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谢博摸了摸他的头,温和地说:“进去吧,你祖父祖母还等着。”
谢瑾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点头道:“好。”
于是一行人往正院走去,谢父谢母早已等着,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就等谢博回来。
谢母迎上来,上下打量了谢博一番,最后得出结论:“瘦了。”
谢博点头赞同:“赈灾,瘦了正常。”
闻言谢母眼里闪过一丝心疼,这次谢博不仅是瘦了,皮肤还变得粗糙不少,双手还冻得皲裂比老人的手都不如。
永宁侯凑了过来,用力拍了拍谢博的肩膀:“好小子,赈灾如何了?”
谢博表情没什么变化:“一切顺利,信里写了。”
永宁侯眉头皱起,他能不知道信里写了?只是想亲耳从儿子口中得知一些详细的情况。
这儿子打小就不爱说话,也不知道是随了谁的。他和他娘都挺健谈的啊,想不通,真是想不通。
谢宁说:“大哥,爹是想知道你们赈灾的具体过程,想知道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而不是信上干巴巴的几句话。”
永宁侯点头,他就是这个意思,还是宁哥儿懂他,小哥儿简直就是爹娘的小棉袄,暖心。
其实谢宁开口哪里是为了他爹,是他想听罢了,这是多好的新闻素材啊,他有觉得至少能连载好几期呢。
谢博说:“一会儿我让人过来,他会给你们说的。”
谢宁:“……”
永宁侯:“……”
谢母噗通一声笑了出来,显然是知道这个儿子的秉性,打圆场道:“行了,老大舟车劳顿这么久,也累了,准备去用膳吧。儿婿还没到吗?”
谢宁正想回答,门外就有丫鬟通报的声音,陆川来了。
“见过岳父岳母。”陆川朝谢父谢母行了一礼,然后转向谢博,“大哥,许久不见。”
谢博点头,开口道:“这次赈灾多谢了。”
陆川笑道:“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谢宁对此一头雾水,大哥怎么突然对夫君道谢?陆川倒是听得明白,谢博在为他之前写的小册子而道谢。
上面有很多救灾的知识,想必已经派上用场了。
两人都没有替谢宁解惑,寒暄过后便一起去了膳厅,一家人难得相聚,便没再说公事。
饭后一家人聚在花厅闲聊。
谢母喜滋滋地说:“如今老大也回来了,待过些日子,老二把竹哥儿迎回来,家里就更热闹了。”
她喜欢热热闹闹的,自从宁哥儿出嫁后,家里就安静了许多,然后老大出公差,老二去北疆迎亲,更是冷清不少。
老大媳妇儿平日里打理家事,也没多少时间与自己闲聊,谢陵这个老头子,经常外出访友,即便不访友,她也看腻了。
府里要进新人,三个孩子的人生大事都解决了,怎能不让她开心。
谢宁赞同道:“确实,竹哥儿一个人就够热闹了,希望娘你到时候别嫌烦。”
秦竹是个小话痨,和谁都聊得来,用陆川的话来说,他就是个社牛。
谢母摆了摆手:“去去去,我开心还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嫌烦。还有,竹哥儿是你叫的吗?你得管他叫二嫂。”
秦竹其实比谢宁大一岁,本来应该叫哥哥的,谢宁小时候长得比秦竹高,叫哥哥他不服气,便一直叫竹哥儿。
谢宁无奈:“行行行,我改我改!”
张氏一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模样:“如今竹哥儿可是娘的心头宝,宁哥儿你可得小心点说话。”
谢宁立刻装出伤心的表情:“我再也不是娘最喜欢的哥儿了。”
谢母配合道:“是啊,以前府里只有你一个小哥儿,现在多了一个,你就得往后排了!”
谢宁耍赖:“我不管,我就是娘最爱的哥儿。”
张氏说:“嫂子给你出个主意,保管娘最爱的还是你。”
谢宁抬眼看她,神色疑惑。
“宁哥儿若是能给娘生个小外孙,娘肯定要开心坏了。”
谢宁:“……”
闻言谢母看向谢宁,眼神里带着期待,谢宁咳了一声,有些不好意思。生孩子这种事儿,哪里是他一个人能成的事儿。
这边在闲聊打趣儿,那边谢博和陆川聊得正欢。
谢博虽然话少,但每一个字都精准表达出他的意思,陆川和他聊得还算顺利,主要是针对这些赈灾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和陆川写的小册子相对应。
陆川写的赈灾方策,都是照搬前世,不一定符合这个时代,谢博跟他说的,这是实际与理论的差别,会更有利于陆川以后做文章。
谢瑾坐在他爹身旁,安静地听他爹和小叔父说话,他也读书好几年了,勉强能听懂一些。
花厅里烛火摇曳,大家各有各的话聊,永宁侯在席间喝醉了酒,被送回了房间休息。
相比于谢家温馨的氛围,苏幕家的情况就不是那么美妙了。
苏元跟谢博一样,回京第一件事就是进宫向圣上汇报情况,然后才回家。
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去看了年迈的老母亲,在老母亲哪儿吃了顿饭。第二件事便是拉着苏幕到他的书房,考察他的学识,询问他的季考成绩。
结果显而易见,并不能让苏大人满意,于是苏幕就开始遭殃了。
入夜,苏幕的院子里,不断传出“哎哟”、“嘶疼”、“轻点”的话,显然苏幕被他爹打得不轻。
第113章 告状
“陛下,这大安周报太过分了,此等有污宗室名声之事,他们竟也敢大肆登报,简直是不把皇家宗室放在眼里!”
皇宫文华殿内,今天是大朝会,圣上下朝刚回到文华殿,还未开始处理今日的事物,梁王就来了。
梁王是圣上的亲叔叔,名义上是长辈,整日吃喝玩乐没什么出息,不会对皇位有任何威胁,圣上也乐得给他个面子,平日里多有优待。
不过梁王一般无事不会往圣上跟前凑,圣上正疑惑着,梁王上来就给他解惑了。
梁王年轻时也是个俊美的男子,后来先帝登基后,他就开始放纵吃喝,身材愈发往横向发展,如今已是个身宽体胖的胖子。
他顶着个大肚子,又是恼怒又是装可怜地冲圣上哭诉,手上还拿着一份报纸。
“圣上,你可一定要为臣做主啊!”
圣上脑壳有些疼,他就知道这位皇叔无事不登三宝殿,果然又是找他做主。
圣上搁下手中的奏章,问他:“皇叔这是发生何事了?”
梁王奉上手中的报纸:“小儿前些日子不知为何被几个乞丐缠上,这大安周报竟然把这事儿添油加醋,刊登上报,毁坏了小儿的名声!”
大总管王勤极有眼色地接过梁王手中的报纸,给圣上递上去,圣上低头大致看了一遍新闻板块。
题目写着《王府少爷竟然拖欠工钱不给,还把来讨俸工人踹伤》。
上面主要讲一个王府少爷,让手下人开了一家店,结果经营不善,手下的人就没有给底下工人应得的工钱,工人只好找上幕后的东家,结果东家把人一脚踹伤,并扬长而去。
圣上嘴角忍不住抽抽,眉心紧皱,不可思议地看向梁王:“皇叔,宗人府可是克扣了梁王府的食邑俸禄了?”这点工钱都要克扣?!!
听得圣上这话,梁王再厚的脸皮也有些挂不住,他哪里知道,老二找来办事的人这么不牢靠。
背靠着梁王府,做生意还能失败,失败也就算了,连扫尾都扫不好!竟让一群贱民找上门来,还让大安周报的人知道了。
这下梁王府可就出名了!
报纸上虽然没有明说,故事的主角是哪个王府,但京中如今只有两位亲王,除了梁王就是礼王。礼王是梁王的叔叔,圣上的叔爷爷,辈分大年纪更大,儿子都比梁王大。
报纸上写的王府少爷是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只有梁王有两个二十多岁的儿子,不是指梁王府还能指谁!
梁王不爱看有文字的东西,所以报纸出了好几天,他才在一起吃喝的老纨绔那里得知,自家儿子上报纸了。
梁王当即去找萧训,不过被萧训给忽悠过去了。
萧训给梁王的说法是:他已经让人给了那些贱民工钱,结果那些贱民贪心不足,直接在大庭广众之下,再次来讨钱,他怒气之下才把人踹伤。
总而言之就是他一点儿问题没有,全是那些贱民的问题。
之前也说了,梁王是个蠢的,梁王妃生的几个儿女,智商全随了梁王,这么拙劣的谎言,偏生梁王就信了,都没让人去查一查。
至于他儿子到底有没有克扣工钱,他不关心,不过是几个贱民,还不被他放在眼里。
梁王不知道大安周报的影响力有多大,但他那些狐朋狗友都知道了,想必整个京城都该知道了。
虽然他也知道梁王府没有什么好名声,但也不能每次出门,都要被人调侃一声梁王府没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