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谢宁有些苦恼,下面的记者编辑还没培养起来,只有一个张俞白学得还不错,提了个勉强过得去的主题,作为上期的新闻主题。
  其实谢宁也是摸着桥过河,大家都是第一次,只是他多了个老师,有问题可以随时找陆川指点。
  其实陆川倒是有办法,只是他不肯这么轻松地告诉谢宁。
  陆川眨了一下眼睛,说:“我这有个难得的新闻,宁哥儿可想要采访吗?”
  正在苦恼中的谢宁,听到这话,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一般能被陆川提出的建议,基本都是有价值的,他说新闻难得,一定是不常见的。
  “什么新闻?快说与我听听!”
  看谢宁巴巴地看着自己,眼睛睁得大大的,瞳孔里仿佛全是自己的倒影,陆川刚才本已压下的欲望,又翻腾了几下。
  陆川垂下眼帘,不让谢宁看清他眼中的情绪。
  “我和荣斋先生合作写的《修仙传》,可是有稿费的。这个新闻的消息,我若是说了,宁哥儿打算给多少报酬?”
  谢宁一愣,这还要给报酬么?
  不过仔细想想也确实应该,下面的记者有什么稿子被纳采了,会有奖金。没道理他夫君出了主意,就得分文不收。
  上次张俞白的稿子被采纳,被谢宁当场奖励了五两银子,比他在茶馆打杂一个月的工钱还多,他当时高兴坏了。
  当时在场的所有记者编辑,又是眼红又是羡慕的,一个个被这奖金刺激得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在报社学习之余,更积极地走街串巷打听八卦,争取下一次他们的稿子也能被采纳。
  谢宁犹豫了一下:“报社只能给你出五两银子。”再多就没有了,他是不会用自己钱补贴报社的。
  即便谢宁是报社东家,也不能随便打破定下的规矩,五两银子相对于京城大部分百姓来说,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
  而且陆川只是提供一个消息来源,稿子还得谢宁自己写,这还是谢宁把自己那一部分应得的奖金挪出来,才能给陆川五两银子。
  陆川含笑摇了摇头:“我不要你的钱。”
  不要钱要什么?什么报酬不要钱?
  面对谢宁疑惑的眼神,陆川做了个手势,示意他凑过来。
  待谢宁走过来后,陆川凑到他耳边,小声说了一句话,谢宁先是一愣,然后一阵气血翻涌,直冲脑袋。
  谢宁一下站直了身体,羞红着脸说:“你、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话?”
  陆川歪了头;“哦?不能说吗?我们是正经的夫夫,说这种事儿不是很正常吗?”
  谢宁崩溃:“至少不能在书房说!”
  陆川一副恍然状:“那我们回卧房去说吧!”
  今天的课业只剩一点儿没做完,明天去国子监的路上再补也行。
  然后陆川站起身来,拉着谢宁准备回卧房去。
  结果走了两步走不动了,陆川转身看过去,谢宁一只手被他拉着,另一只手抓着书桌一角,不肯动弹。
  感觉到陆川的视线,谢宁偏过头去没看他,支吾道:“你课业做完了吗?等你做完课业我们再聊吧。”
  陆川温柔一笑;“还剩几篇文章的背诵,明儿早上在路上背即可,不会耽误学业的。”
  说完陆川伸手覆到谢宁抓着书桌的手上,谢宁感受到手背传来一阵温热,像是被烫了一下,心里一慌。
  “我、我突然觉得,也不是很想知道你说的那个新闻,新闻还是得自己去寻找。”
  陆川说:“真的吗?错过了可就得等明年了。宁哥儿真不想知道吗?”
  陆川和谢宁凑得很近,他的声音透过耳膜传入谢宁心里,轻声细语中含着引诱的意味。
  谢宁抓着桌角的手不自觉松了一些,陆川没用多少力,便抓着谢宁的手,一路回了卧房。
  进到卧房里,陆川松开了谢宁的手,转身关上门。
  关门的声音让谢宁瞬间反应过来,他答应了陆川什么条件。
  谢宁不免有些埋怨自己,怎么就禁不住诱惑呢,兴许夫君说的只是一个很普通是新闻。
  这么想着,他眼神幽怨地看向陆川,都是他诱惑了自己,否则自己哪里会这么轻易答应这种事情。
  太羞耻了!
  陆川看着这样的谢宁,不由笑出了声:“宁哥儿可要先听听我这个新闻值不值?”
  闻言谢宁咳了一声,正了正色:“行吧,你先说来我听听。”万一这个新闻不适合他们的报纸,他可不管什么,直接耍赖不认账,反正没有用上。
  谢宁的想法陆川可不知道,但他若是没有把握,也不会提出这个要求。
  “赏梅诗会?”
  谢宁一脸疑问,这是什么活动?有什么值得写的新闻吗?
  像是看出谢宁的疑惑,陆川解释道:“这就是去年国子监准备领带学生组织的冬日诗会,不过那时候连着好几天的大雪,北方几个省都遭了雪灾,便取消了。”
  谢宁不解:“既然取消了,怎么在这时又办上了?”
  陆川坐到卧房里的桌子上,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因为屋内烧了地龙,温度不低,桌子上的茶水虽然有些凉了,但也没到冰冷的程度。
  陆川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这不是这两天又下雪了么,北方几个省又传来了消息,赈灾成效不小,已经步入正轨,算是一大好消息。国子监那边就想继续去年没办成的诗会,权当是庆祝了。”
  “现在是春季,本来该叫春日诗会,但现在还在下雪,诗会的主题又是梅花,便还是叫赏梅宴。”
  “按照以往的惯例,国子监是打算在京城找一个有梅花的院子,邀请各个堂的学子前来赏梅作诗比试。但现在城中的梅花开得都不是很好,城外相国寺的梅花倒是开得正好,便把诗会地址改在了相国寺的后山。”
  “相国寺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进入,到时候宁哥儿可以安排两个记者进入相国寺,见证这一场诗会盛宴。”
  这场诗会开办的缘由谢宁是明白了,但是这跟他的新闻有什么关系吗?
  大安周报的时事新闻主要以民间八卦为主,写一些才子诗会的盛事,会不会不太合适?
  谢宁这么想着,也这么问了出来。
  陆川笑了一下:“国子监组织的诗会,在京城也是一大盛事,宁哥儿作为一个长于闺阁的哥儿,想不想见识一下诗会是怎样的?”
  谢宁当然想了,以前话本小说上,经常写书生在诗会上大放异彩,得了谁谁家的小姐青睐,给金银财物助其科举,书生一朝高中状元,迎娶美娇娘。
  其中诗会的作用极大,但话本小说上对诗会只是提了一嘴,具体是怎样的,书上并没有细写。
  不止是谢宁对诗会好奇,很多没进过学堂读书,没参加过诗会的人,都很好奇这是怎样一场盛会。
  之前听陆川说过,他还想跟去见识见识呢。
  陆川继续说:“大安周报的受众,可不仅仅是那些需要科举的读书人,更多的是平民百姓。时事新闻也不仅是民间八卦轶事,读书人之间发生的趣事,高门大户的八卦同样是时事新闻。”
  “读书人可以从我们的报纸上了解到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而普通的百姓也可以了解到读书人以及高门大户的事情,减少双方对各自的认知不足。”
  “人们总是想了解自己没接触过的事物,但现在的情况是,有钱有势人不屑于了解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又没有渠道去了解他们。”
  陆川又喝了一口茶:“这场诗会的内容对大安周报来说很重要,可以进一步打开报纸的平民市场。”
  之前也说过,京城里的人大多数都识几个字。实际上很多在京城讨生活的百姓,只要有能力,都会把自家孩子送去学堂。读书人相关的事情,他们即便是不感兴趣,也会看上几眼。
  其实陆川说的就是信息差,而大安周报的作用,就是打破这些信息差,也是给大家增长见识。
  谢宁思索了陆川说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大安周报,指的是大安朝内所有的新闻,当然也包括读书人的事儿。
  这么想着,谢宁问道:“赏梅诗会具体在什么时候?”到时候他就回娘家叫上娘和大嫂,一起到相国寺礼佛去。
  当然,他也不是很想亲眼见识。
  只是他娘之前为了他的亲事,专门去相国寺祈愿,现在他嫁了个好夫君,要去还愿的。主要是陪他娘还愿。
  陆川说:“雪停之后吧,估计也就是这两三天了。”
  说到这个,陆川拧了一下眉,但凡诗会,都会有人提前做好诗词,好大放异彩或蒙混过关。
  因为临时作诗一般不会太好,除非是像诗仙李白那样的人物。大多数人作一首好诗经常要磨很久,所以也就默认了提前准备诗作这种事情。
  陆川自己的诗词自己也有数,钟博士的教导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现在还是写得稀巴烂,不堪入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