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寒门首辅养成记>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23节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23节

  温家母子俩坐着马车出了村,温常德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冷哼一声:“不过是去当下人罢了,神气什么呀。”
  温四哥大声道:“胡说,子乔是去贵人家里当先生。”
  “既然是贵人,人家有的是钱请先生,如何会要他一个童生?”
  温四哥辩白不了,气得跺脚,温常德得意地甩头离开。
  温三哥拉着弟弟:“你跟他计较什么,吵赢了对咱家又没有好处。”
  楚婆婆厉声道:“老四,听你三哥的,你人老实,被人骗了都不知道,以后碰到那家瘟神,记得离远些。”
  “娘,我知道了。”
  温家母子离开温家村后,没有直接回城,绕路去了十里地外的前山村,温子乔的未婚妻谢家住在这里。
  时间匆忙,温子乔把梅家的地址写给岳父,又把这两日发生的事交代了一遍。
  “您放心,我绝不负瑶娘,等我出孝后就来娶瑶娘过门。”
  谢老伯语重心长道:“你跟你爹都是一样的性子,你说的话我自然信。大郎,既然贵人肯帮你一把,你自己也用心些,三年后你回来,伯父希望你已功名在身。”
  “子乔定会用心读书,让伯父为我担心了。”
  赶着回城,温子乔只来得及看了未婚妻一眼,就扶着母亲上车走了。
  这一走,这对未婚小夫妻之间,就隔着山川湖海了。
  改变命运就在那一瞬间,看似容易,却是许多人一辈子都等不来的机会。
  在张家又住了一日,温家母子坐上船后,母子俩对视一眼,不一样了,真不一样了。
  回程比来时更加冷了,都窝在船舱不出去。渔娘得了空闲修她的游记,被贺文嘉瞧见了,贺文嘉吵着要看。
  本就是想刊印的游记,也不用藏着掖着,渔娘大方拿给他看。贺文嘉看完王苍看,连温子乔也跟着看了一遍。
  温子乔赞叹道:“大娘子竟有这般学识,真叫人敬佩。”
  渔娘笑道:“我这不算什么,你以后好好学,定然会超过我。”
  温子乔是那种主动性很强的人,他去找孙浔,孙浔花了半天时间问他读了哪些书,读到什么程度了,这些都问清楚后,下午孙浔写了一张书单给温子乔。
  “你底子差了些,若是想考中进士,你需得把底子打好,我列的这些书你必须熟读成诵。”
  “就算你日夜苦读,方才我列下的那些书至少要花两年的工夫。”
  孙浔又拿出两张纸:“我列的这些书你读累了时可拿出来当闲书看,能记下多少是多少。等你考中秀才后,我会再细细教你该如何读这些书。”
  温子乔捧着这三张纸,激动道:“多谢先生。”
  孙浔:“我列的这些书梅家都有,等到了家,你把单子交给梅家的管家,他会给你把书找齐。”
  “明年上半年我要给他们三个讲史,明年秋日王苍和文嘉要去府学考试,后半年我就空闲下来了,可专心带你读书。”
  “学生明白,明年秋日之前,我尽快把您列的第一张单子上的书读熟。”
  孙浔笑着点点头,孺子可教。
  温子乔拿着书单回自己的船舱,孙先生列的这些书,只是一小半他看过,大半他都没看过,甚至书铺里也不好买,要把单子上的这些书配齐,只怕要花不少银子。
  梅家,孙先生,真的是在用心培养他。
  温子乔心里有一股急迫感,白天大半时候都捧着书在读,王苍也跟温子乔差不多,船上唯一一个不干正事儿的读书人贺文嘉,一边唉声叹气一边跟着读书。
  白日读书,晚上躺床上默背,这哪里像是出来游玩呐,比在家读书还辛苦些。
  等到船驶进南溪县码头,从船上跳下来,贺文嘉大喊一声:“总算到家了。”
  温家母子从船上下来,打量四周,跟保宁府码头到处都是醋旗不同,这里到处挂着酒旗。
  安稳热闹,这里就是南溪县!
  家里人不知道他们具体什么时候到,只派了个下人在码头守着,梅家下人见孙先生他们回来了,撒腿就跑,赶紧回家报信。
  船上的行李刚卸下,梅长湖就到了。
  “渔娘,爹来接你了!”
  渔娘笑着道:“我不在家,爹想我了吧。”
  梅长湖打量女儿一番,这才笑道:“我和你娘在家忙得很,哪有空想你?你若是不回来,过两日我们要去叙州府玩几日。”
  “冬日里娘不是不爱出门吗?怎么想起来去叙州府了?”
  “说来话长,咱们家去说。”
  渔娘觉得定然是家中发生什么事了,脸上的笑容顿时淡了几分。
  梅长湖:“对面跟贺二郎说话那个,就是你带回来的书生温子乔?”
  “嗯,就是他,他以后就在咱们家读书,我想着,把咱们家东北角那个小院给他们母子住,关上门来也是独门独院,他们也自在些。”
  “你考虑得周到。”
  父女俩正说着话,王苍、贺文嘉,并温子乔扶着乔氏过来行礼。
  “见过伯父。”
  “见过伯父。”
  “见过梅老爷。”
  梅长湖拍拍王苍和贺文嘉肩膀,又笑着跟温家母子道:“以后就在家里住下吧,家里都安顿好了,咱们先回去。”
  渔娘:“爹,你带着他们先回去,我送送先生。”
  孙浔说不用:“你家去吧,我也回去了,你师娘在家等着我。”
  “先生慢走!”
  王苍、贺文嘉、渔娘、温子乔四人送孙浔上马车。
  随后,各回各家吧。
  林氏牵着儿子在大门口等着,渔娘扶着丫头的手下马车,笑着喊了声娘,随后把温家母子带到林氏跟前。
  温子乔笑着打量矮墩墩的梅家小郎君,以后这就是他的学生了。
  渔娘提前给家里送了信,林氏早就知道温家母子了,她对乔氏笑了笑:“听渔娘说你家儿子聪慧,你家孩子能来我们家读书,我和我家老爷都十分欢迎。”
  “夫人客气了,本是大娘子救了我儿一命,如今还……”乔氏有些不好意思。
  “都是缘分,咱们就别客气了。”
  林氏握着乔氏的手,牵着她往屋里走:“家里人口少,以后呀,你若闲来无事,随时可来找我,咱们一起做针线,闲聊几句打发家常也好。”
  林氏这位当家夫人带着温家母子走了。
  梅二郎走到姐姐面前:“姐姐,抱。”
  捏捏他的小胖脸,过了手瘾后,随即就换了张‘后姐脸’:“抱什么抱,才多久不见,你又胖了些,自己走。”
  “哦。”委委屈屈。
  渔娘牵着弟弟回正院,喂弟弟喝完水,这才问她爹:“叙州府怎么回事?”
  “田知府前几日给我们家、贺家、王家送了帖子,帖子上说今年秋粮的事各州县办得好,其中少不了各州县乡绅的帮忙,两日后田知府在叙州府办了个宴,请咱们去赴宴,以示感谢。”
  “这么客气?”
  梅长湖轻哼:“真要感谢咱,也不会叫咱大冷天的跑一趟叙州府。我和你贺叔猜测,定然是为了杨密说的疏浚河道的事。”
  叙州府处在几条江河的交汇处,夏日水流丰沛不好动手,或许趁着明年春耕前百姓不忙,加上丰水期还未到,正是疏浚河道的好时候。
  “估计还有修路的事,通向叙州府的官道也有多少年没修整了?碰上下雨天,马车都过不了,只能走水路。”
  梅长湖哎哟一声:“碰上个只知道捞钱的昏官算百姓倒霉,碰到个想干实事的好官,咱们这些富户也要倒霉。”
  “啧,快过年了,田知府这是拿各州县的富户当年猪宰呢。”
  梅长湖抱起儿子,捏捏他的肉脸:“可不,人家一张口,咱们还得捧着笑脸,主动把脖子伸到人刀口下。”
  父女俩齐刷刷地啧了声,这个年难过哟。
  第21章 这就定亲了
  回到家中,渔娘狠睡了一觉,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辰时末了。将才洗漱完,正院来人,说是她娘找她,叫她醒了就过去。
  饿着肚子去正院,林氏拉她过去:“莲红、田赤、姚黄、兰若、朱樱,我选了这几匹布出来,你看看你喜欢什么色,选完布料你再选花样,叫绣娘赶紧做了送来。”
  渔娘不雅地打了个哈欠:“娘,冬天的衣裳不是入秋时都已经做好了吗?您这会儿忙活什么呢?为明日去知府家赴宴忙活?”
  “叫你选布新做衣裳是预备着过年穿,去知府家今日才做哪儿来得及。”
  “今年家里发财了?过年还要另做衣裳?”
  林氏笑道:“咱们家没发财,主支发财了。淮安主支家提前送年礼,各色布匹统共送了二十匹。那边写信说,主支今年参股了五家布坊,以后贩卖布匹从这五家布坊走货,又要便宜不少。主支手里不缺银子,对咱们也大方。”
  这二三年风调雨顺,江浙粮食丰收,粮食卖不上价,手里握着大量田地的地主乡绅为了挣银子,把许多贫瘠些的山地改成桑田。
  这桑田有了,自然会养出许多丝来,织出许多丝绸来,一环扣一环,到大商户这儿,纺织、染色的坊市大量开起来,生意越做越红火。
  林氏催促女儿选几匹布:“赶紧的,别磨叽。”
  渔娘随便选了几匹布,随后道:“我对纹样没讲究,也不必问我,娘看着安排吧。”
  “那娘给你选几样。”
  阿青提着食盒进来,端出小米粥并几样小菜:“主子且先垫吧垫吧,一会儿午食了再用。”
  渔娘在用饭时,林氏选好了花样,林妈妈把选出来的布匹和花样交给绣娘。
  林氏:“林妈妈,把做好的那身湘妃色织锦滚雪貂边的衣裙拿出来挂上,一会儿让小姐试一试,明儿去叙州府就穿那一身。”
  秋天时得了一匹湘妃色的织锦,那会儿用织锦做了衣裙也没场合穿出去,于是林氏只叫绣娘做了衣裙放着。
  渔娘惊讶:“娘,知府大人估计想叫咱们家捐银子,咱们家不穿的平常些装穷就罢了,怎么还穿织锦露富?”
  “说的都是孩子话,你穿布衣去赴宴就好了?再者说,叙州府可不是南溪县这样的小地方,叙州府有钱人家多着呢,各色绫罗绸缎等着他们挑,织锦各家肯定也不缺,咱们穿织锦做的衣裙也不打眼。”
  “昨儿你爹说了,田知府不是贪官,就算要银子也是做好事,咱们家该捐就捐,不用太小气。”林氏端起茶喝了一口。稳如泰山。
  渔娘想想也是,他们家把书坊印刷的书从南溪县卖到外地,走的也是水路。靠着长江水发财,如今为疏浚河道花些钱财也是应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