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万一他真能做到呢,陆川一向稳重,很少说玩笑话的。
  陆川笑道:“唐兄不必妄自菲薄,你这些时日做我给你的试题,就没有什么想法吗?”
  他给唐政传授那些物理知识的时候,确实是想传播科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个时代的农业太落后,很多百姓一年到头甚至没有吃过几顿饱饭,有些土地贫瘠的地方,甚至还有饿死的,数量还不少。
  陆川在花溪村时,虽然只种了几分地的白菜萝卜,没有真正种过地,但也知道拿个锄头锄地有多难。
  若是能生产出一个用人力或牛力,就可以轻易把地翻过来的工具,将会大大减轻农户的工作量。
  现在的翻地工具,还是沿用前朝的曲辕犁,唐政若能改进耕作工具,就算不被圣上破格录取,想必也不是一无是处,被唐大学士说是不务正业吧。
  而且除了耕地工具,还有播种的工具、收割的工具,皆有改进之处。
  至于工业发展必备的蒸汽机、纺织机,陆川打算等唐政做出点成绩后,再慢慢引导他研究。
  陆川对这些只有大致的了解,真要他研究,估计是难了,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唐政。
  唐政想到那些试题,什么结构、力学、向心力,运用那些知识,好像确实可以制作出更省力的农具。
  但他还是有些迟疑:“我真的可以吗?”
  陆川建议:“不如你先试着做一个。若是能够做出来,到庄子上试一试,到时候就知道省不省力了。”
  若是做成功了,还可以让唐大学士献上去,让他知道唐政的本事,别人也不敢吞了唐政的功劳。
  唐政陷入了沉思,一会儿想到他爹的脸,一会儿又想到那些机关和试题,两者暂时不能共存,他不知道要不要违背他爹的命令,继续研究格物一道。
  最后唐政决定听陆川的,去研究农具。反正不管他怎么学,成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如花一段时间,去尝试另一条道,若是不成,他还可以继续读书。
  万一真如陆川所说,走出了另一条路呢!
  第97章 变化
  今儿谢宁发现,陆川好像和前几日不太一样了。
  因为前几日相国寺发生的事情,陆川这段时间都在忙着学业,不仅在国子监努力学习,就是回到家中,也不肯松懈半分。
  每天除了用膳洗漱,就是各种练字背书写课业,跟他同在一个书房的谢宁都能感觉到他的刻苦。
  因为以往学习的空隙,陆川总会溜达到他这边,偶尔看看他的工作进程,偶尔翻一下下面记者交上来的新闻稿,稍作点评,权当放松心情。
  当然,谢宁有时候也会溜达到陆川那边,每当他看稿子看腻烦时,看一会儿陆川读书,他那抹沉静自若的气质便会感染自己,然后慢慢平静下来。
  用陆川的话说,就是能够补充元气,让自己有动力继续下去。
  这种萦绕在两人之间和谐又静谧的气氛,在那天之后就打破了。
  陆川不再分心,一心浸在那堆四书五经中,谢宁偶尔抬头看他,他却一点儿也不受影响。
  谢宁很不适应,但也不好去打扰他,书房保持了这种安静好几天。
  今儿却突然变回了之前的相处模式。
  此时陆川正拿着一份报纸,靠在谢宁桌边饶有兴致地看起来,谢宁能明显感觉到他轻松愉悦的心情。
  证据就是他脸上时常浮起的笑容,偶尔摇晃的脑袋。完全是一副好心情的状态。
  而且谢宁怎么隐约感觉到陆川身上有种忽悠别人成功后的成就感,莫名有种嘚瑟。
  谢宁忍了忍,还是没忍住好奇心,放下手中的稿子,转头问他:“夫君今天是发生了什么好事吗?”
  闻言陆川放下报纸,抬眼看向谢宁,笑道:“今天忽悠……不是,是劝说了一个朋友去走合适他的路,若是成功了,大安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一个物理方面的天才,只要把唐政的物理知识体系培养起来,通过改进农具打出名气,将会有很多这方面的人才涌进来。
  若是能培养出更多的物理人才,将来在工业、水利、建筑、农业等方面,都会有很大提升,大安的百姓也能活得轻松一些。
  人类制造出工具,就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谢宁:“啊?”有很大的变化?
  他想象不到陆川口中说的变化是什么,不过夫君能因此开心起来,便是一件好事。
  陆川说:“没什么,总之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儿。”
  于是谢宁就不纠结了,遂问起报纸来:“夫君看今天这期报纸怎么样?”
  这期报纸报导的正是那天诗会的盛况。当然,陆川被元衡咄咄逼人的一幕被删去了,只留下各方交流比赛的画面。
  至于元衡的下场,回到国子监这几天,经过席东这个人脉广的八卦精转播,陆川基本知道他的情况。
  元衡虽然在相国寺时对陆川咄咄逼人,几乎要毁掉陆川的名声,但他的操作在明面上没有什么违背道德的地方,哪怕钟博士护着陆川,也不能强硬要求国子监对元衡做出处罚。
  所以他现在还是继续在国子监读书。
  至于连英杰承诺的名师和白枫书院的举荐书,在他行事失败后,就没了踪影了。
  而元衡的行为是被众人所不耻的,大家都默认的事情,被他一下子挑出来,大家都人人自危,生怕再有一个人以此来攻讦自己。
  就算是诗词再不好的学子,也不敢找人帮忙代写了。
  写得再难看,好歹也是自己写的,只是这下是要彻底没面子了。
  元衡算是惹了众怒,且通过此事,大家都知道他不像外表那样正直大气,而是一个小人,都不想与他为伍。
  所以元衡现在算是被孤立了,按照他现在的情况,三年后,参加会试估计连个结保的同窗都没有。
  大安科举实行结保制度,除了需要乡里结保外,还需要考生之间互相结保。
  考生之间互相结保需要五人,若是有一人作弊,与那人结保的同考生,成绩作废,三年内不可再参加科举。
  元衡在国子监的名声已坏,大家可信不过他,万一被他牵连成绩作废,三年内不可再考,对他们可是致命的打击。
  时下读书人对于互相结保的考生,是很谨慎的。
  不过都是后面的事了,现在元衡最烦恼的是,他被同班的学子孤立了,连同他一个斋房的舍生,也变得很客气疏离。
  对此元衡早有准备,只要他干出这种事,肯定会不受待见。
  但他没想到自己后路没了,本打算事成之后,换到白枫书院,名师亲事一应俱全,结果落得这个下场。
  而且连家的人在那天之后就消失不见了,元衡去过连府,却被家丁打了出去。
  最后连府的管家出来,在他耳边轻声威胁道:“我家大人只是机缘巧合之下,和元举人吃过一次酒,可不曾有过半分情谊。希望元举人别再来寻我家老爷了,否则元举人怎么被举荐到国子监的事,可就要天下大白了。”
  连英杰可不会顾及那位学政女儿的名声,只要能威胁到元衡不敢再上门来就行。何况在他心里,这样不守妇道、不知检点的女子,合该被唾弃。
  不过只要元衡不攀咬他,他也不想平白得罪一府学正。
  元衡被吓住了,不敢再找连英杰要好处。没了退路,他只能继续呆在国子监里。
  对此席东表示,简直大快人心!
  陆川对元衡没什么感觉,此人只是一个马前卒,幕后之人是连英杰,帐自然要算到连英杰头上。
  现在还没有能力报复回来,他便索性放下,留待日后有机会再说。
  面对谢宁的询问,陆川回想刚才看的新闻,有大致的印象,便颔首道:“不错,写得很好,既有故事性,又有文学性,想必那些学子会很满意。”
  谢宁笑了起来:“那当然,荣斋先生帮忙润色过的。”
  张俞白和李含微现在写写简单的新闻稿还成,但文学素养一般,还是荣斋先生帮着润色了一番,才最终定稿。
  那怪不得了,陆川看着有种文绉绉的感觉,跟往期的八卦新闻的直白通俗不太一样。不过应该很合那些读书人的胃口。
  那些读书人确实很喜欢,甚至认为是大安周报除了第一期外,写得最好的一期报纸。
  白枫书院,丁班学子住宿的斋房内,里面的学子正在讨论这一期报纸。
  白枫书院设立在城外,招收的都是一些贫苦的学子,因为路途遥远,为了统一管理,凡是书院学子,都必须在书院住下。
  虽然白枫书院打的旗号是,专门为贫苦学子提供学习的地方。但实际上,还是有部分富贵人家的子弟在书院读书。
  书院对那些贫寒却优秀的学子,收的束脩很少,但仅凭那点束脩,连夫子的月钱都发不出来,更别说维持这么大一间书院的运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