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当时谢宁来报社巡查,正逢中午便在报社用了膳,就是黎星炒出来的大锅饭。谢宁来京城后就没吃过大锅饭了,难免有些怀念,而且黎星做得还不错,他偶尔会吃一两顿。
谢宁正吭哧吭哧地吃着饭菜,黎星找上门来,说自己有事要跟东家说。
谢宁当时一愣,不知道黎星要跟他说什么,报社很多事情是荣斋先生在对接,包括对黎星的安排。
他虽然是把黎星招来的人,其实没怎么接触过。
黎星为人有些沉默,平时不太跟人说话,只默默做事。谢宁实在想不出他怎么会突然找自己,但还是让他进来了。
谢宁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身边伺候的人把桌上的东西都撤了下去,并上了一壶茶水,让谢宁消消食。
黎星有些紧张,双手攥着衣角,不敢抬头看向谢宁。
看他这个样子,谢宁只得出口询问。
“你有什么事吗?”
谢宁开办报社这些日子以来,接触过的人比前面十八年都多,像黎星这样性格的人也不少,三棒子打不出一句话来。
谢宁一开始对这种人很烦躁,一件事总得问上两三遍才肯说,经历多了,便多了几分耐心。
黎星倒是没让谢宁问第二遍,虽然有些紧张,但口齿还是清晰的。
“东家,我看小溪是个小哥儿,虽然才三岁,但总跟着他哥哥和一群小子住一起,会不会不太好啊?”
黎星白净清秀的脸上,一半是紧张,一半是担忧,可见他是真的在为小溪着想。
黎星半生孤苦,小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叔伯侵占了家产,却不愿意养他,便把他扔给了有婚约的白家。
白家碍于上一辈的情谊,而且黎星和自家儿子也有婚约,便把人收留了。
只是他还没长大就到了夫家,难免被当成童养夫,小小年纪洗衣做饭照顾白家人。
后来长大了,白家郎君考上了秀才,白家父母就不想让自家儿子娶个没娘家没助力的夫郎。黎星虽然长得好看,但性子太过木讷不爱说话,白家郎君不喜欢。
要说白家不喜欢黎星这个儿媳,可以直接退婚,但黎星在白家干了十几年活,且离开白家后没有去处,他们怕被人戳脊梁骨,到底不敢随便退婚。
直到这次过年黎星被拐,他们才有理由以名声有损退婚,且不被人说嘴。
黎星被退婚后一开始是恐慌的,感觉没了活路,幸好谢大人宽厚,给他找了份活计,凭自己也能生存下去。
来报社上工之后,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干活,把报社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尘埃。做的饭菜也很认真,谢宁来报社吃饭的时候,更是用心了几分,尽量让东家吃得更好。
看到小溪的时候,黎星觉着这个小哥儿跟自己很像,也是从小没了父母,但他比自己幸运,有一个好哥哥护持着。
于是黎星对小溪便多了几分关注。
大河到底是个半大小子,能靠乞讨把弟弟养活就不错了,哪里会想到其他的。一开始小溪的头发是枯黄又乱糟糟的,穿着一身破烂又不合身的衣裳,完全符合一个流浪小孩的形象。
还是黎星看不过去,花了半天时候给他洗发梳顺,扎上三个小发包,又用自己的工钱买了块布,给他裁了件新衣。把人打扮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小溪虽然才三岁,但也知道谁对自己好,除了跟哥哥出去卖报,回到报社就经常跟在黎星后面,甜甜地叫着星哥哥,帮他干点小活,比如剥个蒜子,端杯水之类的。
黎星一开始对小溪好只是出于同病相怜的怜悯,慢慢地,就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小孩,便开始为他考虑。
黎星无处可去的时候,是谢宁收留了他,给了他一份活计,因此他对谢宁很是感激,每天尽心尽力地干活,不敢提半点要求。
现在却能为了小溪,特意来找谢宁。
黎星不说,谢宁还真想不到这一茬,报社的其他人,每天忙着学习或是出去找新闻写稿子,也没想过报童当中有一个小哥儿合不合适,荣斋先生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注意不到,也就没人提醒谢宁。
谢宁拧眉,确实真不太合适,让小溪一个小哥儿跟一群小子住。
这些报童这段日子卖报以来,一直都做得很不错,不出意外的话,只要报社不倒,他打算一直留着这些孩子。
既然不是一杆子买卖,那他就得为他们以后考虑一下。
谢宁沉思道:“确实不合适,还是另外找个地方安置他吧。”
一听这话,黎星赶紧自荐:“东家,平日里报社的人下值后,整个报社就我和张婶两个人在,不如把小溪安排在报社后院吧。白天让他跟哥哥出去卖报,晚上就住在报社,我可以照顾他。”
黎星很少一次性说这么多话,却一点不显生涩,语气里满是急切。
谢宁想了一下,把小溪安排在报社让黎星照顾确实是最好的,现在小溪也算是报社的员工。
毕竟若是带回府中,不知要以什么身份,奴仆还是主子都不合适。若是再找个宅子安置他们兄弟俩,又显得太突出,容易招人眼红。
于是小溪就在报社住下了。
大河一开始还不同意,生怕自家弟弟离开身边会受欺负,还是黎星给他阐述了自己的担忧,大河为了小溪好,才肯应下。
事实证明,小溪果然被养得很好,有人帮忙梳头缝衣服,每天都干干净净跟着哥哥出去卖报。
小溪长得好看可爱嘴又甜,来买报纸的人大多都喜欢他,有时候还想多给几个铜板或者送点吃食,都被他们拒绝了。因为报社有规定,不能多卖一文钱或者拿客人给的东西。
他们现在跟以前当乞丐的时候可不一样了,以前乞讨是为了生存,现在身份转变当了报童,能够自力更生,不需要别人的施舍。更多的是怕有人在食物里下毒,不如从一开始就杜绝。
小溪性子好模样好,还会软软地叫哥哥,就连谢宁都喜欢上他,在报社的时候,总是抱着他,给他糕点吃。
就连白玉荷花也不例外,知道他喜欢吃糖葫芦,跟谢宁来报社时,还会拿自己的月钱给他买糖葫芦。
这个小家伙简直成了报社里的团宠。
至于为什么会在去相国寺还愿的时候,带上小溪这个小哥儿,主要谢母的意思。
谢母自从知道谢宁就是大安周报的东家后,就一直想去报社看看,想知道这些报纸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一种书粉想见证一本书诞生的全过程的心态吧。
于是找了个报社不忙的时间,带着儿媳一块儿来报社,当时正好碰上小溪跟哥哥卖报回来。
谢母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小又水灵的小孩,还会甜甜地喊她夫人,一点儿也不露怯,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张氏也喜欢这个小娃娃,她虽然有儿子,但儿子已经长大了,而且学得跟他爹一样,沉默寡言、一脸严肃、故作老成,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她早就想生一个娇娇软软的女儿或者小哥儿,会跟她撒娇,这小孩就是她理想中的孩子。
于是侯府的两个女主人便对他多了几分关注,只是她们到底不好经常往报社跑,便趁着去相国寺还愿,让谢宁把人带上,顺便给小溪求个平安符。
此时小溪正吃着白玉递过来的白玉糕,奶声奶气地问:“白玉哥哥,相国寺在哪里呀?”
白玉作沉思状:“嗯~在城外大概三十里吧。”
小溪:“那我们什么时候能到?”
白玉:“还有半个时辰左右。”
小溪作出恍然大悟的模样,其实他压根不懂什么三十里有多远,只是习惯性话多,总有各种小问题。
而且小孩子的想法天马行空,上一瞬还在问这个问题,下个问题就牛头不对马嘴,一点儿关联都没有,问得人一头雾水。
小溪吃完一块糕点,又说:“诗会是什么?好吃吗?”
白玉荷花都噗嗤笑出了声,就连在看杂记的谢宁,也忍不住笑了。
荷花笑着解释:“诗会可不是吃的,这是一个活动,把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活动。”
小溪不懂他们在笑什么,但也不在意,经常有人在他说话时笑出来,他习惯了。
小溪又问:“相国寺好玩吗?有没有糖葫芦卖?”
谢宁放下手中的书,捏了捏小溪脸上的肉,逗他说:“没有糖葫芦,只有一群光秃秃的和尚。”
小溪小脸一皱:“所以我们是要去看光秃秃的和尚吗?”不会把小溪的头发也给剃了吧。
哥哥的头发就被剪了,他不要像哥哥一样,被剃掉头发。
流浪的小孩基本都不会打理头发,一团头发缠在一起,怎么梳都梳不开,荣斋先生干脆让他们把头发剪短,免得头发乱糟糟的,给客人的印象不好。
谢宁逗他:“是啊,小溪不喜欢吗?还有光秃秃的小和尚,能跟小溪一起玩。”
这话在听小溪耳朵里,就是要他去剃头的意思,顿时连鼻子都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