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透过镜头,她看到小十一正坐在座位上,认真地用榫卯原理拼接破碎的蝴蝶发卡。那是同桌被踩坏的发卡,小十一眼神专注,纤细的手指灵活地摆弄着零件,仿佛在完成一件无比重要的大事。
江临夏微微眯起眼睛,镜头里的小十一,小小的身影散发着一种别样的光芒。她轻轻按下快门,将这一瞬间定格下来。
在这个充满利益和算计的家长会现场,小十一的举动显得如此纯粹和温暖,宛如一股清泉,流淌进了每个人的心田。
唐玖拾看着小十一,眼中满是赞许。他轻轻走到小十一身边,蹲下身子,温柔地问道:“小十一,你为什么要帮同桌修这个发卡呀?”
小十一抬起头,脸上带着纯真的笑容,“因为她很喜欢这个发卡,哭了好久,我想让她开心起来。而且,我觉得坏了的东西,不一定就不能再用了,只要用心,总能修好的。”她的声音清脆稚嫩,却如同洪钟般在教室里回响。
家长们听了小十一的话,都陷入了沉思。是啊,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总是习惯了丢弃和更换,却忘记了修补和珍惜的意义。有时候,价值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更体现在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上。
段君彦看着小十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触动。他走上前,摸了摸小十一的头,“你做得很棒,小十一。有时候,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钱,而是我们内心的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时,一位家长忍不住站起来说道:“今天这场家长会,真的让我感触很深。本来以为就是普通的汇报成绩,没想到成了一场关于传承和珍惜的教育。”
其他家长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此起彼伏的附和声。
江临夏放下手中的单反,走到讲台前,清了清嗓子说道:“其实,我拍纪录片,也是想记录那些被遗忘的美好,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和价值。就像小十一修发卡一样,我们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中破碎、消失。”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江临夏的认可,也是对小十一的赞扬。在这一刻,家长会不再是一场简单的会议,而是一场关于价值观和传承的深刻探讨。
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们陆续离开教室,他们的脸上不再是来时的焦虑和紧张,而是多了一份思考和收获。
唐玖拾、段君彦和江临夏留了下来,他们看着教室里的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今天这场家长会,或许会改变很多孩子和家长的观念。”唐玖拾轻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
段君彦点点头,“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在传承和珍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非遗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江临夏举起手中的单反,对着教室里的场景又拍了一张照片,“我会把今天的一切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份美好。也许,我的纪录片能成为传承的另一种力量。”
回到家后,小十一坐在自己的书桌前,小心翼翼地将那本记录着修补过程的笔记本拿出来。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今天的感悟:“坏了的东西可以修好,破碎的友谊也可以重新黏合。就像那些古老的技艺,只要我们用心去守护,它们就会一直传承下去。”
唐玖拾回到家中,将明代缠枝莲纹青花笔洗重新放回书房的展柜里。他看着那精美的笔洗,心中暗自决定,要为非遗传承做更多的事情。
他想组织更多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感受非遗的魅力,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段君彦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中端着一杯红酒,回想着今天家长会上的点点滴滴。
他意识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培养。他决定以后要多抽出时间,陪伴小十一,引导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他也想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非遗传承搭建更多的平台。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十一在学校里成了小名人。同学们都被她的善良和对传统技艺的热爱所感染,纷纷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行动中来。
他们成立了一个小小的非遗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各种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
唐玖拾经常被邀请到学校,为孩子们讲解非遗知识,展示各种精美的非遗作品。他的讲解生动有趣,总是能把那些古老的故事和复杂的技艺,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述出来。在他的带领下,孩子们对非遗文化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每一次的学习都像是一场奇妙的冒险。
段君彦也利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为非遗兴趣小组提供了很多帮助。他联系了一些非遗传承人,邀请他们到学校举办讲座和培训,让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传统技艺。他还赞助了一些材料和设备,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这些技艺。
江临夏则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纪录片的制作中。她以小十一和非遗兴趣小组为原型,拍摄了一部关于传承和成长的纪录片。
在拍摄过程中,她记录下了孩子们学习技艺时的专注神情,遇到困难时的坚持,以及取得进步时的喜悦。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遗兴趣小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的作品在学校的展览中获得了一致好评,还吸引了其他学校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小十一和她的小伙伴们,成为了校园里传承非遗的小使者。
又是一年秋天,校园里的银杏树叶变得金黄,微风一吹,纷纷飘落,如同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小十一所在的班级再次召开家长会。这一次,家长会的主题是“非遗传承的成果展示”。
教室里,摆满了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有精美的剪纸,每一刀都刻得恰到好处,线条流畅,图案栩栩如生;有绚丽的刺绣,针法细腻,色彩搭配和谐,仿佛将整个春天都绣进了布料里;还有古朴的陶艺,造型独特,充满了童趣和创意。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和对非遗文化的热爱。
家长们走进教室,看到这些作品,都不禁发出赞叹声。他们惊讶地发现,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孩子们在非遗传承方面取得了如此大的进步。曾经那个只会调皮捣蛋的孩子,如今已经能静下心来,用双手创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
唐玖拾、段君彦和江临夏站在教室的一角,看着这热闹的场景,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年,孩子们真的长大了很多。”唐玖拾感慨地说道,眼中满是温柔。
段君彦点点头,“是啊,非遗传承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技艺,更让他们懂得了责任和担当。这些孩子们,就是未来传承的希望。”
江临夏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我会继续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时刻,让更多的人看到非遗传承的希望。也许,这部纪录片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秋天里,家长会不再是简单的成绩汇报,而是一场关于传承和成长的盛会。它见证了孩子们在非遗传承道路上的努力和收获,也让家长们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潜力和未来。
而这场特殊的家长会所带来的影响,将如同那金黄的银杏叶,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一抹绚丽而温暖的色彩,永远地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第39章 三更灯火
子时,万籁俱寂,城市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黑色幕布所笼罩,陷入了沉睡。
然而,在城市的一隅,非遗社的那栋古朴建筑里却还亮着灯,灯光透过雕花的窗户,洒在寂静的街道上,宛如黑夜里的一座灯塔。
非遗社已然突破了大学校园的范畴,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了一个独立且专业的机构。
而周砚白从非遗社的社长,一路蜕变,如今已成长为独立机构的掌舵人。
小十一穿着可爱的小熊睡衣,蹑手蹑脚地走进非遗社。她的头发有些凌乱,显然是刚从床上爬起来,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兴奋与好奇。手中,她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小心翼翼地朝着屋内走去,生怕洒出一滴。
屋内,周砚白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的明代梁架模型,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的身上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精致的锁骨,金丝眼镜后的双眸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全息投影中的宋代《营造法式》悬浮在梁架模型上方,那些复杂的图案和文字在光影中跳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建筑智慧。
小十一走到周砚白身边,轻轻踮起脚尖,将姜茶递到他面前,奶声奶气地说道:“周叔叔,喝杯姜茶吧,您别太累啦。”
周砚白这才回过神来,低头看着小十一,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他接过姜茶,轻轻抿了一口,“谢谢你啊,小十一,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