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久久没有言语。
  恍若一场耐力比拼大赛。
  侯君集慢慢直起腰身,眼带惶恐地看向李世民,道:“陛下……”
  李世民无奈扶额:“你拜够了吗?”
  侯君集嘴唇嗫嚅:“这这,罪人……”
  “禁言。”
  李世民小声道。
  侯君集不明所以,李世民道:“现在可是在新秦,你现在是侯牛子,人家侯牛子可没有犯罪,可不是罪人。”
  牛子一名出来,侯君集本来满是愧疚的脸上一阵扭曲。
  他深吸气,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终于把这浑身丧气的人治到忘记死志,李世民笑:“你现在可是朕路过贵地,招收到的人才。”
  虽然这个人才的名字有些特别,但是至少人不错啊。
  想着他就想把侯君集拉起来。
  但坚持自己想法的大汉可不是那么容易拉的。
  侯君集坚持地跪在地板上,脸上带着不认同,觉得不应该如此,他道:“陛下,我曾犯下大错,不应再得陛下重用才是!”
  “就如当年文武大臣劝谏陛下的那般,犯下谋逆大罪之人理当诛杀斩首,以儆效尤!”
  看侯君集还是如此坚持,李世民头疼的继续蹲下去,他眉头蹙起,对侯君集重重说道:“我最后再和你说一次,谋逆的侯君集已为自己当时的错付出代价。”
  “家产充公,身首异处。”
  “而现在!”李世民眼神坚定,“你现在在一个全新的朝代,你是一个全新的人。”
  “侯牛子可没有犯下什么罪,他是为国征战的士兵,即使他是已退伍的士兵,他也为国征战过。”
  侯君集被李世民的眼神所摄,在一旁围观全程的尉迟敬德连忙上前,与李世民一起把侯君集拉起来。
  站在身的侯君集目光惶惶,不知道边上这两个人是谁。
  一个大汉,一个少年?
  尉迟敬德和……
  看侯君集这样子,尉迟敬德强忍住眼底的酸涩,哈哈大笑道:“看什么呢?我敬德啊!”
  侯君集恍然,他猜到了,这个大汉和清澈的眼神也只有尉迟敬德才有。
  侯君集轻笑,无言地重重抱了下尉迟敬德。
  他看向少年。
  刘弘基双眼含笑道:“刘弘基。”是的,刘弘基后面也一起过来了。
  侯君集有些惊讶:“你竟然穿成少年模样?”
  刘弘基耸肩:“没法子,老天爷让我这么穿的。”
  侯君集眼眶酸涩:“是啊,一切都是老天爷安排的。”他弯腰也重重地抱了抱刘弘基。
  “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
  李世民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只觉得心中的一个石头又落地了。
  怎么说呢,上辈子李世民本就不想杀侯君集,但谋逆大罪诸臣进言,不得不杀,而这辈子……
  在这个新朝代中,李世民不想自己的任何一个臣子流落在外。
  既然选择跟随他李世民,他就不能放任臣子凄凉地度过一生。
  解决了最近的这两天萦绕在心上的重大问题,李世民开始和侯君集说现在朝廷的情况,并且问侯君集最近的情况。
  侯君集的情况很简单,就是李世民了解的那样,退伍回来被野猪顶下山,然后昏迷许久,前些日子才醒。醒了之后听到秦二世的消息,不顾身体虚弱就每日步行十几公里来回咸阳打探消息。
  偶尔还去富人家帮工赚点钱。
  然后就是在和各个富人的小厮聊天中知道了这种药。
  侯君集道:“那药一同就知道不对劲,很像五石散。”
  最后他就没去做工了,直接去各处走访,把自己当成想买药的人去探查情况。
  今日,他把打探来的情况递给了房玄龄府。
  尉迟敬德搭上侯君集的肩膀,道:“混小子,我尉迟敬德府的名头和房玄龄一样大,你怎么只选房玄龄那厮而不是我尉迟恭啊!”
  明明他和侯君集这厮相处得更多啊!
  侯君集沉默,欲言又止,他看着尉迟敬德,一切尽在不言中。
  尉迟敬德:“……”
  好像知道为什么了。
  他放开侯君集,不好意思地咳了咳:“咳咳,房玄龄做事仔细怎么了,我尉迟府也不逞多让好不好。”
  嗯……
  还是‘让’很多的,在场的几个人想。
  房玄龄那家伙,可是从上辈子到这辈子都远近闻名的仔细。
  尉迟敬德看明白了所有人的眼神,他哀嚎:“好吧好吧,比不过房玄龄那厮好吧。”
  被尉迟敬德这厮的表情语气逗乐,氛围明显更加轻松了。
  之后李世民、尉迟敬德、刘弘基也给侯君集讲到了自己穿越过来的情况,一系列的新式政令。
  说到最后,李世民看向侯君集,期待道:“现如今朝廷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了,君集的到来正好弥补了一部分的缺憾。”
  他的君集,可是上能征战沙场,下能当吏部和兵部尚书的人呢!
  李世民开心地想。
  被李世民愉快的情绪感染侯君集,他道:“百姓一昧依靠官府,坐吃山空也不好。”
  他想到今早和老父亲说的学建房子,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侯君集看向李世民:“陛下应该已经在召集农家们弄农书了吧?”
  民为邦本,民以食为天。
  他们初唐百废待兴最为注重的一个方面就是农的发展了。
  农书他们也出过。
  李世民愉快点头:“农家人比较朴实,皆在朝堂之中,不过……”他叹气,“就是许多农业相关的东西需要下令地方重新上报汇集,最后成为农书,在加上排版刊印,下发地方,今岁的秋小麦播种百姓们应该是赶不上了,只希望明年粮食的播种百姓们能赶得上。”
  这还不够,李世民道:“诸子百家吾皆有发召集之令,就是这些人实在犟种,叫不动。”李世民就把房玄龄的计划说了出来,包括但不限于给他们寄送来自对家的书籍!
  吸引他们,又刺激他们!
  这法‘阴险’得让侯君集笑了,李世民也觉得有趣并且实用。
  就是……
  李世民头疼:“但就像农书的问题一样,他们现如今才只有意动,等他们完全出发到达咸阳,并且开始进行书籍的编撰,那真不知得等到那年何月啊!”
  李世民苦恼。
  编撰成书后还得扩充学院规模,增加学员,培养学员才能进行最终的科举。
  侯君集却若有所思,他看向李世民,悠悠道:“陛下可还记得臣当时所任乃吏部尚书。”
  李世民茫然,不知对方为何会这么说,他道:“自然记得。”
  侯君集声音悠然:“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主持科举考试「1」。”
  转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那是开元年间的事情,在侯君集那个时代,科举?那是吏部的事情。
  李世民震惊道:“你不会是
  说……”
  侯君集点头:“科举自我们唐朝才完善,当年的君集能担任吏部尚书可是经过了一番苦读之后通过典选举,定考课才成为吏部尚书的。”
  故而侯君集道:“臣对科举的书籍,可谓是烂熟于心。”
  李世民惊喜万分,拍着侯君集的肩膀就道:“那接下去的书籍编撰,如若有君集那可谓是如虎添翼!”
  “我原本还头疼谁能主持编撰这些书籍,没想到就来了一个君集了!”
  能够帮到李世民侯君集也很开心,他算了算:“陛下身边竟已经集齐了五个臣子了。”
  李世民脸上漾出幸福的笑容:“是呀,已经有五位臣子聚集在朕身边了。”
  虽然现在有些不足,但未来,他能够遇见更多的臣子。
  就是不知道这些臣子是会通过方式找到他,或者被他找到呢?
  侯君集也在好奇,他看向尉迟敬德和刘弘基:“陛下的臣子千千万,那穿过来的有几个多少臣子?”
  总不能所有臣子都穿过来吧?那太恐怖了!
  关于这个问题李世民等人还真讨论过。
  刘弘基道:“最有可能的应该是二十四个臣子。”
  尉迟敬德点头,他也是这么猜测的,他骄傲挺胸,语气自信:“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侯君集却因为尉迟敬德的话呆愣住了,他半响后才轻声道:“是替换的前二十四臣子和后面加入的臣子都能来吗?”
  声音轻缓,怕惊扰到什么。
  但声音再轻,做得极尽的尉迟敬德他们也能听到。
  尉迟敬德迷茫:“啥?”
  “啥替换前后的凌烟阁二十四臣子?”
  “二十四臣子不就那二十四个吗?”
  侯君集的心中再起惶恐,他道:“没有……”
  想到那个可能性,他声音颤抖:“我犯下那个大错,陛下没有更换那个图像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