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寒门首辅养成记>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22节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22节

  哼,先生这是嫌她取的江湖浪人太粗俗了。
  “先生,我们回来了。”
  贺文嘉大大咧咧进来,一屁股坐下,给渔娘使眼色:“给大爷我倒杯茶来。”
  渔娘伸腿就是一脚,冷笑:“呵,你是谁的大爷?”
  “哎哎,疼呀。”
  贺文嘉抱着小腿揉,脸疼的皱成一团。
  “梅羡渔,我帮你照看温子乔,你就这样对我?”贺文嘉瞪她。
  是哦,渔娘感觉自己好像有点过分,正要道歉时,王苍进来就说:“贺二郎,你要脸不要?今日下午温子乔一直跟在先生身边,你照顾他什么了?”
  “哼!你骗我!”渔娘双手叉腰,气哼哼地盯着他。
  贺文嘉咧嘴笑:“谁说没照顾了,刚才回来时我还跟温子乔说了,明日我叫几个下人送他们母子回村里,温家人定不敢欺负他们母子。”
  出于礼仪,刚才王苍和贺文嘉两人,跟随温子乔去拜见他母亲了。
  “行,你叫人去,我家也出两个护卫,再请张管家叫上几个婆子一起送他们母子去温家村,事情办好后,再把人带回来。”
  渔娘告诉他们俩:“温子乔家中只有一个寡母,我要一起带回南溪县,也免得他挂念家里,读书不专心。”
  “你真准备培养温子乔了?你对人家都不熟悉,若是个白眼狼呢?”
  “先生也说了,眼前温子乔无论人品还是脑子都不差,先带回去,若是后头不好了,再说不好的话。”
  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因为怕温子乔以后信不过,就不干这事儿了。
  渔娘是个果敢的:“我们家再差,难道还怕一个寒门子弟?就算我倒霉看走了眼,亏也是亏点银子罢了,我不怕。”
  孙浔顺势教王苍、贺文嘉:“文嘉兄弟两个,王苍你是独子,你们两人家里人丁都单薄,除了家里给你们培养的管事下人,你们也该多交些朋友,或是像渔娘这般资助些贫寒学子,以后也是助力。”
  孙浔当年被渔娘的祖父收为弟子,带到身边教养,自然有感情之故,但他师父也有给师弟梅长湖找帮手的想法在。
  没有师父的培养,孙浔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到京城去,也不会闯下偌大的名声,在他看来,这是对双方都有益处的好事。
  孙浔并不排斥这些,因此,他也不避讳教弟子如何选择可堪培养的寒门子弟。
  “多谢先生指教,我们记下了。”
  孙浔叹息:“南溪县是个秀美安稳之地,什么都好,就是文教不兴,没几个聪明的学子。”
  若是南溪县有可堪培养之人,也不用在外面选人。
  说完温子乔的事,贺文嘉想到许耕,他对渔娘道:“你还真猜对了,许耕就是出身南阳府许家,《中原农耕术》这本书是他祖父亲手所写,你手里那本是印刷本,原本在许家手里。”
  “许耕为什么没留在老家南阳府继承家业?怎么跑到叙州府去了?”
  “嗨呀,还不是前朝战乱的缘故。”
  南阳府啊,自古以来就是粮仓,也是军事要塞,百战之地,哪朝哪代换皇帝打起仗来,南阳府都难逃得掉。
  前朝末年各地纷纷举旗称帝,南阳府也出了一支军事力量,可惜是个草包,前期就被打散了,世世代代躬耕南阳的许家人,也是死的死,散的散。
  孙浔道:“听叙州府学的韩贤说,许耕是许家嫡支,他的大哥是这一代许家的家主。为了保存许氏家族,每一代嫡支都会有一两个读书不错的许家人离开南阳到别处居住。”
  “原来是这样。”
  贺文嘉:“许耕说,等他抽出空闲来,想去你家看看你收集的农书工书。”
  渔娘点头答应:“随便看,随便抄录。”
  知识嘛,就是要分享传播才有价值。
  师生四个坐在一起说话,这时住在张家客院的乔氏和温子乔也在商谈。
  “梅家大娘子好心,不忍叫咱们母子分离,连咱们住的院子都安排好了,这份恩情你可要记在心里。”
  “娘,我知道。”
  乔氏笑道:“你最像你父亲,讲忠义,我不过白嘱咐一句罢了。”
  家里当家的男人死了,乔氏这几个月见识到什么才叫人情冷暖。日子过得不好,她从没怨恨丈夫对温家小辈太过用心,他死后却落得人走茶凉的下场。
  或许就是因为她是这种性子,人家才这般拿捏他们家。
  “好人有好报,你以后且看吧,温常光一辈子只能顶着吃软饭的名声在温家村耀武扬威罢。我儿,你跟他们不一样,你以后的前程大着呢。”
  温子乔心里也默默下定了决心,他定会走出一条通天大道来,封妻荫子,孝顺娘亲。
  温家母子俩已经知道梅家大娘子随孙先生来保宁府,是为了见张通判一家。孙先生他们后日就要离开保宁府,他们母子俩明日只有一天的空闲处理家事。
  隔日一早,温家母子早早起来,早食都不曾用,洗漱完就要家去。
  小林氏得了主子吩咐,笑着跟乔氏道:“大娘您别急,先用了早食,一会儿张管家派马车、下人、护卫随你们一块儿回温家村,等你们处理好事情后再把你们接回来。”
  乔氏忙谢道:“还是梅大娘子想得周到,真是太感谢了,一会儿我去给大娘子道谢去。”
  小林氏忙扶着乔氏道:“您的心意我家主子都知道,咱们以后同住一个屋檐下,来往的时候多着呢,咱们今日先把你家的事处理好了。”
  “哎!”乔氏痛快应下。
  为了给温家母子壮声势,张管家亲自领着四五个小厮护卫,两个手脚利落的婆子去温家村。
  冬日里闲来无事,温家村的村口,一群妇人端了张小板凳聚在一块儿说闲话,正说到昨日温子乔落水被人救了,乔氏跟去道谢,母子俩一去不回,也不知是不是温子乔着凉发热回不了。
  “子乔他娘,你们家来了。”
  乔氏笑着回楚婆婆的话:“家来了,不过下午又要走。”
  楚婆婆站起身,急忙往乔氏身边走了两步:“又要去哪儿?”
  乔氏目光掠过村口的一群妇人,朗声笑道:“昨日子乔被贵人相救,贵人说子乔学识好,请子乔去家里当先生。主人家担心我一个寡妇在家被人欺负,就说分我们母子一个院子,叫我也跟着过去住。”
  “我的天爷,还有这等好事?”那几个妇人发出不敢置信的尖声。
  楚婆婆笑着道:“你们家子乔以后可算好了。”
  乔氏拉着楚婆婆的手道:“开始我也不全信,这不,昨日跟着贵人到通判大人府上,这才得知那位贵人在通判大人家做客,碰巧在野鸭滩救了我家子乔,也是我家子乔的运气。”
  张家的下人脑袋昂的高高的,个个都穿着一身细棉布做的衣裳,连个补丁都没有,头发也梳的齐整,跟来的婆子耳朵上还戴着一对小巧的银耳坠,袖子撸起来,嚯,手腕子上还有一个绞丝银镯子,一看就是体面人儿。
  “乔老夫人,您家在哪儿,奴婢们抓紧时辰帮您收拾,主人家还等着您和乔公子回去呢。”
  张家下人说话这般殷勤,是给他们母子做面子,乔氏心里有数,她笑着跟村口众妇人道:“家中还有事,我就先走了,咱们以后有空细说。”
  乔氏回到家中,家里一切照旧,乔氏请张家下人坐下休息片刻。
  “乔老夫人别跟咱们客气,钱粮、衣裳、铺盖卷,哪些要带走的您吱个声,咱们利索地帮您收拾了。”
  “粮食怕不好带走吧。”乔氏迟疑,他们母子得了梅家大娘子许多帮助,哪好麻烦人家。
  婆子笑道:“乔老夫人不用操心这个,孙先生一行人来时独乘一条船来,回去时自然独乘一条船回去。孙先生,梅小姐并两位公子,加上几家的下人护卫,统共不到二十人,一条船都坐不满,有的是空地方放行李。”
  乔氏还是不想给主家添太多麻烦,总不好叫梅家下人帮他们家扛麻袋。
  张管家大概知道乔氏是个不愿给人添麻烦的性子,就道:“乔老夫人,我看你们母子不如带些换洗的衣裳,再把温公子的书装走就是了,粮食可卖可送人。”
  张管家笑道:“梅家是世家,他们家自有一套规矩,细处我不知,但你们母子二人的吃穿用度梅家肯定会给你们安排妥当,这被褥呀,你们带去南溪县估计也用不着。”
  乔氏顿时也想明白了,她道:“真是麻烦你们跟着跑一趟,家中清贫,竟没多少东西要带走。”
  “不妨事,梅家小姐叫我们来给您家壮声势,我们也愿意出城走动走动,路上看看景儿也是好的。”
  “子乔,你看该如何安排?”乔氏本想开口安排,不知道想到了什么,扭头问儿子一句。
  “娘,楚婆婆帮了我们家许多,还有几个为咱们家说过话的人家,咱们拿出一袋粮食分送给这几家吧。剩下的粮食带到城里卖了。”
  “家里的几只鸡鸭就别卖了,送给张大人家换换口味,也算我们的心意。”
  乔氏满意地点点头:“好,娘都听你的,菜地里的冬菜,还有家里剩下的油盐柴火都给楚婆婆一家吧,家里的几亩地也交给楚婆婆家种,他们家也过得不容易。等咱们走后,还要托楚婆婆偶尔来咱们家里瞧瞧,扫一扫灰尘。”
  “都听娘安排。”
  温家母子商量好家里的琐事后,乔氏就去请楚婆婆家来。
  “哪里用得着劳烦您,我帮您跑一趟吧。”
  乔氏笑着道:“也好,那就麻烦你们了。”
  张大人家下人去村口把楚婆婆请来,比她去请要好。
  乔氏有心感谢张家下人,趁着楚婆婆还没来,她去厨房拿了把菜刀,去后院抓了两只鸡杀了砍好炖锅里,中午吃一顿大肉再走。
  楚婆婆被张家下人请过来时,张管家并几个护卫,提着粮食随温子乔去道谢。
  梅家护卫和张家护卫的腰上都挎着刀,普通百姓哪敢靠近,温子乔送完粮食,跟亲近的人家说了往后的安排,大伙儿都替他高兴。
  “走了也好,我们温家比不得那些大族人丁兴旺,好不容易出了你一个会读书的人,可别浪费了。”
  “温六爷爷,我家的地交给楚婆婆家种着,还要麻烦您帮衬着些。”
  “放心,你在外好好读书,只要我们几个老家伙在,没人敢占你家的地。”
  张管家笑道:“我是保宁府张通判家的管家,年前若是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可去府上找我。我家老爷若是走了,你们可去知府衙门送信,知府大人会管。”
  围观的众人顿时心里一紧,特别是年龄大的老人,忙道:“张管家哪里的话,我们温家自来团结,偶尔有些口角也都是些小事,哪里用得着官老爷替咱们断公道。”
  围观的众人忙附和:“说的很是。”
  张管家闻言只是笑了笑,公道不公道的他也不关心,他只是替主子们来村里给温子乔母子二人撑腰。
  温子乔在村里走完一圈回家,老母鸡已经炖香了,他娘和楚婆婆在屋里说事,楚婆婆的四个儿子站在院子里等。
  温子乔:“大哥,二哥,三哥,四哥,我走后,家里的房子还要麻烦你们照料。”
  温大哥大声应道:“你放心,我叫我媳妇儿一旬给你家打扫一次,你以后家来,随时可以住。”
  温二哥接话:“你家田地我们种着,每年该给你家多少粮食按规矩来。”
  温三哥性子最活络,他笑嘻嘻道:“小子乔啊,你尽管去读书,早日考中功名,以后我跟你出去,帮你跑跑腿啥的。”
  温四哥就老实许多,他挠了挠头:“我也帮不上你什么忙,你家柴山我给你照顾着,还有你家的祖坟,逢年过节我去给你祖父祖母,你爹烧纸。”
  温子乔笑了起来,拍拍温四哥的肩膀,轻叹一口气。
  这几个月被里正家欺压,他想过无数次带着娘离开温家村,如今真要走了,竟然有几分不舍。
  花了一上午把里里外外的事情安排妥当,在家用了最后一顿饭,又去后山上给祖宗烧纸钱。下山后,张家下人扛着温家的粮食、行李、书箱,提着送给张家的几只鸡鸭,坐上马车就要走了。
  楚婆婆一家送他们母子到村口:“子乔啊,子乔他娘,有空常回来瞧瞧。”
  “哎,楚婆婆别送了,我一定会回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