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寒门首辅养成记>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68节

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68节

  实话实说,王家比李家好出不知道多少倍去,王灿当初低娶南山村地主之女为妻,肯定有现实的考量。
  如今十多年过去,王家在白水村扎根了,王家又出了王苍这个能读书的后辈,李氏娘家那边难免有和王家加强关系的想法。
  “唉,堂姐可是我小婶的亲闺女,以我们王家的家底,就算不高嫁,选一户县里有些家财的人家也使得,我小婶偏要把我堂姐说给她娘家侄子。”
  “你家吵了这一回,你堂姐还嫁不嫁给李家?”
  “我小叔不同意,小婶做不了主,现在就这么拖着。我堂姐近来也不出门,也不去她娘舅家走动,就在家写字绣花。”
  芸娘知道,李家的表哥堂姐一个都没看上。
  “你也别为你堂姐着急,且拖着吧,等明年你哥中举,你们堂姐妹的婚事都好说了。”
  “能考中举人自然好,我就是担心我哥。听说东山书院里多的是纨绔子弟,我真怕我哥去了那儿被人欺负。”说起她哥,芸娘也愁。
  芸娘又是叹气又是拉渔娘的胳膊:“好姐姐,我问我娘东山书院的事我娘不耐烦告诉我,你肯定知道,你跟我说说吧。”
  “你今儿来清溪村找我,说想我是假,来问我这事儿是真吧。”
  芸娘靠过来额头蹭蹭渔娘肩膀:“梅姐姐告诉我嘛。”
  渔娘无奈:“我知道的也不多,不过东山书院确实不如叙州府学简单,但你也别担心,你哥聪明,这些事他自会处理好。再说了,贺家大哥也在东山书院读书,你哥跟贺家大哥相熟,多少有个照应。”
  “梅姐姐说得也是哦。”
  渔娘拉着她起身:“既然都来了,也别跟我在屋里坐着了,我带你搂鱼去,若是运气好抓到鱼了,中午做一顿酸菜鱼吃。”
  “我喜欢吃藿香鱼。”
  “要是抓到两条,一条酸菜鱼,一条藿香鱼。”
  芸娘追问:“若是只抓到一条呢?”
  “那就是酸菜鱼。”
  “不能吃藿香鱼?”
  渔娘冷漠拒绝:“不行,我抓的,必须先做我爱吃的。”
  芸娘笑着扑过去:“好哇,梅姐姐竟不怜爱于我,看我怎么报仇。”
  渔娘利索跳开往屋外跑,芸娘笑哈哈地追出去,两人一前一后跑出老远了,没一个人记得拿上鱼篓子。
  还是阿青阿朱体贴,一个拿鱼篓子,一个拿鱼耙子,赶忙撵了过去。
  芸娘的奶妈子觉得小姐这般往外跑很不成体统,忙追上去阻拦,却被小林氏拦住了。
  “这位妈妈,我家小姐自会照看好你家小娘子,大热天儿的,您就别劳累了,我叫丫头带你去后院歇歇脚吧。”
  “这怎么行,小姐若是在外磕碰着,我一个做下人的哪里担得起这个责任。”
  “您家小娘子来我家,你们家夫人定是同意过的,真磕碰着算我家的小姐的责任,推不到你身上。”
  “就是,妈妈别着急。”
  “都知道你们王家规矩严,可你家小娘子好不容易出来玩一回,这位妈妈你就别扫兴了。”
  “今最后厨房送来半桶泥鳅,一会儿料理出半锅香辣泥鳅出来,正正好下酒,妈妈也去吃一回。”
  小林氏嘴皮子利索,院子里的小丫头也是会说话的,半推半拉把人请到后院去。
  过了会儿,小丫头小橘回来禀报:“那奶妈妈不肯吃酒,李管事做的点心倒是愿意吃,就一会儿工夫,一气儿吃了半盘子。”
  “又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她愿意吃就叫她吃,只别叫她打扰了小姐们的雅兴。”
  “哎,您说的正是呢。”
  说话的功夫,渔娘和芸娘已经到了河边桥上,阿青和阿朱两人也跟了上来,顿时,下耙子的下耙子,撒网的撒网,甩着竹竿搅动河水撵鱼的撵鱼。
  “正是水稻抽穗拔茎的时候,河水放田里去了,河水不深才好抓鱼。”
  “可不是么,要换成上月涨山水的时候,河水淹到了桥面上,一个猛子扎进河里半天不见人从水里冒出来,岸边的人都吓死了,哪里还记得抓鱼。”
  正说着闲话,阿青突觉得鱼耙子直往下沉,她忙叫起来:“大鱼撞过来了,快过来帮我捞耙子。”
  “我来我来。”
  芸娘兴冲冲地跑过去,跟阿青一块儿握着竹耙子顺着岸边往上拉,芸娘惊喜:“我感觉到鱼在耙子里头撞了。”
  “快快快!快拉起来,别叫鱼跑了。”
  阿朱提着鱼篓也跑过去,等鱼耙子拉出水面,阿朱眼疾手快,一下抓住大鱼的鳃提起来,鱼再也挣扎不开。
  鱼猛甩尾,水溅得到处都是,刚凑过来的小丫头连忙笑着躲开。
  “这条鱼真肥!”
  “得有四五斤吧!”
  “快下耙子,咱们再捞一捞,若是有多的,主子们吃酸菜鱼,咱们也吃。”
  “正巧了,昨日管事去城里买肉回来,天气热放不住肉,昨晚厨娘们炸了一锅猪油,用猪油烧鱼吃,那叫一个香。”
  小丫头们叽叽喳喳说着鱼的吃法,芸娘凑过去跟人絮叨上了,她觉得鲜鱼还是藿香做法好吃。
  渔娘没过去凑热闹,她发现河边的草窝子里有个泥洞,她猜里头肯定有东西,不是泥鳅就是螃蟹。
  她折了根柳条在洞口骚扰,戳戳,搞来搞去,真从洞里吊出来一只大螃蟹,渔娘正高兴,螃蟹突然松开大钳,哐当一下掉河里。
  哎呀,可惜了。
  “渔娘快来,我们又捞了一条鱼,你瞧,有两三斤呢。”
  渔娘抬头一看,嚯,芸娘的裙摆脏兮兮的湿透了,袖子撸起来,脸颊上粘着草叶子,看着跟野丫头一模一样。
  “又抓到了?今日运气这么好?”渔娘凑过去瞧。
  阿青拉耙子拉累了,把耙子交给阿朱,她笑道:“咱们不算运气最好的。或许是上月涨水的缘故,叫外头长江和南溪里的大鱼跑过来了,听村里人说,上月有人跳到河里洗澡,抓到一条十多斤的大鱼。”
  “抓抓抓,赶紧抓,等下月秋收完,大伙儿都来河里捞鱼,就轮不到咱们了。”
  捞鱼捞得热火朝天,前头运气好,后面就差了些,最后捞了五六条鱼回去,大的那条五斤左右,小的不到一斤。
  够吃了,也就罢了。
  小丫头走在前头跑得快,等渔娘和芸娘回去,渔娘屋里准备了两桶热水,芸娘和渔娘洗漱一番后,换了身干净衣裳。
  芸娘高兴地长舒一口气:“痛快,梅姐姐,过几日我还来。”
  “我家要在村里住到秋收后,你想来随时可以。”
  “秋收后?那是不是要在村里住到十月去?”
  “差不多吧,我先生看了黄历,又听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说,今年秋老虎猛得很,差不多要热到十月去。”
  芸娘满心欢喜:“好极了,那我还能再来清溪村好几回。”
  知道主子们今日想吃鱼,管事吩咐人赶早骑马去县里买了一桶鱼回来,中午做了一鱼几吃,从主子到下人都吃了个痛快。
  孙平爱吃鱼,下课后跑去饭厅,伺候的小厮已经在摆饭了。
  温子乔和孙允落后一步,他们到时孙平已经在桌边等着他们了。
  温子乔笑道:“落座吃饭吧,早些吃完一会儿还可歇息一会儿。”
  天气炎热,午时后不睡一会儿,下午读书精神头就不太好。
  孙平笑着坐下,不着急盛饭,先吃鱼。
  孙允也坐下,看着桌上的菜。孙允家日子过得不差,不过跟浔大伯和梅家比不了,今日他们三个人吃饭,桌子摆了五菜一汤,十分丰盛。
  梅家明面上只有些地和书铺,没想到家底这么厚实。
  温子乔道:“今儿做了青瓜鸡蛋汤,这汤味道清爽又好喝,孙兄赶紧尝尝。”
  “多谢温兄。”
  这几月来,孙允跟温子乔处得不错,又经常一桌吃饭,两人比普通友人关系亲近些,有些话也能说一说的。
  “明年四月院试,温兄打算什么时候回保宁府准备?”
  “今年过年肯定不回去了,等到来年三月下旬再回去备考,正合适。”温子乔笑问:“孙兄打算什么时候走?”
  “三月中旬吧。”
  孙允其实想过年时就家去,在家读书到四月院试,可他又怕自己学识不够考不上,所以才把回去的时间延后。
  温子乔沉声道:“明年秋日的乡试我没把握,春天的院试我必须一举得中。”
  否则,他不仅对不起自己这两年多读书的辛苦,也对不起梅家人的看重,和先生对他的教导。
  孙允何尝不是如此,他千里迢迢跟浔大伯来南溪县读书,若是读不出个名堂来,他也无颜见家里人。
  “吃吧,吃了赶紧去歇息。”
  温子乔和孙允两人吃饭速度快了起来,孙平不着急,一粥一饭他都吃得津津有味。
  浔大伯教他,不要着急长大,该读书时就好好读书,吃饭就好好吃饭,不管几岁的年纪,日子过就过去了,再无法重来,要珍惜。
  整个八月都在热浪中过去,芸娘中间又来了两回,渔娘和芸娘去山上捡菌子,还陪李晓月去了一趟白云观。
  八月底,师娘的针灸扎完了,身子大好,李晓月出发去益州府找她师父张老神医,林氏吩咐管事亲自送她去。
  今年天气炎热,以至于田里的水稻比往年早了些日子就熟了。九月里稻田一片金黄,村里人都松了口气,灾害都度过去了,总算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算不得丰收,但也不差了,日子还能好好过下去。
  开镰那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动了起来,割稻子的,抬木桶的,挑稻谷的,村里一派热闹景象。
  这几日正巧是贺文嘉放假的日子,他从府学赶回来,家去跟爹娘吃了顿饭,昨晚上就骑马来了清溪村。
  今早用了早食,贺文嘉被梅长湖提去田里干活儿,渔娘也跟去瞧热闹。
  摆开架势刚干了一会儿活,村里来远客了。
  梅家的管家认识领头的人,连忙跑去田里禀报老爷:“知府大人来了。”
  “田知府来了?只有他一个人?”
  梅长湖想问,是不是罗县令也来了。
  “罗县令没来,田知府和他身边那个管事我认得。除了田知府和管事外,还有一个身穿短袍的老爷,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公子,还有十个骑马的护卫。”
  “来了这么多人?”没长湖有些惊讶。
  “正是,小的见田知府对那位穿短打的老爷十分客气,只怕那人身份不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