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用不着他们上前线,即便是沈浚航,都给我乖乖留在后防。”丁凭书亮出宝剑,说道,“不过是群乌合之众,夫人不必挂心!”
  “盼大人凯旋而归!”岳雨霖为丁凭书戴上头盔,说道,“路上注意安全!”
  “夫人放心,好好留在家中,等我的好消息!”丁凭书拍拍胸膛,沉声道,“备好酒水,待我回来,我们不醉不休!”
  “不醉不休!”
  皇城护卫队的教演场。
  丁凭书凭铜虎符调令来六名护卫队校尉。六人一字排开,仰望着丁凭书,目光带着炯炯的热切之情。
  “兄弟们,机会来了,我们保卫家园的机会来了。”丁凭书振臂高喊,“虽然这次只是小行动,调令千余人参与斗争。但是,只要表现足够突出,我定然也会向圣上如实禀告!兄弟们,让我看看你们的斗志还在不在?”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六人振臂高喊,“守土有责!”
  “好!每人点兵一百,辎重装备,全员来此集合!”
  “喏!”
  第136章 第五十二章
  入夜。银白的月光下。
  一队轻装简行的人马,灵活腾挪,趁着昏暗的月色,从东城门拉开的一道门缝间挤进长安城。
  半个时辰不到,一支小千人的队伍集结。制式大刀在月光下闪烁着银色寒光。
  百米外的山坳里,丁凭书带领两队人马潜伏其中。哨兵躲在高处的草垛中,借助微弱的夜色观察入城的兵马。
  伴随着嘎吱嘎吱的声响,城门缓缓关闭。
  “今夜入城九百员士卒。”哨兵对身侧的记录员说道,“速去向大人汇报。”
  记录员趴俯在地,沿着沟壑爬下草垛。
  “今夜入城多少人?”丁凭书伏身贴地,扭头对记录员问道。
  “九百员士卒,带兵器!”
  “城内搜查的探子回来没有?”
  “还没有!”
  话音刚落,丁凭书还没有做出下一步部署,一员校尉来报:“探子回来了。”
  “查出城内混入多少士卒没有?”
  “城内士卒三千人。”校尉说道。
  “查出武器数量以及马匹数量了吗?”
  “骑兵三百,武器充足。”
  “有没有火器?”
  “没有发现运送火器的队伍。”
  “再探再报!”
  “留一只小队继续监视城门,另一只小队跟踪入城人马,找出这些人的藏身之处。”丁凭书按住校尉的肩膀,俯身说道,“若是发现有人运送火药,立刻着人禀告!”
  “喏!”
  丁凭书转身回望紧闭的城门,略一沉吟,吩咐道:“着人盯紧点,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就在此时,树林边缘蹿出来十二个敌军骑兵,三人一组,佩带制式大刀。后面紧跟着八个敌军步兵,分成两排,中间夹着两辆长板车,车上运送的物体被一块篷布遮蔽,勾勒出来的形状与火药武器近似。
  “火器!”哨兵压低声音,难掩激动地捏紧双拳,“快去通知丁大人,发现敌军的火器。”
  无须记录员禀报,丁凭书也已发现火器的存在。此时,两员校尉已集合在前。
  “大人,攻不攻?”大胡子校尉沉声问道,他手握刀柄,蓄势待发。
  “两座火器,必须攻!”丁凭书严声说道,“你二人整理队伍,听我指令!今夜必须攻下这两座火器。”
  “喏!”
  两名校尉在夜色中匍匐而行,各自整装队伍。所有士卒都仰头望着深邃浓黑的夜空,等待着丁凭书的一支穿云箭。
  穿云箭带起的火花,夹着银光,撕破夜色的浓黑。黑暗中行进的敌军队伍,在恍如白昼的箭光中,暴露无遗。
  “杀!”
  两声叫喊撕破沉寂。两个校尉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与中路进攻的丁凭书汇合。敌军毫无防备,刀光剑影闪耀之处,敌军士卒接连倒地,三人杀开血路,直奔火器而去。
  “保护火器!”
  敌军队伍中,有人横刀立马,高喊一声。
  士卒们纷纷戒备,统统围向火器,形成合围保护之势。
  “攻下火器!”丁凭书举剑指天,大声喝道,“众将!攻下火器!”
  刀剑相撞之处,寒光四散之下,血肉横飞之间,眨眼便是遍地猩红,迎面扑来铁锈的腥臭。
  “呔!狗贼拿命来!”
  丁凭书剑锋直起,抽起缰绳,骏马蓄势待发。双腿一夹,骏马便如离弦之箭。丁凭书持剑,左右斩杀,砍刀切菜一般,在敌军的护卫中杀出一道血路,身后流出一条血河。
  银白剑锋挥洒,腥红血色四溅。丁凭书擦拭嘴角,吐出一口血沫,满嘴的铁锈味令他厌烦,那是敌人的血液。
  暗无天日的厮杀过后,丁凭书在混乱的斗争中摘下为首者的头颅。他高高地举起为首者的人头,立剑横在身前,朝混战中的军士们,放声喝道:“你们的首领已经死了,立刻放下武器,免于一死!”
  沙哑的声音粗重如锈,轰隆隆地钻进敌军们的耳内。丁凭书勒马直立,高举人头,岿然不动,傲然地审视四周,看着遍地残骸,目光锐利且冷峻,宛如一尊威风凛凛的战神雕像,矗立于两军之前。
  “缴械不杀!违抗者,格杀勿论!”丁凭书再喝一声。
  “缴械不杀!违抗者,格杀勿论!”两名校尉连忙重复道。
  呼喊声此起彼伏,围绕着敌军延绵不息。
  见此情景,即便敌军人多势众,却因首将被斩杀而大为泄气。兵卒们面面相觑,互相观察彼此的动静,他们在等待,等待着第一把武器落地的声音。
  随着哐当一声闷响,敌军的兵卒根本不加判断,接续放下手中的刀剑。直至最后一把刀剑落地,一场血雨腥风就此结束。
  丁凭书下令点燃火把,就地清点降军,以及查看伤员情况。
  半个时辰后,清点工作结束。
  “降敌多少?”
  “降敌五百余人,杀敌两百余人,伤敌百余人。”大胡子校尉报。
  “我方伤情如何?”
  “战死十七人,重伤二十三人,轻伤六十九人。”大胡子校尉再报。
  “安抚好弟兄们!”丁凭书淡淡说道,“这是第一战,我们打响了第一战。弟兄们,好样的!”
  “大人,火器如何处置?”
  “着人运回兵部衙门!”丁凭书凝神道,“待本官向圣上请旨,重重犒赏弟兄们!”
  “谢大人提携!”
  “死伤者安置妥当,其余人兵分两队。”丁凭书分派任务,“点一队人马,随本官押送降军和火器回城。另一队人马留守,继续潜伏城门,随时禀告!”
  “贼首头颅如何安置?”
  “悬挂城门,曝晒三天三夜,以警反贼!”丁凭书喝道。
  “喏!”大胡子校尉高声回应道。
  微薄月色下,丁凭书率众回城。一路上,周围寂静得出奇。圣上下旨宵禁三日,全城臣民入夜后都留在家中,即便是地痞流氓,如今也不敢出门半步,皇宫贵族更是恪守规矩,老老实实呆在家里。
  安顿好降军和收缴的火器,丁凭书策马来到齐王府。王府看守小跑迎上,向丁凭书恭敬行礼。丁凭书交出骏马,迈着大步,跨入齐王府。
  王府内,灯火通明。内室里,众人重重叠叠地围在陆奕然身后,满怀期待地等着奇迹出现。
  第137章 第五十三章
  一场秋雨,从夜里一直下到第二天清晨。
  燕王着一身紫色蟒袍,绣五指金龙,双手背在身后,目光隽永而深沉地望着山下的长安城。赵穆仁一言不发地站在燕王身后,随着燕王的目光远眺。
  “昨夜的行动失败了。”燕王转过身来,一字一顿地说道,“狗皇帝已有防备,我们在城中安插的内线,被他们拔除了三个。哼!他们一定甚是得意!”
  “殿下,微臣听说,蔺尚书出事了。”
  “叔父是诈降,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燕王冷哼一声,“不给他们一点甜头,怎么让他们掉以轻心呢?”
  “可是,梁侍郎他——”
  “你担心什么?”燕王不以为然,“叔父早已安排妥当,折损一个梁铎,不会影响复兴大业。赵穆仁,本王让你准备的东西,你准备好没有?”
  “殿下,东西都已齐备!唯一的难题就是,如何将其运输入城?”
  “本王自有安排,你只需将物品如数准备妥当即可。”燕王冷睨了赵穆仁一眼,“穆仁兄大可放宽心,本王早有筹谋,你只须静待大业得成,回到齐境,你便是无可争议的齐境之主。”
  “微臣谢殿下隆恩,”赵穆仁拱手施礼,高喊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金銮殿。文武百官侍立两侧,脸色惊慌者为数不少。燕王大军陈兵长安城外的消息,在今早已经传遍长安城。长安城进入警备封锁状态。
  “简直可笑!”内阁首辅指斥道,“大军压境,逼近长安。叶降军,你身为大将军,对此竟然一无所知,朝堂要你何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