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皇帝今天叫这么多太医来,是为了兼听则明。
江与彬曾经当过御医,医术虽然不如包颐,至少是过关的,又与包颐这个院判不合,作为一个参考项倒是很够格。
皇帝拿出早就备下的金丹道:“朕近来得了一盒丸药,下头的人说是固本培元的圣品,效果极好,朕有些不放心,叫你们来看看。”
第629章 皇帝上钩
他从那盒子里取了三枚金丹出来,叫太医们分作三组去检查分辨。
进忠在一旁冷眼看着,心中全无担心。
为了消除皇帝对金丹的顾虑,魏嬿婉特地让王伦制作了两种仙丹,皇帝现在手里拿的这种,是绝对安全的,任他们查个底朝天也不可能查出问题。
包颐和同僚们细细查验了半天,又将丹丸碾了一块下来用水化开,亲自尝过,互相交换了个眼神,这才对皇帝道:“皇上,这药丸的成分似乎没什么问题,多是一些如人参、黄芪、白芷、白术、当归之类补元气、益气血的药,确实是滋补佳品。只是”
包颐有些犹豫。
皇帝催促道:“有什么说什么。”
包颐这才继续道:“其一,这毕竟是丸药,微臣等无法精准地分辨出其中是否还含有其它对龙体有害的微量成分;”
“其二,这枚丸药,似乎不是普通制作蜜丸的工艺,倒像是炼制而成的东西,或许炼制的过程会改变药材的效果,微臣等就不得而知了。所以,为了谨慎起见,微臣建议皇上不要服用此药,只用太医院的方子是最好的。”
“太医院的方子要是有用,朕还用得着让底下的人给朕弄这个东西吗?”皇帝讽刺道。
包颐刚才的话听在皇帝耳中,更像是一个免责声明。
这些太医一向都是高级不粘锅,他们确认这药丸无毒无害,但是也不会对这种来路不明的东西打包票。
反正我们的意见是你别吃,你要是万一吃出点问题,也别把罪名都扣到我们头上。
其他组的太医陆陆续续也有了答案,与包颐的意见差不多。
江与彬也没有发表什么异议,只是多劝了皇帝两句,让他别吃这来路不明的药物。
这下子皇帝放心了,打发他们回去,自己又细细端详了片刻剩下的六枚金丹,对进忠道:“进忠,去倒杯酒来。”
皇帝按照王伦的嘱咐,用酒送服了一颗药丸下肚。
接下来的一个月,皇帝按照五天一枚的频率将所有的药丸都吃了,并且天天叫不同的太医给他请平安脉。
一个月下来,皇帝的身体没有任何异常,脉象没有服用了有毒物质的痕迹,而且确实有不错的滋补效果。
这下子皇帝心中对金丹的最后一点芥蒂也烟消云散,对于王伦的信任也无以复加。不仅提升了他身为国师的待遇和特权,还特批他可以随意取用内务府宝库中的名贵药材,唯一的要求就是每月进献九枚金丹给他。
王伦见皇帝彻底上钩,也一改最开始的推脱忸怩,十分积极地投入了为皇帝炼丹的伟大事业中。
不仅稳定供应固元丹,还打破僵化思维、深耕新品研发,解构场景化需求,打造差异化价值锚点,实现功能补全与产品迭代,在红海市场中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简单来说,就是炼出了更多类型的新品金丹进献皇帝,功效吹得天花乱坠,皇帝也一一照单全收。
去年冬天下了一冬天的雪,今年冬天刮了一冬天的风,竟然没飘几粒雪花。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第630章 天罚?
果然,一入春便遇上了春旱,种子撒进地里,没有雪水滋养,也没有春雨浇灌,眼见着是时令就要过去,庄稼却没有一点发芽的迹象。
御史们阴阳怪气地上书,民间也开始传出流言,说牝鸡司晨,天怒人怨,所以才会降下天灾。
皇帝一面骄奢淫逸,一面嗑药养生,根本不打算回去当那年月无休的孤家寡人,但是天灾人祸他又不能不管,便一个劲儿地让王伦这个国师和钦天监一起开坛拜醮,祭天祈雨。
魏嬿婉根本没工夫听那些御史们居心叵测的毁谤,也不信那一套怪力乱神。
种地靠天吃饭,丰年不少,灾年也常见,魏嬿婉一贯是干实事的,她只需将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
她派刘统勋为钦差,到各地巡查水利和受旱农田的灌溉情况,又命各地清点各地官仓的储粮储种,预备救灾抗旱。
这两件事都不是那么好干的,偏偏魏嬿婉早有准备。
魏嬿婉挨过饿,知道老百姓这辈子最看重的就是饭碗,去年是她当政的第一年,也是大丰之年。
丰年粮多,谷贱伤农,那时魏嬿婉为了提振粮价,就借了皇帝的旨意,派钦差、血滴子明暗两条线去清查各地粮仓的仓储情况。
自古以来,管理粮仓的官员监守自盗,偷偷倒卖存粮换银子,或者干脆将朝廷的买粮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回头做个假库存上报的事情便屡见不鲜。
官仓年年查年年有假,这些官员有胆子私吞国帑,自然预备了不少手段应付上差的检查,钦差下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查起来最好糊弄。
可偏偏魏嬿婉自己就是个最擅长中饱私囊,大搞灰色收入的主儿,下头人的那些手段,说不定还不如她高明呢。
这一回她跟皇帝“借”出了血滴子,又亲自指点成宝,将这些欺上瞒下官员们的手段和要害揭了个底朝天。
成宝带着人,把各地库存的真实情况摸了个七七八八,收集了不少铁证。
魏嬿婉抓了几只鸡出来做榜样,没等朝臣们反应过来,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斩杀了贪墨最严重的几个粮官。
那些官官相护的朝臣们根本没想到魏嬿婉刀人居然这么干净利落。
等到他们终于回过神来,便开始铺天盖地上书反对,指着魏嬿婉的鼻子骂冷酷,摆明了架势要和魏嬿婉硬刚,甚至计划着用这件事情“拨乱反正”,顺手将魏嬿婉撵回深宫去。
哪知魏嬿婉根本不打算和他们硬碰硬,特下恩旨,催促各地粮官尽快补齐存粮,只要按期补齐,先前的罪过一概不究。
这下子,朝臣们的反对一拳打在棉花上。
世间事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朝廷要求粮官按期还粮,这旨意实在是无可指摘,朝臣们反对是不能反对了,只能换了个方式——拖延。
问起来就是特别想还,真要还就是实在没钱,摆出来的全是困难,要粮没有,要命一条,有本事你把我们都杀了。
朝廷上下沆瀣一气,看准了法不责众四个字,皇上来了都没办法,你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女流之辈能把他们怎么样?
第631章 分化朝臣
这件事本来就这么僵持着,看起来是谁也对谁没办法,朝臣们满以为对付一个只知道争宠和生娃的深宫妇人简直手拿把掐,直到他们发现一件诡异的事——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有几个地区的官仓开始悄悄地收购粮食了。
铁板一块的时候,最怕有叛徒,朝臣们的攻击重点从魏嬿婉身上转移,怒火全部倾泻到那几个遵照旨意收购粮食补全仓储的地方官员身上。
可是这些官员就跟着了魔似的,面对弹劾沉默不语,只一味地买粮补仓。
他们心里也苦啊。
魏嬿婉这个人,她出手太脏了。
她派人收集到了几个地方粮官能要命的把柄,数量不多,但足够让他们家破人亡。
随后,她便让血滴子带着证据直接上门谈判,告诉那些官员,要么带头把偷的官粮补上,要么就等着事情结束之后,死得遗臭万年。
官场上的这些人,各自的利益五花八门,现在为了对抗魏嬿婉短暂联合声势浩荡,但是,群体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极有限的。
魏嬿婉如今被群臣顶着,看起来似乎是没办法用倒卖官粮的罪名杀这些粮官,但是这不代表她在风头过了之后,不能以其他罪名杀了这几个被捏住把柄的粮官。
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同僚早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得你死我活了,谁会为了他们这几个人再掀起对抗君上的政潮?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他们现在咬紧牙关死扛,为所谓“同僚之义”、“拨乱反正”舍去身家性命,哪怕真能扛过这一波查仓,甚至逼得魏嬿婉还政于君退居深宫,也不妨碍她是中宫皇后,太子养母,用那些罪证捏死一两个没给她面子的粮官,简直易如反掌。
没办法,几个粮官只能妥协,开始按照魏嬿婉的旨意收购粮食,补齐亏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朝臣们的铜墙铁壁似的联盟在出现叛徒之后,终于有了裂隙。
有些胆小的见有人已经妥协了,想着反正今年粮价低,不如趁势补齐了,皇后心狠手辣,若真将她逼急了再次举起屠刀,那刀上的血可还没干呢。
有了带头者,大家的心思便逐渐活络起来,魏嬿婉见缝插针,威慑一批,拉拢一批,分化一批,朝臣们组成的堡垒渐渐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