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第54节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第54节

  沈持在王渊之后落座,王大儒夹起一片葱油饼尝了,而后又是第二块,他吃着,又舀起一勺汤喝:“很不错。清淡,素美。”他如是评价道。
  “先生喜欢,”沈持说道:“是我的荣幸。”
  “你是来拜师的?”王渊打开天窗说亮话。
  沈持亦是直接地说道:“学生本是来拜师的,不过现在……学生可能是好奇大于求学吧。”
  王渊看着他,面色平和:“你好奇什么说来听听?”
  “学生想知道天下的大儒不止先生一位,为何多数秋闱的解元、春闱的状元都出自先生的门下?”
  甚至某年的春闱,三鼎甲都出自他的门下。
  “嗯,不止一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王渊笑道:“你去煮壶茶来,咱们慢慢说。”
  很不见外嘛。
  沈持去提了炉子,还有茶壶,以及茶具,摆在石板上,给二人烧水泡茶。
  王渊的视线一直落在他脸上,等沈持坦诚说完,他笑道:“秦州府,嗯……院试第几名?”
  “不瞒先生,”沈持笑着说道:“有幸考第二名次。”
  “院试第二名,”王渊听了收敛一些神色说道:“三年后的秋闱不出意外你当考中举人。”只要不作死,没听说哪个省的院试第二名在秋闱中落榜的,何必千里迢迢跑来同里拜师呢。
  沈持答道:“不瞒先生,家乡的夫子说天下士子皆想拜在先生门下,又说学生年少当趁机寻访名师求学,不应当蹉跎时光。”
  王渊呵呵笑了:“你这是从众。”
  沈持也跟着他笑:“嗯,先生所言甚是。”他看起来好像真没必要来同里一趟。他很想开玩笑地说一句“那我走”,但是他还是表现的相当沉着:“少年轻狂,不管如何都要来碰碰运气,让先生见笑了。”
  王渊:“只是没想到你一个秀才,竟做得这么好吃的饭。”
  “学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美食了。”沈持一点儿都不心虚地说道。
  “哈哈哈哈,”王渊爽朗大笑:“我与你有共同的爱好。”平生最喜书与美食。
  沈持很机灵地对着他作揖:“老师在上,请受学生一拜。”
  王渊把他扶起来:“委屈你在我府上烧了这么多天的火。”他心中却道:此生能屈能伸,不太把自己当回事,看起来是个能成事的。
  他半眯着双目,从沈持身上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人的影子,可那个人……王渊在心中深深地叹口气,说道:“你看过我的文章吗?”
  市面上流传的王渊的文章并不少。
  沈持说道:“市面上流传出来的先生所写的文章极多,学生拜读过几篇。” 青瓦书院的夫子们让他们抄写背诵过王渊的文章。
  王渊:“嗯。”不意外,他的文章墨卷在市面上随处可见。
  沈持又说道:“众多流传的文章之中,有一篇《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1》,学生记忆深刻。”
  王渊偏头凝视着他。
  沈持:“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能‘游行理窟’,换言之,先生的文章融贯经注,如同己出。一下笔便能紧扣经注,层层阐发,游刃有余,读此文章,处处能发现与经文传注已达水乳交融之境,说理透彻,见解新颖。”
  “这与国子监博士邹夫子,”他继续说道:“在秦州府贡院讲学时所教授的文章做法技巧一脉相承。”
  第51章
  “邹敏得我三四分真传, ”王渊说道:“你能看出来我们师生之间的传承脉络,可见当初听课认真,没少下苦功夫领悟, 琢磨。”
  “老师过誉了,学生被邹夫子的学识风度所吸引, ”沈持说道:“孜孜不倦以求学,丝毫不敢怠惰。”
  王渊沉思片刻, 让书童去取出几篇墨卷来:“你方才问我为何各地解元、状元多出自我的门下,你将我学生的文章拿回去读一读, 过两日你要是还没有答案, 再来问我。”
  “多谢老师, ”沈持将几上的餐具、茶具一一收好,深揖一礼:“学生告退。”
  此时已二更末, 他抱着一沓墨卷回到住处就寝安歇。
  次日早起, 他没有以王渊学生的身份自居,而是依旧到灶房去烧饭, 撸袖子在井水边清洗家仆新买回来的肥肠。
  王六听说后一路小跑过来:“哎呀呀, 沈秀才, 怎好让你干这样的粗活。”
  他昨晚得知沈持的生员身份后,惊讶之余差点抽自己个大嘴巴子:“之前是我冒犯了。”
  他竟还想着给退思园里的丫鬟做媒呢,亏得没说出来,不然造次大了。
  “是我有意欺瞒, ”沈持作揖给他赔罪:“您不同我计较我已感激不尽。”
  王六笑得有点僵, 叫了个帮厨过来:“王河你来洗肥肠给沈秀才打下手, ”他掏出手帕递给沈持:“沈秀才快擦擦手,你以后啊吩咐他们做这些事就行了,他们使唤着不顺手的, 就叫我来。”
  他不叫沈持做下人的活:“你既跟着先生念书,便专心学问,其他的一概不用做。”
  沈持又谢过他。
  他等小厮将肥肠清洗好之后,用大料腌了——当然,他也没动手,只动动嘴皮子支使别人。
  “我这个豆腐炖肥肠的佐料配方与火候都容易,”他跟灶房的厨子、帮厨说道:“我说一遍你们记下,看试着能不能做好,要是忘记了的随时来问我。”
  “一斤肥肠放六颗八角,新鲜的紫苏叶八片……”他缓缓道来。
  “多谢沈秀才教咱们厨艺。”几人都竖起耳朵,生怕听漏了一个字。
  这可是门手艺,学会了能傍身的。
  等厨子把肥肠放到砂锅里煮上,沈持才洗净手,他出来向王六打听:“先生如今有多少学生,怎么个上课法?”
  王六说道:“退思园中有十多名学生跟随先生求学,先生每月初一至初十在园子紧里头的退思堂授课。”
  这些学生,有的是王渊从京城带过来的,还有的是来了同里之后收的,从人品到才学,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如今四月底,再等几日到下月初就能听到先生讲学了。”
  沈持一一记下。
  王六又道:“你也不能跟家仆住在一处了,今儿晚些时候,我叫人去退思堂那边给你收拾个床铺,你搬过去吧?”
  沈持:“麻烦王管家了。”
  当日傍晚,他搬去退思堂住,看到了一拨同窗。他们多是二十岁上下年轻士子,有一看就是出身侯门的贵公子,也有普通的寒门士子,但不论出身高低皆温文尔雅,礼仪周全。
  见沈持来,帮他拿东西的拿东西,收拾床铺的收拾床铺,还有详细告知他日常生活事项的……他们话不多,却让人如沐春风很舒服。
  不愧是王渊的学生。
  安顿下来后,沈持细细阅览王渊给他的墨卷文章,中间放松的时候,听到了王渊的过往。
  据说王大儒早年只是抚州府的一个穷小子,他的秀才父亲过世之后,他投奔了与他订下婚约的岳父杜家,从小在杜家长大,杜家供他读书,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他与未婚妻杜如菡青梅竹马情分很深。
  后来杜如菡渐渐长成,出落得如花似玉,一次出游不幸被抚州知府贺世仪看上,逼迫王渊跟杜家退亲,把杜姑娘抢去当侧室。
  次年王渊考中秀才,贺世仪一看这人出息了,派人去刺杀他,但他早防着贺府,提前得到风声逃了,他逃进京城进了当时的临川王萧志安府,在王府当书吏,贺家鞭长莫及只能作罢。
  很快,王渊又考中了举人,又无缝衔接在三年后的春闱中被天子钦点为状元郎,得到重用。
  这回贺世仪彻底慌了,他赶紧写了和离书把杜若菡送回杜家,企图一笔勾销他和王渊之间的夺妻之恨。
  但王渊哪有那么容易放下,他二十四岁出任刑部尚书,收罗二十多条罪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贺世仪免官下狱,并牵连贺家九族诛了个干净。
  当年杜若菡从贺府归家的时候已有身孕,怀了贺家的子嗣。王渊不在乎这些,他料理了贺家之后,迎娶了她,把她过门不多久生下的儿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亲手抚养长大。
  这孩子冠王家的姓,叫王俊之。
  他很聪慧,在王渊的教导下,十六岁考中举人,二十一岁考中探花,被当今圣上看重,只在翰林院呆了两年就协助大理寺办案,二十六岁破天荒升任大理寺卿,可谓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当时王渊在朝任太子太傅,王家父子二人俱是公卿,不知羡煞多少人。
  然而不知是谁暗中把王俊之的身世捅了出来,说他本不是王渊的儿子而是贺家的子孙,而王渊杀他父亲诛贺家九族,王、贺两家有着血海深仇,他这是认仇作父……
  王俊之穿着正三品的官袍,颓然跌坐在椅子上。
  之后他跟王渊断绝父子关系,上奏天子改回贺姓,从此变得冷酷残忍,在大理寺大兴酷刑,成为人人惧怕的酷吏。
  多少人因为他而家破人亡。
  王渊以有这样酷吏的儿子为耻,这才辞官回到同里,在乡间建退思园从此隐居不仕。
  原来是这样。
  沈持心道:酷吏一般都没有好下场,王大儒说是“退思”,倒不如说他怕被贺俊之牵连,提前隐退了吧。
  能在高位时毫不留恋权力,走得彻底的人是让人最佩服的。
  ……
  唏嘘之余,沈持为每篇墨卷做了点评。
  “此文在破题时都能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眼,就连虚字也无妨,”沈持在纸上写道:“上联下挂,整理出他与上下文的脉络与关系作深入阐释,神理、口气俱显跃无余。”
  是篇上品之作。
  仔细一瞧,原来是六年前春闱第二名榜眼的会试文章。
  他又去点评第二篇。
  “此文篇法、股法、句法无不精熟。对虚字的唱叹深情,流溢纸外,打动人心。文真气流注,骨力苍浑,有古文色泽。”
  在一众文中,显得格外醒目。文章比文章,这种文章一放进去,但凡是个有眼睛的考官,都要点他为文魁。
  点评完翻开小字一看,竟是三年前春闱被点为头名状元的文章。
  ……
  沈持将手中的墨卷一一点评完,两日后去找王渊。
  “学生先前所好奇之事已有答案,”他说道:“老师的学生所做的文章平正通达,各有特色让人看了不禁叫绝,是以天下解元、状元多出自老师门下。”
  王渊对他的点评很满意:“参照这些墨卷,你的文章能赶上几分?”
  沈持:“学生惭愧,只能及三四分。”
  “你能点评如此到位,”王渊笑道:“不止三四分,最起码能及五分。”
  沈持:“……”
  五分……一半还不是一样菜,老师求你别说了。
  谈论完八股文,王渊随口问他:“你一个人来的同里?”
  “有一位同乡与学生一块儿来的,”沈持把赵蟾桂的事说了:“正巧这两日我要出去寻一寻他,免得他找不到我为我担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