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寒门首辅养成记>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1节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1节

  《寒门首辅养成记》作者: 吾栖春山
  简介:
  乱世起兵戈,顶层世家争权,末流世家逃命。
  乱了许多年,终于等到了天下一统!
  新朝初立,梅羡渔一个胎穿来的地理老师能做什么?
  梅羡渔咿咿呀呀叫唤:宝宝饿呀!
  梅家举家迁居叙州府,梅羡渔在爹娘的庇护下衣食不缺,还有小竹马陪她玩闹,少女时期过得十分快活。
  元吉十六年,寒门和世家的斗争从朝堂传向天下,梅羡渔的安稳日子没了。
  小竹马贺文嘉洗心革面考科举。
  梅羡渔夫唱妇随,走进京城这个斗兽场。
  许多年后。
  贺文嘉,被称为掘了世家最后根基的最强首辅!
  梅羡渔,封建时代集大成的地理学家!
  大晋朝的史书为夫妻俩单开一页!
  备注:
  1、男女主青梅竹马,欢喜冤家。
  2、前期故事偏日常温馨,后期涉及朝堂斗争。
  内容标签: 豪门世家 欢喜冤家 天作之合 穿越时空 青梅竹马 甜文
  主角:梅羡渔、贺文嘉
  一句话简介:我与夫君名垂青史!
  立意:积极向上
  第1章 南溪县梅家
  元吉十四年,秋。
  南溪县在叙州府一众州县中拔得头筹,今年院试,叙州府统共取了二十五名秀才,南溪县中了四个,其中两个禀生就够打眼了,偏偏其中考的最好的王苍中了头名。
  大晋朝建立至今,王苍还是叙州府出的头个小三元。
  南溪县的县尊罗大人到任还不满一年,就得了这天大的好处,喜不自胜,待四个秀才从叙州府回来后,立即给县里的教谕、有名望的乡绅等下帖子,赶在重阳前,他要见见今年的四位秀才。
  罗县令下帖后,县令夫人给被邀的几家传话,只说秋高气爽气候好,县令夫人种的几丛秋菊开得正盛,该多带家里小辈出来交游才是。
  得了县令和县令夫人的话,接到帖子的各家老爷夫人们,纷纷给自家的孩子装扮起来,待到那日随长辈一起赴宴。
  南溪县南街,梅家。
  “渔娘呢,快把渔娘叫来。”
  “哎,奴婢这就去。”
  梅家主母林氏身边的大丫头明秋利落行礼后转身出门,跨出正院大门才快步往西跨院去。
  梅家老爷梅长湖出身淮安府末流世家,勉强在前朝的世家谱上挂了个名儿。但世家终究是世家,就算是分宗后的世家旁支,普通庶民跟梅家比不了一点。
  梅家十多年前逃难到南溪县,经过这些年经营,梅家从刚来时勉强挤在临时买来的杂院里,到如今坐拥一座三进院,并东西两个跨院。
  梅家安稳下来后,家里奴仆尽皆接了过来,里里外外男女老少奴仆大几十人。不和以前风光时比,只说在南溪县,梅家也是数得着的体面人家。
  梅家老爷和夫人成婚后,历经了许多风雨才走到如今,感情十分深厚。因此,梅家没有小妾侧室之流,夫妻俩也只得了一双儿女。
  梅家小娘子梅羡鱼,家里人喊渔娘,乃元吉初年生人,虚岁十四。小郎君梅羡林,元吉十年生人,虚岁四岁。
  小郎君年纪小,和爹娘住在正院。渔娘喜欢一个人住,稍大后,就带着伺候的丫头婆子住在西跨院。
  穿过游廊,绕过几座庭院,明秋还未走到西跨院门口,守在院门口的小丫头笑盈盈地行礼:“明秋姐姐来了,可是有事?”
  明秋笑道:“有事,夫人找大小娘子过去试衣裳,小娘子可在忙?”
  “不知道,我帮姐姐去问问?”
  明秋摆摆手,一边进门一边道:“你当你的差吧,我进去瞧瞧。”
  明秋未进门时,院子里已经有丫头瞧见她了,已跑去屋里传话。明秋进去跨院没走几步,渔娘身边的大丫头阿青就迎了出来:“明秋姐姐,咱们主子在书楼里。”
  明秋脚下一转,和阿青往西南角的书楼去,明秋笑问:“大娘子这几日还在画图呢?”
  “且画着呢,咱们小主子搜罗了好些讲山川地势的书,只要书里有舆图的,都翻开比对着瞧,这些日子还在画云南府的舆图。”
  也不知什么原因,别家小娘子爱针线爱打扮,他们家小娘子就爱画舆图,还常闹腾着出去远游,家里老爷夫人哪里能叫她如愿?
  老爷夫人被小娘子烦得没办法了,前些年答应小娘子在西跨院修了一座藏书楼,三层的书楼,既能藏书,也能让小娘子在楼上登高望远,散散心情。
  出不了远门,小娘子就爱收集讲山水这类的书籍,最近更是痴迷上舆图。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罢了,就当望梅止渴吧。”
  明秋还没上楼,在楼下就听到大娘子不甘心的话。
  明秋轻步上楼,笑着道:“奴婢给小娘子请安,小娘子看书也累了,不如去正院转一转?夫人请您过去。”
  渔娘懒洋洋地靠着圈椅,望了眼窗外的天高云淡的盛景:“也罢,今儿天气好,走动走动吧。”
  渔娘领着两个丫头去正院,一进门就看到母亲的陪嫁妈妈捧着一匹湘妃色织锦给她母亲看,渔娘惊道:“咱们家哪儿来的好东西?这是苏州的吧?”
  林氏拉她过去,把织锦往她身上比划,温声道:“前两日淮安主支那边送来的中秋节礼给了匹湘妃色的织锦,估摸着那边想到你明年就十五了,大姑娘要做几身体面衣裳,特地送来的。”
  这颜色和花样只有她闺女这样的小娘子适合,林氏一猜就知道淮安那边的意思。
  “还挺大方的哈。”没见过多少好东西的渔娘拉着织锦细瞧。
  林氏感叹道:“一匹织锦算什么好东西,能用罢了。”
  以前还未分宗时,家族聚居在淮安,家里做的又是丝绸酒水茶叶这些贵货的买卖,绫罗绸缎都是可着家里的女眷使。
  前后二十来年,又是战乱,又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大晋朝建立后,别说梅家这样勉强够着世家的排面的小家族,就是顶头的那几家老牌世家,也是大受打击,死的死,散的散,明面上的土地、生意、人脉,都不剩下什么了。
  “主支那边还是厉害,这才十多年,败落的生意又做得像模像样了。”虽说都过去十多年了,渔娘至今都还记得,她刚出生时,听到爹和娘说,淮安族里家产被朝中新贵占了大半时,语气里的凄惶不安。
  “勉强过得去吧,咱们这样的普通人家,走南闯北也就挣点辛苦钱,家里没个当官的,家产还不是说被占就被占了。”
  不说这些不开心的话,渔娘给母亲倒茶递过去:“您这是准备拿织锦给我做一身,过些日子县令大人的宴会上穿?您不怕县令夫人拿话刺您?罗县令一个月的禄米也买不了一匹织锦呢。”
  不仅罗县令的俸禄买不起织锦,罗县令家单薄的家财就算买的起,估计也舍不得买。
  罗县令夫妻都是普通人家出身,罗家从罗县令往上数,罗家的先祖别说当官,连做吏员的都没有。罗县令能读书读出来,一是他自己能读,二是他那做点小生意的岳丈肯舍钱供他。
  罗家祖上没人,没有来历,寒门的门槛都够不上,碰上同僚吵架骂战时,别人骂他一声庶民他也只能忍着。
  罗县令夫妻这个出身,南溪县下面的乡绅与之来往,更要注意些,别穿的太贵,落了罗县令夫妻的脸面。
  “罗县令家没多少钱财,县令夫人家也是做买卖的,买匹织锦还是买的起,单看舍不舍得了。”林氏笑道:“罢了,这匹织锦先收起来吧,这次就不做了。”
  渔娘不在乎布匹,她双手搭在林氏肩上揉捏按摩,说起罗家请客的事来
  “娘,这次院试咱们南溪县中了四个,还有个小三元,县令请秀才乡绅们聚聚是应有之理,县令夫人掺和一脚,非要把我们这些未定亲的小娘子叫去做什么,娘可知缘由?”
  林氏舒坦地闭上眼睛享受闺女的孝心,顺口搭了句话:“听你的口气,你知道?”
  “我知道。”渔娘得意地笑:“是因为县令夫人要给她娘家侄女找女婿,所以才叫咱们过去凑数。”
  林氏睁开眼:“你从何得知?”
  “前两日隔壁贺叔家的布铺新到了货,我和淼娘进去看了眼,看到县令夫人身边的大丫头陪着一对母女在看布料,我听那丫头喊那个年轻的表姑娘。”
  林氏忙问:“你贺叔可知道?”
  县令夫人若是想给侄女选女婿,大概是看中了今年的四个秀才。县学的两个秀才已经成婚,只剩下王苍和贺家的二儿子贺文嘉。
  “知道。”
  林氏放心了。
  “娘您别多想,我看那家看不上贺文嘉,就算要选,肯定是选中了小三元的王苍。”
  再说了,王苍今年十七,说亲也使得,贺文嘉跟她一样是元吉初年生人,今年才十四,年纪不合适。
  “王苍没可能,王苍她娘指着他考举人中进士,以后娶个对王苍为官有助力的官家小姐。别说县令夫人的侄女了,就是县令夫人的亲生女儿也没可能。”
  十多年前前朝战乱时,从江南逃难而来落户在南溪县的没落世家共有三户,除了他们梅家,隔壁的贺家,还有住在城外白水村的王家。
  按理说,他们三家出身相仿,又是外地人,关系应该处得亲近些,然而只有梅家、贺家关系亲近,王家跟梅家和贺家都处得淡淡的,逢年过节也不走节礼。
  渔娘一想也是,如此说来,县令夫人的侄女选中贺文嘉几率就大了。
  渔娘正想着了,二门上的小厮来报,说是隔壁贺家二公子来了。
  “快请。”
  过了片刻,贺文嘉笑着进来:“林婶婶,我给您送好东西来啦。”
  林氏亲热道:“来就来吧,怎么还抬东西来。”
  “在叙州府给您买的好东西,前两日跟着我爹见人没空闲,今儿才把行李收拾出来,这不,就给您送来了。”
  贺文嘉和小厮一起抬着个竹木箱子进来,看着好似很重,渔娘连忙过去:“你买的什么东西?”
  “你看看就知道了。”
  贺文嘉把箱子放桌上,打开一看,嚯,都是吃的,酸腌脆笋尖,竹荪干、叙州火腿、叙府大曲……十来样。
  林氏一下乐了:“二郎,这些都是给婶娘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