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谢宁矢口否认:“哪有?我那是在看稿子,是正经事儿。可别把我说得那么轻松。”
虽然这些稿子是下面记者筛选出来的优质稿子,他完全是当小说看。
陆川也不和他较真,牵着谢宁的手就进了屋里,屋子里的各种摆设都没变。在这熟悉的院子,两人在外漂泊了九年的心,终于回到了家。
陆川和谢宁这才发现,他们已经把这座宅子当做他们的家了。
小果儿很快就过了那个害羞劲儿,面色如常来找他两个爹爹,谢宁便带着小果儿在正院闲逛。
谢宁会给小果儿说他和陆川在这个地方经常做什么,比如夏天的树下,冬日的烤火,夜晚的书桌。
小果儿对两个爹爹的日常故事很感兴趣,一路听得津津有味,陆川跟在两人身后,时不时补充一两句。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让人不忍心打扰他们,但齐管家却不得不打断。
“大人,公子,宫里来人了。”
陆川惊讶:“宫里来人?”他才回京第二天,还没到吏部去交接,圣上就知道了?
齐管家点头:“是的,看样子好像是来宣读圣旨的。”
这话一出,陆川一家三口都会屋里换了一套正式的衣裳,然后齐齐来到正堂。
“云南知府陆川,治理云南有大功,云南百姓间冲突渐少,百姓富裕,税收倍增……今擢升其为正三品吏部侍郎,兼任正二品太子太傅,钦此!”
“谢氏哥儿……传道有功,致使云南学子倍增,今封其为二品诰命夫人,钦此!”
第267章 相聚
“我说你小子,升官升得也太快了吧?!!”苏幕没忍住,用折扇戳了戳陆川的胸口。
“就是,才刚刚而立之年,竟已经做到了正三品的吏部侍郎,还兼任了太子少师,你这妥妥是人生赢家啊!”席东也没忍住跟着揶揄。
但两人都没有嫉妒的心思,毕竟路都是自己选的,陆川能有这番成就,是他努力的结果。
那天接到圣旨后,第二天陆川就进宫谢恩了,圣上对陆川在云南的作为大肆赞扬,还赏赐了不少东西。由于陆川在京城已经有宅子居住,便给他赐了一个田庄,以示对陆川的看重。
而且圣上还特意让他多休息几日,再去上岗点卯,陆川因此有几天假期,和几位好友相聚一堂。
这些年来,几人一直有通信,各自对其他几个好友的情况都有些了解,苏幕唐政席东三人都在京城,三人间联系比较多。
刘扬在北疆做出了一番政绩,后面被调到了湖广当知州,陆川和谢宁回京时,经过湖广特意绕道,和刘扬木橙见了一面。
可能是操劳过度,加上刘扬蓄上了胡须,明明才三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像是四十岁,跟陆川都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了。
木橙倒是显得还年轻,两人站在一起完全不像是青梅竹马,倒像是老夫少妻。当时陆川都没忍住,劝刘扬多打理打理自己,毕竟哥儿也是看夫君的美色的。
陆川和谢宁在那里停留了三天,陆川就念叨了刘扬三天,刘扬一开始还不当回事儿,结果到后面送别陆川他们的时候,真被陆川念叨得刮了留了几年的胡须,还用上了陆川送的护肤品,整个人年轻了十岁,跟他实际年纪相符。
刘扬和木橙这些年感情一直很好,两人还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哥儿。儿子比小果儿大两岁,从小被教导得很懂事稳重;小哥儿则是跟刘扬夫夫俩以前一样,是个少言社恐的。
小果儿倒是喜欢这个社恐的哥儿弟弟,那三天硬是拉着人家在外面跑来跑去,小哥儿去的地方,比他一年去的都多。
小哥儿虽然社恐,但对小果儿还是喜欢的,所以才会跟着他东跑西逛,两人还约定了以后要互通书信。
刘扬木橙夫夫俩这些年历练下来,性子倒是变得开朗许多,至少不会再出现陆川说十句,刘扬回一两句的情况。
苏幕席东唐政都没有正式进入官场,跟以前比是稳重了些,但心性都没有太大变化。
如今陆川再次和三人相聚,感觉大家还是跟以前一样,不因各自身份的调换态度有所变化。
自从第一届科技大赛之后,工部进了好几个人才,有了他们的加入,唐政的研究进度都加快了不少。
于是工部决定继续举办,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国科技大赛,因为这个科技大赛,工部进了不少人,编制都不够了。
唐政便向圣上申请,单独设立一个机构,专门接收这些工匠,独立于工部之外。
圣上想着搞科技和当官不一样,需要更简单的环境,就同意了唐政的申请成立了大安科研司,并任命唐政为科研司司长。
科研司这些年来研究出了不少利民的好东西,唐政还在陆川的提点下,去学了造化之法,带着人改良了火药,制造出威力更大的火药。
那段时间永宁侯还连着写了好几封信给陆川,一个劲儿在信里称赞唐政。
还有陆川心心念念的水泥灰,也在工部的努力下,研究了出来。
水泥灰的用处极大,可以修路、建房子、修城墙,陆川从京城到临安府上任时,那一路的颠簸,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人研究出水泥来。
如今水泥灰研究了出来,率先被圣上用来修筑城墙,抵御外敌,到现在也不过是把京城周边的几条官道简单修了一下。
陆川还是没能实现水泥路修至云南的愿望。
由于科研司研究出来的东西,大多都是利民的,百姓们对科研司的好感度直线上升。作为科研司的司长,唐政虽然只是个五品小官,但在京城的地位并不低,至少不会有什么人敢得罪他。
毕竟得罪他就是得罪圣上,谁不知道圣上看重科研司。
席东是彻底喜欢上了种地,尤其是研究作物的生长,让作物能结出更多果实,会让他有种成就感。
所以他基本在农司扎根了,许司长难得看到这么喜欢种植东西的年轻人,一时心喜,就把席东当继承人教导。
永宁侯自从卸任后,就整日和其他武将喝酒,畅聊从前,有种老年人退休后无所事事的堕落感。但迷上了种地之后,再也没有觉得无聊过,一心扑在那三分地上。
这也是永宁侯现在还能吃下三碗饭的原因,天天下地劳作,消耗那么大,能不饿吗。
许司长、永宁侯和席东这三个老中小,在农庄上过得不亦乐乎,这些年来还真提升了不少作物的产量,百姓们跟着学,自家的产量都提升了不少。
百姓们对科研司和农司,那叫一个爱戴,连带着做决定的圣上在民间的名声都上涨了不少。
苏幕在白枫书院呆得也很开心,他一年有一半的时间,是带着书院的学生出京去游学,还有一半时间在书院教书。
他带学生去游学是正经事儿,苏大人虽然觉得他不着家,但也没有太过反对。
以前苏大人还觉得苏幕会一事无成,靠着家里养活一辈子,如今有了一份教书的活计,还是京城三大书院的白枫书院,也算不堕苏家名声了。
苏幕实现了少时的梦想,像李太白一样,走遍大安的大好河山,他一直都是肆意洒脱的模样。
不过如今年长了几岁,便开始学着像李太白一样,留起了胡须。
陆川还了苏幕一拳,说道:“我还没说你呢,怎么突然开始留胡须了?和刘扬一样。”
说道自己心爱的胡须,苏幕伸手抚了一下,美滋滋地说:“什么叫突然,我都留了两年了,才长成这个长度。瞧瞧,我这样像不像个仙风道骨的诗人?”
陆川一脸嫌弃:“仙风道骨?这我倒是没看出,只看出你老了十岁,瞧瞧你旁边那两位,压根就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你看上去像他俩的叔。”
陆川实在不明白,这胡须有什么好看的,怎么一个个都喜欢留?
席东顿时爆笑出声:“我都说了,你还不信,还是行舟会说话,以后我们应该要叫你苏二叔了吧?”
唐政也没忍住,跟着揶揄道:“叫苏二叔倒也贴切,看起来跟我家三叔一样。”
苏幕嘴角一抽,唐政的三叔?那个快五十岁即将知天命的三叔吗?
他从怀里掏出一面小铜镜,上下扫视着自己的脸,倒也没有这么老吧?
自从苏幕留了胡须之后,小铜镜就不离身,经常拿出来打理他的胡须。
然后陆川给他们说了刘扬的事情,把席东和唐政都说得哈哈大笑,而苏幕本人则是一脸郁闷,他留了胡须后真有这么老吗?
三人对着苏幕的胡子嘲笑了一通,几年未见的生疏感顿时消散,仿佛回到了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整日吃吃喝喝、插科打诨,只是少了刘扬这根沉默的柱子杵在旁边。
几人说说笑笑,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幕说:“陛下怎么会让你当太子少师?”
陆川苦笑:“我也不知道,突然就下了圣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也不知道太子殿下的性子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