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90节
魏氏也说:“我也是看了《山河畅游·江南》这本游记才想去江南看看。”
魏氏亲热地挽着渔娘的胳膊:“原本出门读书、科考、行商都是男人们的事,咱们女人若无大事谁敢出门呀。多亏了有渔娘做例子,我叫我夫君去找我公婆说了几回,才叫他们答应我这回随夫君出远门。”
“巧了不是,我家也是差不多。我夫君原也没想带我出门,这次也是因知道梅娘子要去京城,我夫君回来冷不丁问我要不要跟她一块儿去。”
张氏笑道:“当时呀,我一点犹豫都没有,把我家大郎交给我婆母带,收拾收拾就随他出门了。”
“你家大郎几岁了?”
“元吉十四年春天生人,如今三岁半了。”
魏小娘子成婚一年多,至今还未有孕,羡慕道:“你和黄举人都是开朗性子,想必生的孩子也好带吧。”
“好歹,大郎性子像他爹,是个心宽的,我和他爹要走,他还乐呵呵跟我们挥手呢。”
“真好呀。”
说到儿子渔娘插不上话,等她们两人说完了,渔娘才问:“张姐姐走得急,不知可准备冬天的穿戴了?”
“哪里来得及准备,走时本想从家中拿些布料棉花,在路上好做厚衣裳,到了京城就能穿。后来又想着江南的衣料更便宜,从家中带还不如去江南买新鲜花样。”
张氏没做厚衣裳,魏氏也差不多:“我只带了一件厚披风,等到了江南可要好好采购一番。”
“渔娘可带全了?”
渔娘点点头:“我成婚前去了趟益州府,我跟你们一样也没空管这些,多亏了我爹娘为我打算。”
“你爹娘疼你。”
魏氏自认家中对她也算疼爱,这次出行匆忙,除了她自己做主带来的两个丫头一个婆子外,家中另外给安排了一个管事,两个护卫,在加上夫君跟前的贴身小厮,总共七个人护着他们夫妻出行。
黄家夫妻家中不如朱家富贵,出行带了四个下人。石匀没带家眷,身边只有一个小厮一个管事。
而贺家这对小夫妻,丫鬟、小厮、厨娘、管事、护卫等加一块儿三十余人,行李带了二十箱,马车五架,出行时前呼后拥,他们再低调外人也知道他们出身非凡。
魏氏今天在码头看到贺家的排场时,心里惊了一下,以前只听说贺家梅家是世家谱上的人家,平日里还真看不出不同来,这次算叫他们看到了。
魏氏听夫君说他们了去京城后,要住在渔娘陪嫁的其中一座宅子里,也知道渔娘的舅家在京为官,魏氏对渔娘就更热情了些。
魏氏出身不算差,知道眉高眼低,就算热情也不叫人厌烦,再有张氏搭话,一路上三人倒是处得来。
叫渔娘说,这次出行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魏氏和张氏都极喜欢她写的游记。
每到一个地方看到和游记中写的景色一样时,魏氏和张氏都忍不住惊呼。吃到游记里写的那些美食,也要细心点评一番,还问渔娘觉得如何,他们的点评可能与江湖浪人相比?
渔娘只能假装不知江湖浪人是谁,装模作样地附和几句。
知道真相的贺文嘉有时候忍不住笑,渔娘趁人不注意就悄悄瞪他,叫他收敛些,贺文嘉反而笑得更加开怀了。
黄有功夫妻二人,朱润玉夫妻二人和石匀偶然见了他们这般,只当年轻夫妻之间的乐趣,只当没看见罢了。
一行人在武昌府游玩了两日后上船,范江桥私下问渔娘:“这次去京城,可要写一本京城的游记?”
“写吧,只写京城小了些,若是要写这次出游,那就写《山河畅游·京杭》篇。”
贺文嘉赞道:“这个名字取得不错。”
范江桥笑着道:“京杭呀,前朝时疏浚京杭运河及周边河流,范家子弟出了大力气,你若是在京杭运河沿途游览,仔细些,或许能在两岸码头附近看到和范家有关的碑文。”
前朝疏浚扩宽京杭运河后,距今已经有一百余年了,通航依旧很顺畅。
改朝换代后,朝廷依然倚仗这条运河运送漕粮,南北商家依然依仗这条运河做生意,两岸无数百姓依然靠着这条运河讨生活。
王朝更替,谁主沉浮,这些重要又不重要。不管上面坐着的是谁,最终都要落实到百姓们的一粥一饭上。
“师父,咱们过两日就要到九江府了吧。”
范江桥点点头,他看向弟子:“文嘉呀,师父叫你去范家,一是叫你和范家的子弟互相认一认人,二是带你去瞧瞧范家有何本事。”
范家有何本事?这是何意?
贺文嘉不明白,回船舱里跟渔娘商量,渔娘想了想说:“范先生估计是想叫你看看范家除了兴修水利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吧。”
从范家兴起之后,各朝各代的当权者都把范家当作水利专家用,甚至范先生的堂弟范江阔,他如今能当上尚书,也是因为水利之功劳。
贺文嘉不明白,渔娘可太清楚了,要说起工业的门类来,那真是代代有创新,随时有发展。技术不是一层不变得,工业类别也是,总有旧的没落,新的兴起。
贺文嘉和渔娘要随范先生去九江府,中间可能要停留半个月的功夫,贺文嘉去问黄有功、朱润玉、石匀三人要不要随他去九江府,若是不愿意去,他们可直接南下去杭州,在那儿等着他们。
黄家、朱家要去江南置办冬装,还需采买许多东西,只怕不能跟他们去九江府。
石匀也要去采买东西,另外,他从未去过江南,如今既有半月空闲,他还想去瞧瞧江南风土人情,他也不去九江府了。
既如此,那在九江府码头分开,半个月后在杭州见。
一行人在九江府码头暂时作别,贺文嘉渔娘跟着范先生去范家所在的墨江县
这个墨江县,是墨家的墨字。
墨江县通水路,半日后他们行进了墨江县水域内,进入墨江县后,贺文嘉和渔娘看到外头不一样的风景。
比如,跟江道相接的田地旁竖着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水车、翻车、筒车等,两岸的道路、村庄等也比别处规整,一看就知道这是修建前特意规划过的。
到了县城码头后,他们没在墨江县县城停留,下船后要去范家村,范先生叫他们坐板车去。
范先生如此说,贺文嘉和渔娘俩人也不矫情,互相扶着去板车上坐着。
马匹奔跑起来,又快又稳,贺文嘉拍拍板车,激动道:“师父,这板车特意改过的吧。”
范江桥笑道:“别看你坐的板车只是村里人拉柴火杂物的普通车子,底下的轴承、轮子等都是改过的。”
渔娘指着道路说:“除了车之外,路也比寻常官道平整。”马匹跑的如此快,要不也不会如此平稳。
“正是,每隔十年我们就要把路修一修。从县城到范家村的路不长才能修得这般精细,官道太长了,若是照着范家村的路这般修,就算能征上来徭役,户部也没有这许多钱财。”
“范先生,可能请您族人帮忙,把我们家的马车改一改?”
“可以改,回头把马车赶到木坊里找他们就是。”
到了范家村,贺文嘉和渔娘大开眼界,他们没想到范家村竟然有十多座木坊,专门研制车轮的,研究水车、弓箭、农具、家具等等。
除此之外,最让人觉得惊奇的,竟还有个专门研究如何让木头做的鸟能在天上飞的木坊!
不管成不成,这个想法领先世界呀!
除了木坊之外,还有铁器坊,听范先生说这是报备过朝廷的,不管刀枪剑戟,这里头的范家工匠都能做。
除了冷兵器,渔娘发现他们在山脚下还有个专门研究火药的铁器坊,据说炸了两回,幸好人跑得快,还没人炸断胳膊腿。
“不是,你们哪儿弄来的配方啊?”
“这还用问?你看过《天工手记》吗?,书里不是说了么,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鞭炮不就是这么弄出来的吗?”
“不过鞭炮炸得不行,我们想着道士炼丹炸炉子,那炉子是铁的铜的,咱们用铁片铜皮包着在里面装药,也能炸,就是不知道能炸多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炸。”
渔娘吓得一哆嗦,这不定时炸弹你们也敢乱来?命不要了?
“哈哈哈,吓你的,我们可惜命着呢,自有其他法子可用。”
贺文嘉和渔娘到范家村好几天了,两人也见了许多范家人,范家人知道渔娘是范江桥的徒媳,拿她当自己人,说话一点不避着她。
其中一个剃光头的二十来岁小年轻说:“不止咱们这儿在搞这个,朝廷工部在山里也在研究这个,我看他们不太行,研究进度还不如我们呢。”
“这……朝廷不追究你们?”这等利器该掌握在朝廷手中啊。
几人笑道:“我们又不傻,这事儿肯定要上报朝廷才能干呀!”
渔娘也跟着笑,既如此说,外头都传范江阔身为工部尚书却被皇上嫌弃拒绝他入阁,看范家村这待遇,明显不是这么一回事。
皇帝把范江阔这个工部尚书撇到一边,不叫他掺和进世家和寒门的争斗,不是看不上他,可能是为了保护他吧。
渔娘把她的猜想告诉贺文嘉,贺文嘉觉得:“你可能猜对了。”
“为何这么说?”
“范家村东边那片良田,我今日跟师父过去转了转,听师父介绍我才知道,那片地归许家。”
“前朝末年南阳战乱,当今皇上就把南阳府的许家人迁了一批到九江府。新朝建立多少年了,如今还有一部分许家人在这里种地。”
不仅如此,墨江县跟其他县不同,朝廷专门派了个千户驻扎在墨江县附近,这里既不是战略要地又没有金矿银矿,若不是为了保护范家许家,为何会如此?
夫妻两人对视一眼,范家这条大腿抱对了。
不管世家和寒门以后斗得如何,以范家为代表干实事的这批人,肯定不会被皇上推出去当炮灰。
贺文嘉忍不住了:“不行,我要给我爹写信炫耀炫耀,我得叫他知道我现在有多厉害。”
“你可得了吧,要写信也要等咱们到京城后再写吧,这点事也值得派人跑一趟?”
“好吧,听你的。”
贺文嘉有些遗憾:“可惜,黄有功和朱润玉没来,我真想叫他们过来看看。”
“呵,就算他们来,范先生也不会把他们带到范家村,最多只会留他们住在墨江县。”
“我师父真心疼我呀。”
“正是这话,虽相识时间短,范先生对你掏心掏肺,你得对得起他的栽培。”
“那是必需的。”
在渔娘看来,范家多技术人才,能读书当官的真不多。年轻一代能扶起来的都去当官了,在朝中有作为的算上范江阔,也就那么三五个,根本不成气候。
或许,正是因为范家人不擅长当官,人少力薄,皇帝才放心用他们做事。
“贺文嘉,你要努力呀,你要考上去了,以后范家的就是你的助力。”
这助力远比世家给的支持来得稳当,还无害。
范江桥很少把话说透,这几日就带着夫妻俩在村里到处转,路上碰到族里老人,就坐下跟人随意聊一聊。
贺文嘉不是那等死读书的人,老人们说什么他都明白一点,加上他性子开朗,跟什么人都聊得来,再有渔娘偶尔帮腔,夫妻两个都很得范家人喜欢。
贺文嘉和渔娘在范家村留到了十月中旬,必须走了。
范家的木坊帮他们重新打造了三架更加轻便结实平稳的马车,送他们走的那日,范家年轻一辈的人都去村口送他们。
“贺文嘉放心考试,你一定会高中进士!”
“贺文嘉的小媳妇儿,你答应我们的书可要尽早给我们送来呀。”
“叫什么贺文嘉的小媳妇儿,你得叫她梅娘子。”
“那什么,梅娘子,你可别……”
渔娘大笑,趴在马车窗边给他们摆手:“放心,最迟十一月我就叫人把书给你们送过来,兵书、农书、工书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