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寒门首辅养成记>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61节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61节

  “你为何叹气?”
  贺文嘉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叹气,他叹气也不是因为不高兴,很难讲。
  王苍好一会儿没眨眼,他看着贺文嘉,好似明白了什么。
  第47章 江湖浪人重出江湖……
  今年的天气格外炎热,这才五月就热得人不想出门。
  按照以往,本该是六月才是晒书的好时候,渔娘这几日得闲,又碰上好天气,就把家中奴仆都叫来,叫阿青带着人把书楼里的书搬出来晾晒。
  渔娘十岁那年爹娘给她建得书楼,五六年过去,书楼里藏书已超过五千册。晒书这一日,梅家各处院子里都摆满了书,贺宁远孙浔等人都来瞧。
  贺宁远赞叹:“这书楼建起来统共也就这么几年,没想到竟藏了这么多书了。”
  孙浔不嫌晒得慌,背着手在书架间慢慢走着,笑道:“虽才五六年,渔娘为了找书没少费心思。”
  舍得银子又舍得花功夫,四书五经工农医教等,她都是顺着朝代,再扒拉着流派家传,一本一本找过去,不知不觉就藏了这么多书了。
  “还得说梅兄心疼闺女,在南溪县开着书铺书没卖多少,倒是往回买了不少书。”
  渔娘费心思列书单,梅长湖这个当爹的肯托人托关系帮着找书也难得。
  “贺兄客气啦,你家的藏书肯定也不少。”这些书都有梅长湖的功劳,梅长湖说起话来,语气颇为自得。
  “比不了哦,比不了。”
  林氏、阮氏、于氏三人受不了晒,在花厅里喝茶,花厅的门窗敞开,风吹过时,仿佛都带着书香。
  阮氏笑道:“人都说,藏金藏银不如藏书万卷,待渔娘的藏书破万卷了,州府里的读书人若是得知,只怕千里迢迢也想来看看。”
  于氏却说:“不用等将来,如今梅家书楼在叙州府里就有些名声了。”
  他们夫妻在南溪县居住多年,以文会友也认识了许多人,偶尔家中会收到好友来信,问梅家书楼里藏着些什么书。
  林氏笑了笑:“藏书多自然是好事,不过想到以后要把这些书装箱给渔娘带走,我和她爹就发愁。”
  “怎的?你们愿意把这些书给渔娘做嫁妆?”
  “她自己花心思收拢起来的书,到时候自然要给她带走。”
  阮氏惊叹:“渔娘有你们夫妻当爹娘,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渔娘聪慧乖巧,又贴心,她肯投生到我肚子里才是我的福气。”
  门窗都敞开,屋里人说话,院子里的人都听见了。
  温子乔、孙允、孙平几人今日也来帮忙晒书,孙允晒书晒到一半突然停下,眉眼微动。
  梅家小姐学识渊博,得浔大伯夫妻宠爱,又得父母看重,若是娶得这样一位妻子,也算家门有幸。
  孙允起了心思,过了两日,渔娘拿着新写的策论去孙家找师父。
  渔娘到时,孙浔在南窗边给温子乔、孙允讲《春秋》,二郎和孙平两个年纪小的坐在书房北窗边读书。
  四个学生进度不一,勉强可分作两拨,四张书案如今也不摆在一起了,改成南边摆两张,北边摆两张,四个学生分开读书。
  渔娘绕开大门,从书房后面北边小门进去,没惊动师父,她悄悄走到北窗边上看弟弟写字。
  二郎看到姐姐也没停笔,继续写字。
  渔娘找了把椅子坐下,隔着一排书架,听师父讲学。
  略等了半刻钟,下学了,孙浔放下书:“刚才讲的书你们别轻放了,下午再细读一遍,好好想想,明日上午我会提问。”
  温子乔、孙允起身行礼:“我们记住了。”
  孙浔点点头,叫他们歇息片刻就去用午食,一个时辰后再回来读书。
  “师父。”
  孙浔绕过书架来后头,看到弟子手中的纸稿,笑道:“又写了什么?”
  渔娘把手中策论递过去:“写边疆屯军之策。”
  孙浔没看,笑问:“你话本里的张青云难道要殿试了?”
  “嘿嘿,还是先生知我。”
  《青云志》已经结尾了,渔娘正在整理书稿,比如改一改别字,主角张青云会试殿试写的文章还空着,也要补上去。
  总之,渔娘写的这本状元郎休妻再娶去当凤凰男的故事,细节处一定要写的精美,张青云有多会读圣贤书,他品性就有多败坏,这才能反衬出他的虚伪。
  “下午我给你看看,你可要留下用午食?”
  “这时候来,正是打算陪师父师娘用饭。”
  孙浔大笑起来:“你呀,家中有二郎和平儿在,我和你师娘用你陪?”
  她也是要面子的好吧,总不能说她专程来蹭饭的吧。渔娘假装没听见,转而问起:“今日做什么好吃的?”
  二郎知道:“师娘说天儿热,昨日叫厨娘去清溪村张家买了两只老鸭子回来,今儿炖了好大一锅酸萝卜老鸭汤。”
  “哈,那我今日真是来着了。”
  孙浔笑道:“你呀,都是大姑娘了,不可太贪吃。”
  “知道啦。”
  孙浔带着渔娘和二郎、孙平两个小的走后门去后院,温子乔和孙允两人也起身去前院饭厅用饭。
  中午可歇息一个时辰,孙允和温子乔用完午饭还早,温子乔略消食后,就去旁边屋里,准备在矮榻上小睡片刻。
  孙允在前院也有张矮榻,今儿他不跟温子乔一块儿歇,他说有事要办,就走了。
  孙允走后,过了会儿,温老三从孙家后院来,小声告诉温子乔:“刚才我听后厨房里去主院送汤的丫头回来说,孙允去后院给夫人请安,不过没能进门,孙先生叫他去歇息,别误了下午读书。”
  温子乔今年三月回了一趟温家村,楚婆婆家的三儿子跟着温子乔跑腿,一块儿来了南溪县。
  温老三能说会道嘴巴甜,又勤快,爱帮着人干点活儿,来了南溪县才半个月的工夫,就跟梅家孙家的下人混熟了,消息十分灵通。
  “昨日下午你读书,我没事儿干,帮一个打扫花园的婆子洒水,无意中听说孙允从孙家带来的那个小厮跟人打听梅小姐的喜好,不过孙家下人嘴巴紧,没人告诉他。”
  温老三猜测,孙允那小子读书读不过他家子乔,知道孙先生宠爱梅家小姐,这是想给梅小姐卖好,博取孙家梅家欢心?
  “子乔,我看孙允那小子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得梅家提携才有今日,你可不要和他混一起,恶了梅家。”
  温子乔垂眸,细想片刻:“孙先生和梅家都是聪明人,梅家之事没有你我多嘴的地方。三哥,孙允到底是孙先生的族侄,以后你对他客气些。”
  “你放心,我心里有数,不会给你招麻烦。”
  说完话,温三哥也不留:“你睡吧,下午起来还要读书。”
  温子乔躺下一时半会儿睡不着,想着梅家的事。
  梅家主子人少,家风也开明,不仅允许家中女儿读书,还允家中女儿四处游走写书,要不,他在保宁府也遇不到梅小姐救他一命。
  去年腊月梅小姐及笄后,还是一切照旧,自孙允来孙家后,梅孙两家才注意起男女大防,温子乔也乖觉,自不会主动去找梅小姐说话。
  前些日子,梅家的门房看得更加紧了,连从小一起长大的贺家少爷无事都进不了梅家的门。
  就是前几日梅家晒书他和孙允孙平去帮忙,他们忙活了一日,也没见到梅小姐本人。
  刚才梅小姐过来,走的也是后门,没从大门进来,估计是为了避开他和孙允。
  梅家态度这般清楚,孙允还有意走到梅小姐跟前去,以他对孙允这些日子以来的了解,孙允定有所图。
  温子乔闭眼休息,过了会儿,听到有人进来,又躺下。
  他没睁眼,睡沉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守在门外的小厮喊了声到时辰了,温子乔醒来,旁边矮榻上的孙允也坐起身,眼中毫无睡意,看来他没睡着。
  温子乔也不多话,冲孙允点了点头,就着温三哥端来的凉水洗了把脸,略清醒清醒就去书房。
  过了会儿,孙允沉默地进书坊读书。
  后院里,渔娘陪师娘睡了午觉起来,喝了两盏茶,说了会儿话,等先生批阅完她的策论,师徒俩又议了议她的策论不好的地方,渔娘这才心满意足走了。
  渔娘家去,回家一小段路就热得她一身大汗,她的西跨院多草木又有风,比外头阴凉许多,只在院子里歇了会儿,身心都舒畅起来。
  “今年天儿太热了,也不知道会不会旱?”
  “老爷也担心地里旱,今儿早上去清溪村看咱们家的地了。”
  茶放温了,渔娘端起来喝了半盏:“过几日若是还这么热,我们也别在城里待了,我们去清溪村住着吧。”
  清溪村在南山的山脚下,村中又有清溪河流过,村里比县城凉快多了。
  往年天儿最热的时候一家子会去村里住上半月一月的,今年五月就这般热,还是头一回,看来今年要提前去清溪村了。
  “您和老爷夫人都走了,小郎君要读书,难道只把他留着?”
  “叫二郎去师父家住着吧,也免得他每日两边跑。”
  渔娘躺在树下椅子上吹风喝茶,跟丫头说说话,十分惬意。
  这时候,小丫头小橘回来了。
  小橘凑到主子跟前,小声嘀嘀咕咕半天,渔娘听完轻笑一声,没把这事放在心里。
  “孙家的事,师父和师娘会管,肯定不会叫我吃亏,你们别暗中欺负人家,叫师父师娘难做。”
  阿青年纪大些性子又沉稳,她忍得住,阿朱却恼得很:“他算什么东西,原先看不上咱们主子是个姑娘,如今知道咱们姑娘的厉害,又巴巴地凑上来,什么下流玩意儿,街上的野狗都比他讲究些。”
  渔娘并不放在心上:“好啦,别气了,以后你们只管把他撵远些,别来我跟前就是了。”
  “奴婢去跟管门房的梅桂说,以后不叫孙允进门。”
  阿青笑道:“这话哪里还用你去说,别说孙家那小子,就是咱们贺二少爷也进不来门。”
  阿朱拍着手笑:“好哇,可叫我抓着了,阿青你说,贺二少爷跟你什么时候是一家了,哪里就说得上咱们了。”
  阿青意识到自己说错话,赶忙请罪,渔娘摆摆手:“你们俩别闹腾了,不嫌热?”
  “唉,哪里就不热了,前日晒过书后,书楼里的窗户都不敞开了,生怕把临窗的书给晒脆了。”
  “我去瞧瞧。”
  书楼从一楼到三楼的窗户果然是半掩着的,仔细检查了一遍渔娘才放心。
  到二楼坐下,渔娘不想挪步子,就叫阿青把放在耳房的书稿拿来,她今日要把张青云的殿试文章写出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