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139节
田知府乃首辅弟子,一个后宅小娘子,值得他亲自到门口相送?
难道是因为侯家?
杨密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磕着桌面,脑子里飘过许多事,京城的,叙州府的,北方的……杨密心里有种直觉,朝廷只怕要出大事情了。
杨密给益州府杨家写信,托他们查一查详细。益州府的回信还未送来,渔娘一行人就离开南溪县了。
这次回来匆匆忙忙,渔娘从叙州府回家后抽空见了温子乔,隔天见过淼娘和张大娘子之后就开始收拾行装。
贺文嘉喜欢吃的皮蛋和干盐菜买了好几坛子,叙府大曲和各种干菌菇、竹笋等也采买了许多,带回去好送亲友。
渔娘走的那日,没叫爹娘、师父师娘和公婆去码头送,就在家门口告别。
渔娘拜别长辈后,摸摸弟弟的脑袋:“下回再见时,你肯定长得比我高,那时我就摸不着你的头了。”
梅羡林低头道:“我低头叫姐姐摸。”
渔娘忍不住笑,又揉揉他的脑袋:“你是大孩子,我不在家,爹娘和师父师娘就交给你照顾了。”
“我会的。”
孟氏抱着还未睡醒的女儿上马车,贺文茂也准备好了。
渔娘轻叹一声,她该走了。
贺文茂夫妻这次跟渔娘一起进京,等到年后,渔娘公婆也会上京。渔娘心里盼着她爹娘和师父师娘也能去京城跟她一起住,她心里知道只怕是不能。
他们一行几百人,一艘船肯定是不够的,渔娘前两日问过领兵的千户,他说船他们会安排,渔娘也就不管了。
到了码头,梅家的船在前头,后头好几艘大船,渔娘定睛一看,原来是运漕粮的官船,不知道他们从哪儿调来的。
渔娘也不多问,这本不是她该管的事。
渔娘事情多也忙,在船上时很少出船舱,她住的那间屋子,除了伺候的阿青之外,只有侯慎和侯原两人能进去。
船舱门口白天黑夜都有人守着,除了他们谁都进不去。
梅家的船一路往东到应天府,再北上去京城。中间在淮安府停了半日,梅家的族人送了许多鲜货上船,多是冬日南方常见的莲藕、荸荠、水芹等菜蔬。
渔娘抽空见了堂叔梅长同,梅长同本想问问渔娘出了什么事,怎么去西北了,当他看到围着他们的几条官船上的士兵时,识趣地闭嘴了。
渔娘笑着说:“年后我公婆会进京,到时候若是从淮安府过,请堂叔多关照。”
“亲家从咱们这儿过,关照是应该的。你做你自己的事要紧,你有事叫我们帮忙,叫人送封信就行。”
“渔娘在这儿多谢堂叔了。”
梅长同下船,目送几条官船护着梅家的船进京。
“老爷,咱们该回家了。”
“回吧。”
梅长同归家,夫人和儿子儿媳都在,梅长同跟他们感叹一句:“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怎的二房一个丫头都这般有本事,我们家两个儿子,竟没一个比得上人家。”
“夫人,你怎么没给我生个闺女呢?”梅长同忍不住埋怨。
童氏瞪他一眼:“怪我?不如怪你没有生女儿的命。”
两个媳妇儿低头抿嘴笑。
梅羡谨和梅羡竹兄弟二人对视一眼,他们爹看来极羡慕二堂叔有个闺女呀。
第101章 别出心裁的赏赐
回到京中这日下大雪,东城码头上来往的商客都少了,连搬运货物的苦力都在棚子里躲雪。
他们一行人随身带着的行李不少,箱笼就有好几十个。这会儿不好找人搬运行李,护送渔娘进京的士兵们搬了把手,帮他们把行李从船上卸下来,又叫了车架过来帮着把行李运去春和坊。
行李送到家中,渔娘谢过后,问他们年前是否要回宁夏卫?
千户笑着说:“这个我们做不了主,端看上头如何安排,我们听命行事就是。”
“一会儿你们要去哪儿?”
“去京卫司。”
渔娘点点头,叫来管家梅应送他们去,渔娘还吩咐梅应:“从咱们庄子里赶十头猪送去京卫司,算我谢谢大家的。”
千户拱手道:“那我们就不跟梅夫人客气了,多谢梅夫人盛情。”
送走护送的士兵,渔娘这会儿才转头跟侯慎侯原两兄弟说:“你们先回家住一天,明天一早来我府上。”
侯慎点点头:“先生早些休息,我们明儿再来。”
侯慎和侯原出门许久,也十分想念家里,这会儿先生开口了,两人骑马带着行李赶忙家去。
这时,贺文茂和孟氏已经搬进东厢房了。
早一步赶到的管事已经吩咐人把东厢房烧热了,安安小丫头在屋里站了会儿就喊热。
“娘,脱衣裳。”
孟氏给她脱了外头穿的兔毛大氅,露出里面的银红绣福字的棉衣,问她:“还热不热?”
安安摇摇头:“娘,小婶婶呢?”
“你婶婶应是在安排事情,你先别去扰她,等你小婶忙完了自会来找你。”
安安似懂非懂:“小婶婶把自己关在屋里吗?像船上一样?”
贺文茂笑着抱起闺女:“谁告诉你小婶把自己关在屋里了?”
“安安自己想的。”
孟氏一边收拾闺女的衣裳,一边笑着说:“这叫远香近臭。渔娘在家那几日她不肯叫渔娘抱,在船上时渔娘忙着做事没空搭理她,她又恨不得每日去渔娘门口守着。”
安安跟渔娘不熟悉,但是在船上又没有什么好玩的,安安就把目光盯上了渔娘,整天想去找她玩儿。
渔娘忙着绘制完善舆图,哪里顾得上她。安安越是见不着人就越想,整日去门口侯着,连守门的护卫都习惯了给她在门前放个小板凳,等她过去。
贺文茂单手抱着闺女,一手推开窗朝外看:“好大的雪,也不知半下午会不会停。”
安安不解:“为什么停?好看勒。”
“你小叔叔下午要回来,若是雪不停,他回来的路就难走了哦。”许久未见弟弟,贺文茂有些想念。
安安想了想:“坐车。”
贺文茂笑了,二郎那个惫懒性子,大雪天叫他骑马走路回家肯定不乐意,应该是坐车回来。
安安摸摸爹爹脸上不显眼的疤痕:“爹爹,我们去找小婶婶吧。”
“不着急,你小婶婶事情忙,咱们别去打扰她。”
这会儿渔娘确实忙得很,先是亲自盯着护卫把两箱子图纸送到书房,她开箱检查后才放心。
忙完图纸的事,渔娘去后院看从南溪县带回来的土货和淮安送的菜蔬。许多新鲜菜禁不得放,也受不得冻,一路上都是用棉被裹着保暖,最好今日就给送出去。
给大舅舅林家的,给范尚书家的,给惠敏郡主、任二娘子家的。分好后赶紧使人给送去。
安排完这些,渔娘这才有空问:“我不在家这段时日,家中可好?”
小林氏忙禀道:“家中都挺好。您不在家时,咱们爷除了去翰林院当差就是在书房待着。”
“范先生可好?”
“范先生也好。范先生这大半年在城外道观里住着,一月回来两三趟跟咱们爷说说话。前几日听范先生说咱们爷,说什么重要不能出错,上交之前一定要细心多检查几遍。奴婢们猜,咱们爷的差事或是要办好了。”
渔娘知道皇上给贺文嘉下了命令,算算日子,他的书也该修好了。
“咱们庄子上可种菜了?”
小林氏笑道:“种了,胡瓜、白菜、辣椒、小青菜这些都种了不少,咱们自己家哪里吃得完,除了咱们家自己吃用的,给亲戚家送了些,还卖了许多,家中又进了许多银钱。”
说完这些大事,小林氏还说起家中下人,今年家中有四对年轻人成家,还有一个怀孕的媳妇儿,明年家中就要添人口了。
“可有要去籍的?”
“没有。”
小林氏把家中账本送上来,渔娘翻开大致瞧了瞧,就递给阿青,叫她抽空仔细再看看。
这会儿快午时了,渔娘回屋换了身衣裳去东厢房看大哥一家。渔娘到时,大哥抱着安安在窗边看雪,大嫂孟氏正在整理箱子里的书。
“大哥大嫂,前院有个大书房,范先生回来也住在前院,大哥若是读书,可去前院书房。”
贺文茂笑道:“早听二郎说你家有两个书房,以后我读书还是去前院大书房吧,在卧房里有这个小丫头闹腾,我也没法专心。”
安安似乎知道她爹在说她的不是,哼哼的,鲤鱼似得打挺,不叫她爹抱。
“乖乖的,别闹。”贺文茂温声哄着。
孟氏举起手里的书,跟他说:“那我先不给你整理了?”
“不着急,明日再说吧。”
“小婶婶。”
安安伸手要抱,渔娘忙接过来,笑问:“可饿了?”
“吃了点心。”安安指着桌子上的空碟子。
渔娘拍拍她的背:“安安是说刚才吃了点心,这会儿不饿?”
安安笑眯眯地点头。
“吃了点心也要吃饭呀,小婶婶家好吃的可多了,你可要尝尝?”
“好,安安要吃。”
渔娘抱着安安跟大哥大嫂说:“我叫他们做了些清淡的菜,吃着舒坦些。傍晚等文嘉回来了,咱们再摆宴。”
孟氏笑道:“咱们又不是外人,不讲究那么排场,自己吃得舒服最要紧。”
说实在的,这一路进京虽不需下船,但也累。孟氏也想早点用了午食,回屋洗漱一番抱着闺女歇个午觉。
渔娘何尝不是这般想,一家子不用讲究虚礼,简单用了午食,渔娘回屋洗漱完,头发都还未晾干,人就睡过去了。
小林氏和阿朱两人轻手轻脚地给主子烘干头发,忙了许久才出门去。又怕不懂事的丫头打扰主子歇息,小林氏亲自在门口守着。
大雪还在下,没别的地方可去,阿朱回自己屋里,瞧见阿青竟然醒了,正在窗边看账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