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嗯,烟儿说的,我明白了。”
苏挽烟怔:“明白了?”
“嗯,明白了。”
“你怎么都不详细问问。”
“烟儿一说,我便都明白了,还需问什么?”
苏挽烟闻言咧嘴一笑:“那我不操心了哈。”
“嗯,交给我。”余南卿给苏挽烟舀了汤粥,夹了道小炒:“翁城谷物不如京城精细,烟儿将就吃些。”
“唉呀这些都是小事,别总说这样的话。”
余南卿笑了笑。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响起一个爽朗的声音:“王爷!王爷!王爷是不是在啊?”
苏挽烟愣,抬眸,便见一身银色盔甲的吕策忠风尘仆仆又大大咧咧的朝门口大步走来。
守在门外的秋叶与黄叶闻声行礼:“奴婢见过……”
“哎免了免了!”还不等两人行完礼,吕策忠就已经挥手打断,声音中气十足。
苏挽烟怔怔的看着人高马大的吕策忠进门,数月不见,吕策忠精神气十足,脸上见不到一丝疲色,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直视过来的时候,还泛着隐隐的杀戮之意。
之前吕策忠受了折磨,看上去就像个五六十岁的老人,许是如今心事了了,一摘下头盔,原是花白的头发满头乌黑。
只见他单膝而跪,叩了一礼:“末将见过娘娘,见过王爷!”
“快起来!”苏挽烟对吕策忠是很尊敬的,所以他跪下去那刻,苏挽烟直接站了起身,不敢坐着受礼。
“谢娘娘。”吕策忠瞧着两人正在用膳:“娘娘与王爷还在用早膳呐?末将无礼,末将到议事房等去!”
“吕将军可要一起吃?”
吕策忠忙摆手:“娘娘客气,末将已经吃过了,今日来是有事与王爷相商。”
说着,他抱了一拳:“末将告辞。”
话落,又干净利落的退了下去。
风风火火的来,风风火火的走,这豪迈爽朗的样子倒让苏挽烟不好意思了。
她推了一下余南卿:“你怎么都不说话。”
余南卿懵,要……要说什么?
见余南卿这模样,便知他是什么都没想,无奈坐下,伸手给他拿了根红薯:“快吃吧,吕将军找你有事呢。”
“嗯。”在正事上,余南卿不会马虎,他拿过苏挽烟给他的红薯:“我现在便去看看。”
见余南卿急,苏挽烟也没有阻拦,肯定是很重要的事他才会这样。
待余南卿离开,屋里便只剩苏挽烟一个人。
觉得无聊,她唤了声:“秋叶,黄叶。”
“娘娘?”
“你们过来陪我一起吃。”
秋叶跟黄叶相视了一眼,到底是没推脱,福礼“是”的笑了声。
“昨日你们不是说有事有禀报?是什么事?”
提到这个,秋叶就来了劲,不停在给苏挽烟夹菜:“娘娘快吃,奴婢带您去一个地方。”
“……”
临出门时,苏挽烟特意去议事房看了一眼。
议事房房门紧闭,从外面听不到里面一丁点声音。
苏挽烟只觉这议事房应该是特殊建造过的,里面应该会有密室,不然这么薄的墙,就隔着一扇门,怎么可能一点声音都听不到。
第336章 能帮上忙便好
苏挽烟没有打扰,只待了一会儿便跟着秋叶与黄叶出府了。
“姐姐要去哪?”出门正好撞见苏驰恩。
“出去走走,要不要一起?”苏挽烟笑问。
苏驰恩立马来了精神:“要!”
在京郊的时候他就一直待在别院,他早想与苏挽烟一起出门了,奈何都没寻着机会。
翁城的百姓几乎没有什么消遣娱乐,像在京城,三月开春,正是游船赏花的好季节,千金贵女多聚一堂,吟诗作对的,比琴棋书画的,比比皆是。
但在这里,只有赶集叫卖的百姓,如此还尽显萧条。
百姓少,人口少,加之天灾人祸,地理位置也不好,所以这会儿苏挽烟走在街上,宽敞的大街上,除了为生计奔波的人,碰着的行人是寥寥无几。
不过,虽然行人少,但今日却在短短两刻钟内碰到了三支商队,都是途经翁城,要把货物拉到大晋内的。
苏挽烟好奇:“这些都是从东海来的商队?”
在这种非常时期,还有东海的商队来走商?
苏挽烟这么问,秋叶也好奇:“奇怪,平日不会有这么多商队的。”
苏挽烟留了个心眼,回去得跟余南卿说说。
“娘娘,那里!”苏挽烟顺着秋叶指的方向看去,是翁城的城墙。
一看,苏挽烟就怔住了,随即眸光微亮,有些惊讶:“这城墙……补建过?”
之前她来翁城了解情况的时候,便发现城墙年久失修,城墙上的砖石老化,她把这个问题写了下来,想说以后让余南卿参考,希望能帮上点忙。
而现在,她看到的城墙明显有修补过的痕迹,坑坑洼洼的地方都被填平了,老化的砖墙似乎也经过了加固。
这是件喜事,苏挽烟打心底里高兴。
“这个工程,应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
“其实娘娘离开前王爷便吩咐,按娘娘集册上所提出的问题,一个个攻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奴婢与田侍卫几个还留在民宅的缘故。”
印象中余南卿刚到翁城,马上就启程回京了,他虽说过会尽早实践,但没想到会那么快。
秋叶笑道:“娘娘,王爷可是把您的事都放心上呢。”
苏挽烟睨了一眼她打趣的模样:“这是造福百姓,利国利民的事。”
片刻又问:“那这城墙,是修补完了?”
“从娘娘离开到现在,历经五月,刚好在这个月月初完工,是小步侍卫与田侍卫组织的人手,除此之外还有吕将军也调出兵力相助。”
苏挽烟勾唇,心里很是满意,嗯,能帮上忙便好。
看完城墙,秋叶又带着她坐马车到了城外。
翁城土地贫瘠,许多农作物都不适合在这里生长,当时苏挽烟也是在集册上把这个问题记了下来的。
她离开翁城后,小步跟田中经走访完善,发现并不是这里的百姓不会种植农作物,也不是缺少种植的知识,只是因为战火的原因,许多人不愿意留在翁城。
所以剩下来的百姓,所种之物寥寥无几。
种类少产量少,种子也留不下来,熬不下去最终又离开翁城,如何循环往复,便没有百姓再愿意种地。
小步跟田中也不会种地,便寻问了当地有经验的百姓,请教要怎么在这种情况下种好地。
再有便是买种,引水浇灌这些问题。
其实苏挽烟册子里都是附加了解决方案的,离翁城最近的一条河流,才距离五公里,在河流两边开垦荒地完全没问题。
凿渠引水虽然会费些人力物力,但按长久发展,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
这些方案跃于纸上十分容易,但要实施却十分艰难,这里的百姓多年都是夹缝中生存过来的,得过且过已是他们惯有的心态。
小步跟田中最难的是调动民心。
好在翁城还是有愿意干的百姓,更何况后有龙旗军驻扎,又有吕将军从旁协助,修补城墙的事在当时又是与开垦荒地一事同时进行。
无形中也是给了百姓一丝希望,原是只有几个人开恳,后来便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而他们加入之后,小步跟田中才知道,这城里许多的百姓都是有自家地的。
只不过没人管没人种,就荒废了,当他们再拿起锄头的时候,那耕种的田地不自觉的就区分开了。
百姓耕地,调派过来的龙旗军则负责凿渠引水。
这是个大工程,所以苏挽烟到的时候,那引水的渠还在一点一点的挖,水源的与城的直线距离是五公里,但若要盘根错节的覆盖农田,挖出来的便断不仅仅只有五公里。
是个耗时耗力的事。
苏挽烟见到大家都在齐心协力的时候,心中突然涌上一股莫名的情绪,她从来没想过自己留下来的东西,会这么快被实现。
她以为那些都是一年后或者几年后才会去做的事。
而且,她是个门外汉,她去做这些的时候只是建议,没有想过会被完全采用,余南卿却没有二话就让人去做了,其中重视不言而喻。
“是了,娘娘,还有一件事。”秋叶说得兴致勃勃,完全停不下来。
苏挽烟敛下上涌的情绪,笑问:“什么?”
秋叶从怀里拿出一张信封:“娘娘,这是卫大哥一月前寄来的信。”
卫祥!
苏挽烟忙拿过来,打开。
这几封信中,记录着的是药铺沿途所开的地点,虽然只有几月的时间,但大大小小的药铺在大晋已经开了十余家。
药铺药材,大夫一应俱全,许是知道苏挽烟会用到,所以临近边境的药铺,卫祥着重多开了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