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首辅养成记 第154节
高公公客气,渔娘自然也不敢真让人家久等。
高公公这次过来除了圣旨之外,还送了五经博士的袍服过来,按照定例,七品官当着青袍。
孟氏跟进门来,展开官袍忍不住惊叹:“文嘉就是一身绿袍官服,如今渔娘也穿上绿袍官服了,以后你们夫妻携手共进,用不了几年或许能换红袍。”
渔娘嘴角微翘:“大嫂,您快别想那么远了,这身绿袍我穿不穿得住,还有的说呢。”
孟氏立刻道:“皇上论功行赏,官儿都赏下来了,他们难道还要回去?”
“大嫂,女子当官多少年没见过了?史书堆里翻一翻,那都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我虽只是个五经博士,那些读了一辈子书混不上官身的学子,朝中见不得女子分薄他们权利的官员,他们难道不闹?”
朝中做事,怕出新,最喜有旧例可循。
她开了女子为官的头,以后再有惊才绝艳的小娘子出现,后代皇帝若是肯用,只需一句循祖制,就能压下许多反对的声音。
当朝那些小心眼的男子,能够允许?
孟氏气得跺脚,她再不甘心她也知道,渔娘说的话真是一句错没有。
渔娘张开手,任丫头伺候她穿衣裳梳妆,她笑道:“不过也不一定,这道旨意是皇上下的,内阁也同意了的,他们若是闹腾,皇上不松嘴,他们也没有办法。”
最多,只是想办法针对她罢了。
她是五经博士,就是个教书的,还叫她去教算学。在算学上,大晋朝能挑战她的人不多。
她不惧!
不过是换装的半刻钟,渔娘想明白了许多事,等她重新回到前院跟高公公一块儿进宫时,脸上的笑容叫谁看了都知道她尽在把握。
两人乘一辆马车,高九笑道:“前日皇上在小朝会跟内阁和兵部几位大人商议军事后,皇上提议您为兵部郎中,跟侯粱同级,一块儿管着兵部职方司。侯粱最先同意,随后兵部尚书袁大人,工部尚书范大人,户部尚书姚大人都点头了,吏部尚书陈大人和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等都反对。”
渔娘看向高九,这难道是拆房子开窗理论的实践?
高九又道:“皇上说天下人不管男女都是他的子民,唯才是举不论出身,连出身都不论了,为何要论男女?皇上态度坚决,领头反对的陈大人最后退了一步,说,听闻您学识好,但做官跟读书终究是不一样的,您既以才学立功,不如赐你五经博士之职。”
渔娘顿时笑了:“那我要多谢皇上肯选我。”
不过,渔娘心里暗想,以皇上之前对她的态度,可没看出一点看重她的模样。
高九也笑:“梅夫人可知咱家出身?”
“高公公身居高位,难免被人暗中议论,我略听说过一二。”
高九在前朝时六岁入宫,因聪慧又懂规矩,被皇帝跟前的大监收为干儿子悉心培养,后来,前朝覆灭后,又被当今皇上提拔到跟前伺候,从二太监变成了大太监。
外头有人说他出卖旧主,是个两面三刀之人。贺文嘉曾跟她说过,高九若真是两面三刀之徒,以皇上的脾气,高九肯定活不到现在,更别说重用他了。
高九微微笑道:“咱们皇上是真的心怀天下之人,他看重有本事的人。只要你有本事,就算你不得他喜欢,他也能叫你好好活着为国效忠。陈大人正是如此。”
渔娘心头一跳,这也是能说的?
高九玩笑道:“梅博士被吓住了?不应该呀,这点事情,贺大人应该跟您提过。”
“高大人说笑了,我夫君回家从来不说朝堂上的事。”
这话也不知高九信不信,不过信不信都不重要,但是话,渔娘必须这么说。
春和坊离宫门近,从兰草街拐出春和坊之后,前头不远处就是宫门,高九最后说了一句:“民间都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咱们皇上可是自己一路杀过来的皇上,只要您这儿不出娄子,一心向着皇上,您这个五经博士,肯定稳了。”
渔娘垂眸,这皇帝,暗中究竟布置了多少探子?
皇帝叫高九在她面前说这些,是为了什么?她也有叫人拉拢的价值了?渔娘怎么觉得不太对呢。
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她一个女子进国子监,是为了赏她,还是拿她做幌子转移注意力,减轻薛广他们在安徽推行国策的压力?
或是暗中又有什么谋划?
比如,皇帝是不是对这一两年暗中怂恿皇子争权的官员动杀心了?
从马车上下来,看着朱红色蔚为壮观的皇城,渔娘缓缓舒了口气,她感觉自己已经卷入纷争了。
以后想退,只怕不能了。
可她为什么要退,这些是她应得的!
渔娘的目光渐渐坚定起来。
第114章 京城骂战
渔娘头一回来太和殿,路上忍不住不经意地左瞟右瞟,暗中打量这座皇城最威严的所在。
走到太和殿台阶下,她一抬头,和大殿门口的侍卫、太监等对上眼。
渔娘缓缓低下头,看着脚下的台阶,装作自己刚才并没有乱瞧。
大晋朝,不对,几百年来头一个被授予官职的娘子啊,如今都能走到太和殿来了,任谁不想多看两眼?
渔娘走的正门,一脚跨进太和殿的大门,门边的一个小太监偷偷吸气,渔娘微微侧头,笑看小太监一眼。
她知道贺文嘉他们平日里进太和殿走的都是侧门,一是他们从翰林院过来走偏门方便,二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
渔娘觉得不然,高公公既然带她从正门台阶上来,断没有叫她绕半圈走偏门的道理。
她这么聪明的人,难道还会会错意?
她肯定是没错的!
渔娘大大方方一脚跨进门,从阳光下走进屋里,身上的绿袍官服似乎还带着天上的光。
太和殿里常年坐在殿内犄角旮旯写起居注的史官们浑身一激灵,忙记下一行字:
元吉二十年,八月二十一,帝与内阁诸臣议定,命梅羡渔为国子监五经博士,教授算学,梅羡渔着官服进太和殿谢恩,正门入。
旁边两位史官都偏过头去看,他们今日也算见证了大晋朝第一位女官的诞生了。
他们都知道,这位梅博士这一生,从今日起,以后只怕要流言缠身了。
若是梅博士逝去之前他们还在,他们一定会为这位传奇的女子立传。
想到梅博士年纪尚轻,两位年纪稍大的史官都看向中间年纪最小的那个,希望他能活到那个时候吧。
史官们挤眉弄眼的工夫,那边梅博士已经行完礼,皇上赐座了,他们都竖起耳朵听皇上跟梅博士说了什么。
“朕听胡商说,西域也不全是荒漠戈壁,往西的路上有金银铜铁等矿产,最西边的土地气候湿润,牛羊成群,养育了许多人口国家?”
“臣,略有耳闻。”
皇帝居高临下瞥她一眼:“朕听说你在收集西域的图纸?”
“爱好罢了。”
渔娘也知道,她那儿被盯得紧,她又无心隐瞒,皇帝知道这些不足为奇。
皇帝坐下道:“侯慎侯原绘制的舆图朕瞧过了,虽比不得你,到底也够用了。有他们做例子,朕希望你去了国子监后,再选几个有天分的学子悉心教导,收不收弟子,都随你。这事儿做得好,你也算开宗立派,名留青史了。”
“臣一定尽心竭力!”渔娘微微低头。
“朕知你数术的天赋比肩贺文嘉,你既然当了算术先生,学问上也不得放松,朕现在算是知道了,要想治国,天下之事,哪行哪业都离不得算学。”
渔娘眨了眨眼,姚大人等内阁官员同意她进国子监,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吧,这些大人还真的心怀天下。
皇帝轻哼一声:“贺文嘉不得闲,你们夫妻一体,你去国子监好好教书,别学外头那些敝帚自珍的老头子。”
渔娘眼观鼻鼻观心,就是不吭声。
皇上这是说范先生那一众好友呢。
正月里《数术全书》被一众数术大儒核验通过后,据说皇上礼贤下士,想请这几位大儒在太学和国子监教书,他们都给拒了,而且当日下午就离京跑了,一点不给皇上面子。
渔娘不敢吭声,是因为带头跑的是范先生,如今都快八月底了,范先生回九江府之后连信都没写几封,只说叫他们夫妻自力更生。
连嘲带讽说了几句,皇帝也觉得挺没有意思,他摆摆手打发她走,他道:“回去吧,你这样子也挺不容易,皇后那儿就不必去了。”
“臣告辞。”
赏官职是赏官职,赏赐钱物也不能落下。这次皇帝赏了她京郊一个农庄,并几样御用的好物件。
回去的路上,渔娘只看了眼地契就丢开了,她端正坐在马车里,想着皇上最后说皇后时候的语气和脸色。
冷脸,皱眉,不太尊重。
皇上和皇后真生嫌隙了?
“噼里啪啦……”
突然一阵鞭炮声响起来,渔娘掀开帘子,只见大哥大嫂欢喜地站在门口,大管家领着两家下人放鞭炮。
“恭迎主子归家!”
下人们欢天喜地喊了一场,贺文茂又拱手贺喜:“恭喜弟妹荣升国子监五经博士。”
孟氏牵着安安站在一旁笑,安安一身红衣裳,头上绑的两个小啾啾上也扎了两根串着金珠的发带,喜庆又可爱。
渔娘扶着丫头的手下车,笑道:“大哥大嫂同喜。”
“同喜同喜。”
安安小跑过来好奇地扯渔娘的袍服,大声嚷嚷:“小婶婶,跟小叔一样。”
贺文茂一把抱起女儿,笑道:“是跟你小叔一样,你小婶婶乃女中豪杰,比你小叔更厉害。”
渔娘笑眯眯碰了下安安的小下巴:“不算什么,说不定哪日咱们安安也能穿上这身呢。”
若有一日她的女儿也能这样……孟氏捂住胸口,快欢喜晕了。
渔娘忙扶着大嫂,忍俊不禁道:“别堵在门口,咱们家去说吧。”
“归家归家。”
“渔娘进宫一趟可累着了?”
“快传厨房洗锅造饭,你们主子还没用午食呢。”
梅家下人今日都快欢喜疯了,不过身上的差事都还记着呢。
厨房的管事娘子夏香听到前头主子叫饭了,意气风发大喊一声:“炖菜、烧菜装盘,小炒下锅,准备上菜。”
“哎,咱们都听到啦!”
圣旨是上午传的,谢恩是中午谢的,京城内外的各官宦人家,稍微消息灵通一点的,下午就都知道了。
范家先送了礼来,跟渔娘一直有来往的唐国公府、洪国公府、姚国公府、安国侯府、周家等都送了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