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刘念点头,“要。我早就想换点布回来,可惜没有布票。她们都没在?”
  “是呀,上山去了。怕之后要下雨,趁着下雨前弄点山货,不然落地里可惜了。”
  现在的民风,要是两人单独在一块儿说话,传出去不知成什么样。
  程勤奋也知道避嫌,拿了装布的麻袋放在走廊下让刘念挑,自己没从屋里出来,就跟大家闺秀似的,隔着门跟刘念说话。
  “你挑挑,看看有合用的不。有块桃红色的,赵菲说适合你。”
  那一麻袋布还真什么颜色都有,知青院里的人先挑过,有点翻乱了,找起来不太方便。里面有一些鲜亮的颜色,有他说的桃红,还有豆绿、鹅黄。
  鲜亮的颜色少,刘念也没见村里有人穿这样出挑的颜色,大家都灰扑扑的,她也没打算跟其他人不同。
  “不爱红色,我拿块深色吧,耐脏。”
  刘念挑了一块深绿色,一时看不出这布哪里染坏,看着颜色挺均匀。
  “这块?这也太老气了……”程勤奋略有些惊讶,小声说:“我还想拿它跟村里的婶子换东西呢。”
  所以她的眼光对标老婶子?
  “那我换块咖啡色的吧。”刘念换了一块。
  “那是土褐色。什么咖啡,没这个色。”程勤奋赶紧说。
  “嗯,对。”刘念也改口,拿了所谓的土褐色,“这块怎么换?”
  “要不你先欠着,拿野味或者鸡蛋之类的换都行。你辣椒酱做了吗?也可以用那个换。”
  “我家没种辣椒,我正想问你,你对村里熟不熟,谁家有辣椒或者地瓜,我能不能拿山货换?”
  “我也不熟,可以问隔壁刘奶奶。不过用山货换有点悬,村民都有山货,在他们眼里那就是不要钱的东西,哪肯让别人用不要钱的东西换粮食。你还是得有点他们想换的,想布呀、糖呀之类的,他们肯定愿意换。”
  第162章 年代文炮灰16(修)
  知青院隔壁的刘家是逃难到丰收村的,之后在村里定居,要不是家里两个儿子都参军了,村里也不会接纳他们给他们分地。
  如今两个儿子都没了,媳妇也改嫁了,老两口带着两个孙子一个孙女过活,最大的孙子才十岁,能帮家里干不少活,老两口却舍不得,宁可自己多干点,也不想长身体的孙子累伤了。
  平时除了完成村里的活,他们还在山里划给他家的边边角角种些其他东西。
  主要是粮食,辣椒也种了不少,他们以前喜欢寄辣椒酱给部队的儿子,现在不用再寄,但还是会做,用来跟知青换东西,有时也帮知青牵线跟村里其他人交易。
  村里人都说刘家的位置好,却不想当初正因为排挤外来的刘家,才让他家住在偏僻处。
  知青院的前身也是一户外来户的宅子,哪怕在村里一向低调,村民也知道这家有点家底,后来还传出他家有人在外国。
  这话传出来没多久,这户人家就不见了,也不知是死了还是跑了。
  镇上也来人找过,还把空宅子给砸坏了大半,没法再住人。
  后来知青下乡,村里要给知青安排住处,村干部商量后就挑在了这里。
  也是因为如此,知青院的几面墙颜色不统一,有的刷了白灰有的是黄泥土墙。屋里家具没有一件,床都是用砸坏的门板改的。
  当时知青刚下乡,以为很快就能回城,也没想过打床打家具,就这么将就了下来,后来顶多打个放东西带锁的箱子,床之类的大件没有人打。
  程勤奋就算手头宽裕,也没想把钱花在家具上。
  想着刘念挑布还要时间,他去了一趟刘家帮她打听换辣椒的事。
  刘家二老没在,刘家二孙子刘永安正带着三岁的堂妹刘永红在择野菜。
  “小安子,忙着呢?”程勤奋站在他家院外喊。
  “程知青~”
  刘永安早坐不住了,看到程勤奋就从矮凳上跳了起来,刘永红一看也转头看向程勤奋,嘴角还泛起晶亮的液体,显然是想起程勤奋分给他们的糖了。
  “是不是有事找我跑腿?”刘永安兴冲冲地问。
  “还没有。就是想问,村里能不能拿山货换辣椒。”
  别看刘永安年纪小,村里的事他却知道不少。
  “山货?你手头还能多的山货?你自己吃都不够吧?”他背着手打趣。
  程勤奋也不觉得被个小孩子调侃丢脸,下地干活的时候,他还没有村里的孩子干得快呢,这脸早丢干净了。
  该服就得服,再说逗逗爱装大人的孩子还挺有趣的。
  “你就说能不能换吧。放心,我不会拿几个野果子来糊弄你。”
  刘永安早从家里人的对话中知道可以多跟知青换东西,哪怕是拿野菜换野菜,他们也亏不了。知青都不怎么精明,哪像他们,连根草也能计较。
  “你要多少?拿多少东西换?”
  “能换就行,多的我还得问问。”
  程勤奋说着转身要走,又想到什么从口袋掏出一块饼干给了刘永安,当是提前给的好处费。
  “饼干!”
  刘永红的口水再也存不住,不争气地往下滴。
  刘永安也馋,却还是把饼干分成了四份,把最小的给了刘永红,自己拿了第二小的。
  “剩下的要给爷爷奶奶和大哥。”
  “嗯。”
  刘永红一口答应,抢过饼干就塞嘴里。
  “你别吃那么快,多尝尝味。”
  “甜。”刘永红含糊地说,没想有把饼干咽下去想在嘴里多含一会儿,却不知饼干不是糖,含着过不了多久就软成糊糊滑进肚里。
  程勤奋听着兄妹说话不由加快了脚步离开,生怕自己心软。
  也是刘家嘴紧又不缠人,他才愿意分点东西,不像村里其他孩子,每次他去镇上拿包裹回来就会跟在他身后,他真担心哪天被抢了。
  有时知青院里炖肉,村里会有孩子来门口蹲着闻味,有时还会讨食,刘家的三个孩子却不曾来过。在村里遇到知青院的人,他们也不会主动示意,好像双方并不认得。
  这样的距离感,让程勤奋处着舒服。
  程勤奋把问来的事跟刘念一说,刘念也就有了方向,可惜她出来时就拎了一个篮子,这会儿想弄点东西出来也不方便。
  “你手上要实在没东西,可以拿山货跟我换布,再用布换辣椒。”
  “然后再用辣椒酱跟你换布?转一圈东西不回到你手里了,我好像啥也没得。”
  咦,好像真是这样,程勤奋脑子一时糊住了。
  刘念就是这么一说,看他没明白偷笑一声,又把篮子里的粉条拿了出来。
  “这是我刚做好的,给你和向红姐她们。用水泡过就可以下锅,当面条当菜都行。要是暂时不吃可以先晾晾,晾得再干一些能多放些日子。”
  程勤奋吃过不少好东西,接过粉条就觉得这东西眼熟。
  “粉丝?”
  “地瓜做的粉条,可能跟粉丝不一样。”
  “看着挺像。想不到你还有这手艺。”
  “头一次做,还不知道行不行呢。要是行,说不定会多收一些地瓜。”
  “这可比地瓜好吃。你要真做成了,我一定拿布跟你换。你后头是不是还得收地瓜?你要是收得多,还是找你自家亲戚,找刘家到底不一样。”
  “再说。我就是做来自己吃,做多了就落他们肚子里了。”
  这话程勤奋不好接。
  他以前常听人说那些不爱说话的人记仇,刘念以前就不爱说话,从现在看,也是真记仇,都嫁过去了也不愿意好好过日子。
  换成是他,他大概也不敢闹太狠,就像他当初不愿意下乡,最终不得不来他也只能认了,还没法跟家里闹太狠,得让家里出钱支援他呢。
  可他又佩服能豁出去闹的刘念,这年月这么鲜活的人不常见。
  刘念在知青院也没有留多久,她本想去山上走一趟,没想到下雨前山上人还挺多,她远远看了一眼最终没去。
  等她悠悠回到家,天空已经飘起了雨丝。
  潘大壮看到她回来松了一口气,“我正想去收晒着的地瓜粉呢。”
  打量了一眼院子,刘念嗤笑,“就你?我出门的时候盆里地瓜有几个,现在还是有几个。我懒得拆穿你,你竟还上赶着来讨骂。你是觉得没有人盯着就可以偷懒了?”
  潘大壮脸皮厚,被拆穿也不心虚。
  “没,不是,我就是看剩下的地瓜不多了,下午肯定能干完,手上就慢了一点。不知是不是天气的关系,我的腿又有点疼。”
  刘念不出声。
  潘大壮以为蒙混过去了,背上猛地被抽了几下。
  “啊!”
  他疼得大叫,连隔壁都听到了。
  “腿又疼了?赶紧干活,把心思放在别的地方,就感觉不到疼了。”
  潘大壮敢怒不敢言,顿了片刻才压住怒气把剩下的地瓜磨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