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前几任皇帝都没能做到的事,等到她在任时,竟然要做到了。
  让乌国那帮高高在上的蛮夷人每岁上供朝拜,怎么想都是一件让人身心舒畅的事情。
  只是左相一党的人据理力争:“乌人占了我们的城害了我们的百姓,竟然还想娶帝卿!想和亲,做梦!”
  “陛下不可啊!怎么能将帝卿殿下嫁去偏远蛮夷之地呢!就是和亲,也应当让乌国人将他们的儿子嫁过来!”
  右相的人与她们唱反调,出言赞同太女的话:“帝卿殿下享受了尊贵的待遇,到了关键时刻也应当履行责任。与乌军和亲,能为两国百姓带去长久的安宁,是利国利民的大事,还望陛下深思熟虑。”
  左相的人不耻地看着她们,谁家还没有个儿子了,难道送她们的儿子出去和亲,她们也能说出这样一番话?虚伪!
  太女的人能这样说,不就是因为君后只有太女一个孩子,无论嫁那个世卿也跟她们无关。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见底下还要再吵,皇帝头痛地喝道:“别吵了!”
  她轻叹了口气,安抚道:“你们的意见和想法,朕都明白了。和亲确实是一件大事,但每位帝卿都是朕的孩子,朕如何能忍心?这样的事……也要世卿愿意才行啊。此事再议吧。”
  此事再议,没有一口回绝,就是说明陛下的心还是向和亲议和倾斜了。
  也不知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下朝以后,皇帝回到尚书房,冷不丁地吩咐了内侍一句:“将通州的捷报拿给朕看看。”
  侍女应声领命,恭敬地捷报呈给皇帝。
  皇帝皱着眉看过去,对着上面写的“裴令闻”三字出神,总觉得在哪里见过。
  内侍察言观色,适时开口笑道:“也是巧了,裴令望小姐的二姐也叫裴令闻呢。可见裴氏多出敢勇之女。”
  皇帝眉头舒展,她就说,这名字怎么这般熟悉。
  皇帝开了个玩笑:“这个裴令闻,不会是裴令望二姐死而复生了吧?”
  内侍忙说道:“特意派人去查看过,与故去的裴家次女形容并不相同,且已经在通州成亲了。”
  皇帝哦了一声,那应是只是巧合,同名同姓而已。“还真是巧。”她自言自语了一句,随手将捷报放到一边。
  这时,又有侍女进来通传。
  “陛下,二皇女和三皇女求见。”
  皇帝有些意外,她们二人从来不对付,老二总跟着太女跑,怎么这次同时来找她?
  随即她想到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眼中多了几分意味深长。
  来见她,是为了和亲一事吧。
  “宣。”皇帝说道。
  第47章 请缨 二皇女和三皇女不比太女,能……
  二皇女和三皇女不比太女, 能上朝议事。但是她们消息灵通,因此朝堂上的事情第一时间就已知晓,匆忙赶到了母皇那里。
  她们在看到彼此时, 先是有些意外,又很快了然。
  发生了这样的事, 谁能按耐住呢?
  听见内侍通传她们进去,二皇女和三皇女一个赛一个急切地迈进尚书房中。
  下跪问安后,还没等皇帝开口, 二皇女顾不上礼节,急切地地表明来意:“母皇, 儿臣不赞同和亲之事!”
  三皇女也紧随其后,她素来与二皇女不合,这次倒是难得统一了意见:“儿臣也不赞同,大梁国力正盛,完全不惧乌军,乌国怎敢觊觎帝卿?!”
  皇帝没有在意她们二人激动的情绪, 反而露出了笑容:“你们能这样想, 朕心甚慰。可见你们的父君平日里将你们教得很好, 爱护兄弟不舍他们受苦。”
  “只是——”皇帝话锋一转:“若不嫁帝卿,你们还有什么办法让乌国对梁国俯首称臣?”
  二皇女咬了咬牙, 脱口而出:“儿臣愿亲去前线应战, 教那些乌人心服口服做我大梁的藩属国!”
  皇帝摇了摇头,像看小孩子一样看二皇女:“老二你不要任性,梁军并非打不过乌军, 但战争,摧残的是百姓啊……”
  皇帝的话充满了意味深长,二皇女弄不明白, 但三皇女的心一沉。看来母皇是偏向嫁帝卿议和的。
  后宫中待嫁的帝卿,除了永徽就是永嘉,永徽帝卿又先天不足有疾缠身,难道她要眼睁睁看着永嘉嫁去蛮夷之地吗?
  三皇女沉声道:“母皇何不考虑,册封宗室子为帝卿,行和亲之事?”
  二皇女忙附和道:“是啊,难道母皇您舍得将儿子远嫁乌国吗?”
  皇帝没有理会二皇女,她的视线在三皇女身上停留了一瞬,沉吟片刻:“这,确实也是个办法。你们先退下吧,朕再仔细考虑考考虑。”
  说完了要说的事情,三皇女毫不迟疑地施礼离开。二皇女没得到想要的结果,不情不愿地退下了。
  皇帝叹了口气,内侍替她斟茶,柔声劝慰道:“陛下莫要忧愁,皇女们还小,还是心系同胞兄弟的年纪呢。”
  皇帝闻言感慨道:“是啊,她们都还是小孩子,不知道这样的家国大事,岂能意气用事?还是太女最为稳重,知道轻重缓急。天家,冷血些才是好事。”
  内侍安静地立在一旁宛如雕塑,听皇帝自言自语道:“册封宗室子为帝卿?别说难以服众,那些叔伯知道了,定然先要为难朕。朕又不是没有儿子,能解梁国之难,帝卿们应当积极替朕分忧才是。”
  帝卿们不出头就算了,这两个女儿也不让她省心。尤其是老二,前些日子还闹着央求她父君,替她求娶京城侯府的梅公子,弄得贵君求到她这里。现在需要让她替母分忧,结果又不愿去做。
  皇帝越想越生气,老二这样的,哪里配得上梅公子。梅公子是君后也看中的儿郎,是未来太女正君的人选。等今日做完了事,就向贵君回绝此事。算算日子,也该宿在贵君那边了。
  丢开这些事,皇帝有些乏累,她还有其他事要做。她吩咐内侍:“去传兵部尚书来见朕。”
  内侍领命离去,殿中只剩皇帝一人。她端起茶杯抿了口茶,平复自己的心情。
  其实这样也不错,皇帝想着。二皇女莽撞,三皇女平庸,那么太女便没有威胁,继承得到这个位置也算是众望所归。不像她当初,为了争这个位置和皇姐妹们剑拔弩张。能看着她们和平地相处,这也是皇帝所愿意看到的。
  门口的内侍忽然又进来通传。
  “又是谁啊?”皇帝有些不耐地问。
  内侍恭敬地答话:“回禀陛下,是永徽帝卿。”
  皇帝一怔,将茶杯搁下,慢慢地说:“宣他进来吧。”
  永徽啊。皇帝对这个儿子并不了解,永徽生下时就病弱,身子骨一直不硬朗。后来她带着如今的皇贵君前往通州治水,又对三皇女和永嘉帝卿亲近,更是忽视了这个儿子。
  他平日里也素来沉默寡言,怎么今日来见她了?该不会是听了和亲的传闻,急着来见她摆脱此事吧?
  内侍前去通传,不多时,永徽帝卿踏进屋内,容颜素净身若拂柳,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样,颤颤地向皇帝行礼。
  “儿臣给母皇请安。”
  “行了,你身子不好,不讲这些虚礼了。”皇帝摆了摆手,让人给永徽帝卿赐座,自己翻着桌上的文书并不看他:“你来找朕有什么事吗?”
  永徽帝卿抬起白瓷般的脸,凝望着皇帝,声音切切:“母皇,儿臣愿意与乌国和亲。”
  皇帝猛地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儿子,怀疑自己听错了。
  “你可知道,和亲不是儿戏?你知道和亲要远嫁乌国,终身不能再回大梁吗?”皇帝字字珠玑地问他,同时上下扫视他,似乎在判断他是真心,还是以进为退。
  永徽帝卿起身下跪,披散的长发也随着他的动作垂在地上,称呼也变了:“孩儿明白,孩儿说得都是真心话。一直以来,孩儿身体不健,劳母皇操心
  烦忧。现在孩儿已经成人,也想像姐姐们一样,替母皇分忧。”
  永徽帝卿目光孺慕,并无被强迫之意。俯下身子,额头触及冰冷的石砖:“请母皇成全。”
  皇帝走下来,亲自扶起他,第一次认真打量这个她从未在意过的孩子:“永徽,你是大梁的骄傲,也是母皇的骄傲。只是这件事,母皇还要和朝臣商议再决定。”她迟疑了一下,又问道:“你父君,知道这件事吗?”
  永徽帝卿摇摇头:“孩儿想远嫁,愧对父君十几年来的养育之恩,因此并未对父皇言明,想先求得母皇应允。”
  皇帝拍了拍他纤细的手,语气亲切慈爱:“你是好孩子,能为国分忧,你父君也会理解的。你可有什么想要的,尽可以告诉母皇。”
  永徽帝卿后退一步,又一次跪在地上,说了一句话。
  皇帝怔然,没想到他会提这个要求。随即露出了一抹笑:“朕,答应你。”
  永徽帝卿苍白的脸上也露出了一个小小的,羞涩的笑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