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那篇修仙文的背景设定还有小部分就写完了,无所事事的陆川决定今天加把劲,把这篇小说的大纲赶出来,给谢宁当做今年的过年礼物。
  当然,他也准备了别的,比如他亲手雕刻的簪子,都是每天趁谢宁出门后悄悄雕刻的。
  过年礼又不代表只能送一样,如果实力允许,陆川甚至想把所有合规制的礼物都送给谢宁。
  可惜他只是一个穷秀才,哪怕吃上了软饭,还是个没钱的人。
  送亲手雕刻的簪子是他的心意,把故事大纲送给谢宁,是他觉得谢宁大概率会喜欢。
  除夕晚宴过后,谢宁收到陆川送的两样过年礼,果然很开心。
  谢宁先是看了簪子,簪子是用小叶紫檀雕刻的,陆川买了两块木料,为了防止雕坏,还特意用其他木料练手,觉得可以了,才正式上手。
  陆川雕了两根簪子,有一根有点瑕疵,便没给谢宁送。
  簪子打磨得很光滑,在烛光的映照下,隐隐有一抹流光闪过,搭配上谢宁今天穿得暗红色衣裳,极为相配。
  谢宁鼻尖萦绕着小叶紫檀的香味,手掌摩挲着簪子的纹路。
  “这簪子是你自己雕刻的吧?”谢宁突然开口。
  陆川惊讶:“宁哥儿怎么会知道?”
  谢宁得意一笑,手上这根簪子做工一般,若是大师出手,定不会这般简约。况且这几天陆川吃饭的时候,手指好像有些红了,当时他还不当回事,现在一细想,应该是雕刻簪子磨红的。
  听了谢宁的分析,陆川甘拜下风:“果然逃不过宁哥儿的法眼!”
  陆川双手抱拳,做出一副实在佩服的模样。
  谢宁被他逗笑了,也跟着玩闹起来。
  “爱卿平身吧!”
  “谢正君~”
  “……”
  两人就着这个动作,来了一段角色扮演,难得陆川能跟上谢宁脑回路,东拉西扯演了一场大戏。
  谢宁过了一把瘾,跟陆川玩闹一通,玩累了一起倒在软榻上休息,两人胳膊贴着胳膊,气氛和谐,前几天的不自在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
  躺了一会儿,谢宁想起还有另外一件礼物还没拆呢,遂爬起来去看。
  陆川找了个小盒子装书,所以谢宁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掂量了一下盒子,还挺轻的。
  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本书,陆川写完后亲自裁剪装订成册,封面是空白的,他还没想好这本书要叫什么名字。
  此时把大纲送给谢宁,意味着把冠名权送给了他。
  谢宁这么喜欢看话本小说的一个人,能参与一本书制作,哪怕只是一个书名,应该也会挺开心的吧。
  谢宁确实很开心,之前听陆川描述,他就知道这肯定是一本开天辟地一般的小说,以后这本书就是这个类型的起源,能够为这样一本书取名,他觉得是今年最好的礼物。
  第64章 除夕
  凉州府,城外二十里。
  天地间白雪皑皑,一片寂静,连着十几天的大雪,把这片天地都冻结了,即便雪已经停了许久,此时仍未化冻。
  官道曾一度被雪封路,雪停之后,当地官府当即下令命人疏通道路,谢博一行人才能顺利在除夕这天到达凉州府。
  这次北方好几个省都受灾严重,苏元带领的赈灾队伍经过了大同府,受灾程度一般,留了一些人手和粮食衣物,便继续往凉州府而去。
  凉州府受灾最为严重,且地理位置比较居中,他们打算在凉州府驻扎,然后向周边受灾区域分散增派人手和粮食。
  此时已是清晨,谢博和他的亲兵在前面领头,后面跟着浩浩汤汤的赈灾队伍。
  一个小兵从后面冒了出来,向谢博行了一个礼。
  “谢参将,苏大人问,还有多久能到凉州府?”
  谢博面容有些憔悴,下巴胡子拉碴的,但眼神却极亮,不愧是曾经急行军三天三夜的少年将军。
  此时他们已经赶路了一天一夜,要确保在春节之前进城。
  谢博说:“给苏大人回话,以现在的速度,还需要一个时辰就能到凉州府城门口。”
  小兵得了准信,又行了一礼便向后退去。
  苏元是此时赈灾的主事人,谢博的主要任务是辅助苏元完成赈灾,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行程安排他基本都听苏元的。
  苏元虽然现在是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但以前做过几年巡察御史,对于各地民生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春节对天下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常年份,再贫苦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吃得比寻常日子好。
  春节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是他们希望的开端,所以苏元才会要求赈灾队伍日夜兼程,赶往凉州府。
  除夕这种辞旧迎新的日子,百姓团聚的日子,最容易勾起灾民的思乡之情,也容易挑起灾民的消极情绪。
  现在已经是清晨了,最好要赶在午时进城,设大棚施粥布衣,给那些灾民一点希望,才不至于引起动乱。
  根据苏元打听到的消息,凉州府境内的灾民,一路沿着官路来到了凉州府城外,现在城外已聚集了数万灾民。
  凉州府的知府是个比较平庸胆小的人,既不敢把人放进城来,也不敢一点儿都不管灾民,便每日在城门口设几个大锅煮粥,分完就散,保证他们不会触底反弹、揭竿而起即可。
  至于保暖,则是找凉州卫,借了一些破烂的帐篷,分给灾民。
  他们是没有能力把这些灾民都救治完,只能熬着,等赈灾队伍的到来。
  灾民也在熬着。
  几万灾民在城外聚集着,而凉州府内只有一千多守卫,若是有有心人挑拨,很容易引起动乱,介时城内百姓便危险了。
  灾民们早就听布施的官兵说了,赈灾队伍这两天就会来到凉州府,介时他们就能吃饱肚子了。
  这几天煮的粥越来越稀,一碗粥里基本都是粥水,粗略一看,只有几十粒米,勉强让灾民们喝个肚饱。
  倒也不是知府不想给他们吃稠的,只是官府粮仓已经快要空了,实在没办法,只能减少粮食。反正灾民再熬几天,就能等到救灾粮。
  知府也想过找城中富户化缘,但他实在不是个有能力的人,能在这凉州城坐稳知府的位置,还多亏了他的平庸。
  所以那几家大户,用几袋米就打发了他,他还敢怒不敢言。
  两个干瘦的小孩,相互依偎在一起取暖,都穿着单薄的粗布衣衫,上面打满了补丁,头发干枯凌乱,脸颊冻得通红,眼神麻木地看着前方的队伍。
  他们正在排队领粥,满是冻疮的手上捧着一个木碗,每人每天只能领一次粥,喝完就没了。
  有些赖皮领了一次粥,还想去排队,就会被眼尖的官兵揪出来,鞭打一顿。
  一个小孩说:“柱子,你说朝廷的人会来吗?”他们这几天喝下去的米不足一两,此时饿得说话都只能说气声。
  柱子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希望那些大人说的是真的。”柱子说的大人就是施粥的官兵,在他眼里,一个普通的官兵就是很大的官了。至于知府,他见都没见过。
  过了一会儿,柱子坚定地说:“一定会来的!”他想活下去,他必须这么想。
  柱子和石头两个人是孤儿,跟着村里人靠吃雪来到了凉州府,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就是他们如野草一般坚韧的生命力,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队伍很快就排到了他们,看着碗中比昨日还少的米,柱子和石头来不及多想,躲在打粥的官兵身旁,大口大口地喝了下去。
  盛粥的大锅底下,还烧着柴火,天气寒冷,灾民很难捡到柴火,每天领到的这碗粥,除了充饥的功能,还有暖身的作用。
  刚分下去的粥是滚烫的,但他们不在乎,一边烫着一边大口喝粥水。生怕晚一点就没得喝了。
  也确实如此,他们刚开始的时候不懂,领了粥就躲到一边,想着慢慢喝,却没想到被几个地痞流氓给抢了。
  有了那次教育,他们想了个办法,领完粥就直接喝,那些人不敢在官兵跟前抢东西。
  很多弱小的灾民也有样学样,那些官兵都睁只眼闭只眼,任他们喝完再走。
  喝了一碗粥,暖了身子,稍微填了一下空荡的胃,柱子和石头恢复了一点儿力气。
  把碗都舔了一遍,确认一点儿米汤都没有了,他们才离开官兵身旁,回到他们长待的帐篷附近。
  这个帐篷并不大,却住了二十个人,柱子和石头身子小,晚上睡觉都是躺在别人身上。
  这几天他们能隐约感觉到灾民中的气氛很浮躁,跟他们一起住的大人,即便没力气,也要骂骂咧咧好久,每个人都好容易的生气,然后打架。
  也幸好他们现在都饿得没什么力气,打架都没出什么大问题。
  一个凶神恶煞的大叔喝完粥甩了木碗:“玛德!今日朝廷再不来人,老子就要闯城门了!凭什么城里那些人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欢欢喜喜过大年,老子要在这冰天雪地里挨冻挨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