又有学识,不如先让宁哥儿去见见?我们说得再好也没用,还得宁哥儿满意才成。”
  第11章 巨浪
  谢母眉眼微皱:“若是宁哥儿看上那陆川,陆川没看上他怎么办?岂不是会让宁哥儿更伤心?”
  宁哥儿本就因为那个连英杰低沉了好几个月,若是再被拒了,不知道他会如何难过。
  相看人这事还只是他们几人知道,也不能先找陆川说,怕坏了宁哥儿的名声。
  永宁侯瞪圆了眼睛:“我看谁敢?!!我家宁哥儿这么好,谁不喜欢啊?!!”
  谢母简直没眼看,也就他这个当爹的,看自家哥儿什么都好,虽然她也觉得宁哥儿很好,但也不至于像永宁侯这般盲目。
  宁哥儿整天舞刀弄枪的,既不会刺绣,也不懂诗词歌赋,没有一丝大家哥儿的模样。唯一出挑的就是相貌,可这相貌太艳丽了,不符合大众对当家主母的期待。
  谢明也跟他爹一样:“就是,敢瞧不上我们宁哥儿,看我不让他尝尝我的厉害!”
  大儿媳张氏说:“二弟可别激动,还没到这一步呢!现下还是先让宁哥儿去看看吧。”
  几人讨论来讨论去,最后还是谢母拍板,让谢明带宁哥儿去茶馆听说书,顺便瞧一瞧那个陆川。
  之后永宁侯有些公务要去处理,谢明要去跟宁哥儿说明天带他出门的事,屋子里只剩谢母和大儿媳两人。
  谢母叹了一口气:“也怪我,不然如今宁哥儿的婚事也不会如此艰难。”
  张氏劝慰道:“这也不是母亲的错,说到底还是我欠了宁哥儿的。”
  谢母拍拍张氏的手,苦笑道:“与你无关,我是宁哥儿的母亲,没有照顾好他是我的责任。”
  张氏知道无法劝解婆婆的心结,还是得宁哥儿以后过得好,她才会彻底放下。
  当年谢家刚刚从北疆到京城,永宁侯忙着交接;谢博在边疆立了功,被特许进北大营,每月才休沐两天;谢明年纪尚小,被送进了武学读书。
  张氏在回京途中,身体不适,请了大夫才发现怀了孕。当时谢博已与张氏成亲好几年了,肚子没有一点动静,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因为赶路,到京中时,到底是动了胎气,需要静养。谢母一个人既要打理宅院,又要照顾儿媳,就忙不上关心宁哥儿了。
  但孩子需要朋友,需要社交,需要读书。
  谢母的娘家就在京城,当年嫁给永宁侯没多久,便随永宁侯驻守北疆,多年不曾回家。
  柳家是书香世家,家中子弟虽然没出多大的官,但家学渊源,家中设有族学。
  族学中还有女学,家族中或者亲戚朋友的女儿哥儿都可以送来,谢母便把宁哥儿送到娘家的女学中读书。
  就是这一送,送出问题来了。
  谢母出嫁前,与娘家嫂子李氏不是很对付,不过她很快就出嫁了,也没产生多大矛盾。
  当年的永宁侯还是个小将,没有柳家势大。没想到过了二十多年,当年的小将成了侯爷,品级比他们柳家所有在朝当官的爷们都高,谢母还被封二品诰命夫人。
  李氏不是一个心眼多大的人,面对谢母这个曾经不是很对付的人,诰命比她还高,她还只是个五品宜人。心里恨得牙痒痒,却还要笑脸相迎。
  谢母出嫁二十多年,早已忘记了当初的龃龉,哪里想到娘家大嫂如此小心眼。
  宁哥儿在边疆长到七岁,没正经读过书,而且边疆民风彪悍,女子哥儿个个都彪悍,跟京中格格不入。
  李氏的女儿也在族学中读书,便处处贬低宁哥儿,粗俗、无礼、没规矩这样的字眼时时刻刻烙在他身上。
  当时的宁哥儿还只是一个七岁小孩,哪里懂得这些,心智还没强大到能无视这些言语。
  宁哥儿就这样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孩子,变得沉默寡言。
  当时张氏已经生了谢瑾,谢母又忙着照顾小孙子,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年多。
  还是从武学休沐回来的谢明发现了不对劲,几番追问之下,宁哥儿才说出了实情。
  结果就是宁哥儿被接回了家,谢母与娘家决裂,不相往来。
  谢家人对宁哥儿都很愧疚,都认为是自己疏忽,才会让宁哥儿遭受这些这么久。
  谢母还让人从北疆把宁哥儿以前的玩伴找来,就是白玉和荷花,在一家人的宠溺之下,宁哥儿恢复了几分从前的样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