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梁王哭诉道:“宗人府那些人哪敢克扣王府的食邑,全是这大安周报在胡诌,老二做生意确实是不行,可也不至于克扣那点工钱!”
“都是那些贱民贪心不足,知道了东家是王府的主子,想多要些工钱。老二当然不会给,就让人把他们赶走了,不料被大安周报的人看见了,便添油加醋造老二的谣!”
圣上听着这话,怎么也不相信,萧训这个堂弟的名声他早有耳闻,性情暴虐,克扣工钱将人暴打一顿这种事儿,是完全有可能发生。
王公贵族、世家子弟,他还能不知道这些人私底下是什么情况吗!
圣上思考的时间有点久,梁王没忍住,又开始了控诉,于是就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圣上听着也有点道理,宗室与皇室一体,宗室名声坏了,与皇室名声也有碍。
被梁王这一通话说得心烦,圣上有些不耐烦地说:“行了,皇叔的意思朕明白了,稍后会给你一个答复。”
梁王虽蠢,但能活这么久,让两代皇帝礼遇有加,还是很会看人眼色的。
此时圣上心情明显不好,而且已经答应了会给个答复,他就识趣地退下了。
圣上心情当然不好,他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平日里吃穿节俭,为了缩减开支,一直没有选秀。
圣上如此作为,就是想当一个明君,偏生宗室还有一堆拖后腿的,他堂堂一个皇帝,却要给这些宗亲扫尾擦屁股。
估计这大安周报上写的,确有其事。
圣上沉吟片刻,吩咐道:“王勤,你去查一查,这新闻上写的到底是怎么回事?”
王勤应是,然后安排了个小太监伺候,便退出了文华殿。
其实圣上偶尔有空也会看看这大安周报,上面的新闻故事,可以让他了解百姓的生活。也算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吧。
最近因为苏元谢博回京,朝中事务繁多,也有段时间没看报纸了。
皇宫里发生的这一幕,报社众人并不知道。
最近没了京城周报的冲击,大安周报的销量上涨了,甚至比之前还高。
很多来往京城的商人,都知道京城最受欢迎的是什么,想带点报纸回去贩卖。
报纸的占地不大,价格便宜,对这些商人来说就是顺手的事儿。
其他书铺的报纸存量并不多,那些商人干脆直接找到报社,直接向报社下定,还能更便宜一些。
于是陈掌柜又得多招几个印刷工,之前大安周报大卖的时候,他就已经扩招过一次,这次销量更是翻了不少。
报社的发展蒸蒸日上,明天就要出新一期的报纸,来报社下定的商人还不少,报社为此专门腾了一间屋子,拨了一个人手,负责给外地商人下单。
还有些商人要求从第一期到最新一期的报纸都买了,陈掌柜简直要烦死荣斋先生,看到他上门就头疼。
翰墨书局如今又要印新报纸,还得加印前面的报纸,忙得不可开交。
谢宁坐在他办公的房间里,欣赏着新一期报纸的稿件,这次的新闻稿件是他亲自写的。
自从赈灾队伍回来后,谢宁就经常去采访跟着谢博去赈灾的人,采访他们赈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谢宁便把这些所见所闻,编辑成故事,让大家都知道其他地方的百姓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对待灾害,又是怎样的无力。
荣斋先生对这个故事赞赏有加,觉得这一期的报纸,能跟第一期报纸相媲美。
圣上看了,也是感触颇深,他居庙堂之高,即便底下有奏折,也不会上报这些百姓琐事。
王勤去查了梁王所说之事,发现报纸上所说基本属实,萧训克扣工钱确有其事,也确实是踹伤了人,而且拖欠的还是一些乞丐的工钱。
圣上当了两年皇帝,本以为养气功夫已经被朝事磨得还不错,却还是被王勤的话气得不行。
梁王竟然还有脸来找自己做主?!!
早知他们父子不成器,没想到还能做出此等欺压百姓之事,如今还想颠倒黑白,若不是为了皇家的名声,他真想直接罚他们一顿。
而且萧训居然想办报纸,用报纸来掌管舆论,来扭转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这才是圣上不能忍的。
也是因为这,圣上才意识到,平时当娱乐看的报纸,还能掌管舆论,那岂不是幕后之人想在报纸上写什么,百姓们就会信什么。
对此圣上很是心惊,名声对一个人何其重要,不仅百官需要个好名声,他当皇帝的,也要个好名声。
在王勤上报之前,圣上为了皇家颜面,只是想下令大安周报整改那一期的新闻内容,现在他想直接下令封禁大安周报。
至于萧训,胆敢操控舆论,莫不是对皇位有觊觎之心?
圣上现在不会对萧训做什么,只是在心里暗暗忌惮。
圣上正要下令封禁,瞥眼却看到王勤奉上的最新一期报纸,新闻上写着《灾区小事》这个标题,他一下愣住了。
最近朝中天天在讨论赈灾的善后事宜,圣上对灾区之事自然上心几分,好奇之下看了起来。
谢宁写的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两个小孩,在村里是流浪儿,靠着村民的接济过日子,雪灾来临后,房子倒塌的他们,跟着村里的人一路乞讨到凉州城。
在凉州城外等到了赈灾的队伍,钦差大人给他们粥喝,给他们住有火炕的房子,让他们干活换取积分,用积分换取回乡的路费。
其中写了他们一路的艰辛,以及后面在朝廷的帮助下,生存了下来,并有了钱财回乡。
在故事的最后,表达了对朝廷的感恩,以及圣上的英明。
总之就是在结尾,拍马屁把圣上拍爽了,圣上高兴之余,也在考虑要不要封禁大安周报。
报纸既然能掌管舆论,不如掌控在自己手中。
舆论是炳双刃剑,若自己是执剑之人,这报纸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对自己的名声有很大的用处。
谢宁完全不知道,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正好拍对马屁,拯救了他的事业,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安周报。
此时谢宁正在去往唐家庄子的路上,陆川前几日收到唐政来信,说他已经研究出一点成果,邀请陆川来一观。
谢宁对新农具很感兴趣,便跟着陆川一起来了。
第114章 对比
昨晚闹得有点晚,谢宁不太起得来,但唐家的庄子离得有点远,若不早点出门,晚上怕是回不来。
所以陆川在谢宁平时起床的时间就叫他了,谢宁精神有些不济,刚上马车就忍不住睡了过去。
陆川让他睡在自己腿上,自己则看起了书,车夫技术了得,马车行驶平缓,完全没有颠到两人。
如今气温回暖,两人穿得并不多,车窗微微打开了一个口子,和煦的春风透过窗口卷进车厢内,微微吹动着谢宁的发丝。
陆川的目光从书上转移到谢宁脸上,他微仰着头睡在自己膝头,被风吹起的发丝掠过脸庞,带起一丝痒意,谢宁在熟睡中下意识伸手挠了挠脸。
陆川看得不禁一笑,放下手中的书本,替他把发丝收拢好,让谢宁好好睡个回笼觉。
谢宁的皮肤还是跟平时一样光滑,每天充足的睡眠,良好的膳食,映得谢宁的脸色红润有光泽,陆川没忍住,用食指刮了一下。
谢宁在睡梦中感觉有一只狐狸,用尾巴在他脸上挠痒痒,就用手把狐狸尾巴拍走了,狐狸吃痛地跑掉了,然后心满意足地继续沉浸在睡梦中。
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这只狐狸又来了,还带了两只狐狸来,一同用尾巴扫他的脸,气急之下,谢宁又是一巴掌过去,这下那几只狐狸不敢再来了,谢宁心里喜滋滋的,终于没狐狸再来打扰他睡觉了,他这身功夫可不是摆着好看的!
陆川看着自己有些微红的手背,有些哭笑不得,宁哥儿果然不愧是出身武将之家,睡梦中力道仍然不减。
这下陆川也不敢再惹谢宁了,但也没了继续看书的兴致,只一心盯着谢宁看。
他这些日子整日忙着学业,早出晚归,回来还要在书房做课业;而谢宁则是忙着报社的事情,既要采访还要写稿子,忙得不行。
陆川都忘了,他们夫夫俩有多久没有靠在一起,享受一个静谧的早晨。
现在的谢宁,眉宇间多了一丝坚韧,比起以前的无忧无虑,忙碌的生活更让他感觉到充实,没有了那种空虚、茫然的感觉。
陆川也时常庆幸,成亲之后发掘了宁哥儿在编辑这方面的天赋,并鼓励他发展自己的事业,有事业的谢宁,仿佛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陆川白天需要去国子监读书,晚上回来要写课业,一天能陪谢宁的时间并不多,谢宁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也少了几分愧疚。
马车行驶虽然平缓,但速度并不慢,在午时之前到了唐家的庄子。
马车刚停下,谢宁也睡饱了,随着车夫那一声“吁~”,谢宁睁开了眼睛,愣愣地看着上方陆川的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