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第183节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第183节

  苏瀚对着他袖中的钱袋子勾勾手:“沈大人,赌十两银子如何?”
  沈持一笑说道:“好啊,苏将军。”
  左金山也来凑热闹:“我跟沈大人一样,赌三日,十两银子。”
  “二十两,”苏瀚伸出两根手指头晃了晃:“我等着赌赢你们。”
  第189章
  三五日。
  三人玩笑之后, 神情又立马变得凝重起来,若万一失算,如何用兵、进退, 更叫人头疼。
  不觉度日如年起来。
  尤其是沈持和苏瀚两个人,连胃口都没有了, 每餐只扒拉几口,手里捧的地图就没有放下来过, 无时无刻不在凝眉沉思。
  从子夜到黎明,又从黎明到黄昏时分, 一日将尽, 终于, 军中的斥候回来了,他带来了王膺大军回到鸭池城的消息。
  沈持对苏瀚说道:“王膺若动手, 成事与否就在今夜了。”他想王膺一定知道越早越快胜算越大的道理。
  苏瀚满脸胡子拉碴, 他的手指紧促地叩击在几面上,发出“砰砰”的声响, 对斥候说道:“再探再报。”
  斥候领命而去。苏瀚在屋中踱了几步, 嫌茶太淡, 往炉子中的茶壶里倒了一大把,煮开后,他给沈持也斟了一杯酽茶,做足了通宵的架势。
  相比之下, 沈持还勉强算淡定。他只不过一直埋头在看地图, 还有心思对苏瀚说:“苏将军, 鸭池城真是一块儿风水宝地呀。”
  看这山,看这水,看这城池, 多让人垂涎呀。
  苏瀚皱着眉头苦笑:“沈大人,正好天黑了,你快到床上做梦去吧。”
  沈持捋了捋袖子,还真的回屋上床睡觉,做他开疆拓土的大梦去了。
  其实他睡的很浅,多数时候。是半睡半醒的状态,大约到了四更初的时候,听到营地外有马蹄声。他翻了个身,又听了一遍马蹄声越来越近,披上衣裳,腾地从床上下来。这时候,苏瀚也从房间里走了出来:“有人来了。”
  这夜星河寂寂,伸手不见五指,沈持回屋挑了个灯笼提在手上,走到营门外。只见十几辆马车缓缓朝他们行来,为首的一个青年穿着。夜行衣从马上跳下来,低声说道:“沈大人,苏将军,我乃王膺之子,王壮。”
  紧跟着一位穿锦袍的少年也跟着从车里出来。行了礼,说道:“我是段逸的胞兄段群。”
  沈、苏二人了然了。
  原来,王膺在行事之前,先把他和段逸二人的家眷暗中送出城来。
  或许是出于防备和护送之心,他们身后跟着几百名兵士,都紧张地看着沈持。苏瀚请他们入营,他们只说在营外驻扎便可。苏瀚急命部将拿来大营的毡帐等物资,安顿两家的家眷。
  王壮拜谢了之后,说道:“沈大人,左将军、苏将军,家父让在下带句话来,他说虽相信诸位的为人,但还是要啰嗦一句,如若他日你们进入鸭池城,请一定要善待城中百姓。”
  沈持等人肃然道:“定当举善政,除弊政,爱民如子。”
  他说完,军中的斥候从远处奔来,扑通坠落马下:“苏将军,王将军、沈大人,王膺带人私闯大理王宫,双方厮杀起来。
  王膺动手了。
  苏瀚看了沈迟一眼:“立刻拔营赶往鸭池城,去助王将军一臂之力。
  苏、左二人的三万大军即刻奔向鸭池城,这时候,鸭池城内杀声喊天,是大理王宫的侍卫和王膺的部将在混战。
  他们一到,段逸便让他的人悄悄打开城门放他们进去。
  城中还在混战,苏瀚和左金山各挑了两千精兵,史玉展本来是追着王膺来的,得知情况有变后与他们合兵一道进城,迎着四面八方飞来的箭羽杀出一条血路。
  沈持紧随他们后头,看着鸭池城携老扶幼,挎着包袱想要逃出去的百姓,他喊道:“在下是朝廷命官,户部右侍郎沈持,朝廷与大理段氏的恩怨与你们无关,不要慌乱,也不用逃走,请暂回家中闭门不出,等平定逆贼段氏后朝廷会在这里减徭薄赋,让诸位过上好日子……”
  “要是有急事,可找在下帮忙。”
  忽然,从人群中拼死挤出一个男子来,他口里喊着:“救命啊,大老爷。”沈持命人把他扶起来问是怎么回事。他说他家里的婆娘要生了,已经生了两天两夜,还生不下来,母子命悬一线,他去请大夫的时候城中却乱了起来,听到沈持说有急事可以求他,便不顾一切地冲了出来。
  沈持环顾四周,问道:“城中有大夫会接生吗?”古代生孩子不都是找稳婆的吗?城中百姓惊魂未定,半天才有人喊道:“鸿庆堂的申大夫是妇科圣手,快去请他。”
  沈持命令两名校尉:“你们去找到申大夫到这位大哥家中去瞧瞧吧。”
  那名男子千恩万谢地走了。
  百姓一看,这次来的大官儿和将军,不杀人还能为他们办事儿?惊了十分的魂回来五分,纷纷说道:“咱们听大老爷的话先回家吧。”
  百姓们奔走相告,不再仓惶出城,而是各回各家。
  沈持又安抚了一阵子百姓,一回头,险些撞在一个骑在马上浑身是血,马后的绳索套着个浑身被砍得血淋淋的人,拖在地上拖行,看得他头晕目眩,眼前只剩下一阵血红,那人叫道:“姐夫,是我。”
  他得意地昂起头:“段清川还敢跟我交手,他真不知道自己的斤两。”这不不过五个回个就被他生擒住了。
  沈持退后两步,屏住呼吸,定睛一看,原来是史玉展这小子,拖着的人竟是世子段清川。
  此刻段世子狼狈极了。
  沈持稳了稳心神说道:“左将军在那边。”说要段清川命的是左金山,又不是他,给他干嘛,难道有什么私怨要吓他一下报复回去吗?
  史玉展又拖着段清川去找左金山,片刻后又折了回来:“捉到了段清川,也算给苦当归报仇了。”
  由秋入冬,再由春入夏,然后从夏到秋,短短一年间,史玉展便变成了屡立战功独当一面的小将,了不起。
  沈持赞许地看着他,这才问:“王膺王将军呢?”史玉展开说道:“我冲出来的时候没看见他,或许还在跟段思仓的侍卫缠斗吧。”
  他俩说话的时候,苏瀚的精兵已经冲进了大理王宫,几乎没遇到有力的抵抗,很快,他亲自押着段思仓出来,然后对着还在顽抗的侍卫说道:“降者不杀。”
  有了这话之后,兵戈声渐渐弱下去,绝大多数的侍卫降了。
  这时,王膺披头散发,卸了甲,从后面跑上来,扑通跪在段思仓面前:“臣有负王上提携之恩,今日唯有一死,向王上谢罪。”
  段思仓冷冷看了他一眼,伸出脚踹了他王膺一脚:“你这个忘恩负义的东西,滚……”他还未说完,王膺已经拔刀刺进心窝,在他面前自尽了。
  于百姓,段思仓是个混蛋,但对他,亲手将他从军中的一个小校尉提携到主帅,是他的主子,他叛主,当死。
  沈持竭力大喊:“王将军……”
  你这是何必呢。
  苏瀚在一旁看着也流泪不止,命将士厚葬他。
  之后,左金山辞别他们,揣着他从苏瀚身上赌赢了的十两银子,心满意足地领兵回了左氏土司。
  ……
  沈持等人接管了大理王宫,将这里改为临时府衙,并立即给朝廷上奏折,告知鸭池城已经归顺于王治之下。
  在父母官来之前,他只能先行坐镇稳定住局面。这个一切归于平静的黄昏时分,沈持登上城墙远眺,斜照里的鸭池城鸡犬相闻,风景如画,如梦如幻一般。
  “沈大人,”一穿半旧青衫的男子来见他,声音发涩:“还记得罪臣吗?”
  沈持仔细一瞧:“段大人?”是大理段氏先前的鸿胪寺卿段仲秀,他头一次来鸭池城的时候见过面的。
  他们进驻鸭池城后,只绑了段思仓、段清川父子等一干人物,并未波及像段仲秀这样普通的官吏。
  “不敢当沈大人称一声‘大人’,”段仲秀说道:“罪臣这次来,是想把鸭池城的地图还有人口户籍等册子交给沈大人的。”
  他从袖中取出一串钥匙来,双手递到沈持面前:“所有的籍册都在王宫东边的阁楼之中。”
  沈持谢过他:“日后朝廷在这里置府,在下会向圣上举荐段大人的。”
  “多谢沈大人,”段仲秀说道:“罪臣再多言几句废话,滇地虽山水形胜,比肩蜀地天府之国,却崇山环绕,峻岭重重,少与中原、江南相通,虽物产丰富,却民智未开,动辄逞强斗狠,民风悍勇,还请沈大人多加当心呀。”
  鸭池城中有不少的豪强富户私自豢养家丁护院,勾结游侠匪盗,先前就不服大理段氏的管教,之后也未必会听昭朝派来的官吏的。
  “多谢段大人提醒,”沈持朝他执礼道:“在下谨记在心。”
  几日后,鸭池城恢复秩序,从黔州、鹤州来的行商正在热火朝天地售卖货品,街上人头攒动。
  连青楼的姑娘们也都盛装打扮,站在二楼的珠帘里招揽恩客。
  沈持着常服在市井之中闲逛,一整天看下来不由得叹息,鸭池城中,有的豪门富户几乎富可敌国,拥万金之资,谈笑间挥霍金银,丝毫不心疼。而一些贫苦的百姓,食不果腹卖儿卖女……贫富差距实在太大了。
  他心想:不知朝廷派谁来治理此地,没些手段是不行的。
  ……
  十月九日,北地初冬,有人在京郊架鹰逐兔、挈狗猎獾时,鸭池城归降的折子送到朝廷。
  皇帝萧敏看到后哈哈大笑:“论贤才还得是沈归玉。”
  “史爱卿也不错,她同她带的兵战功赫赫,史家那半大小子又立功了……”说罢,他吩咐丁吉:“明日早朝后赐宴百官,朕要与他们饮酒庆贺。”
  丁吉看了一眼折子:“万岁爷,沈大人还在那边等着您遣官吏过去呢。”别光顾着高兴啊。
  皇帝萧敏:“这是吏部的事,明日让他们给朕举荐人选,呵呵,对了,朕是不是该赏赐沈归玉些什么?”
  “哟,万岁爷,”丁吉说道:“前些日子陛下赏了他京郊百亩良田,这次……老奴一时还真想不起来。”他不敢妄言,稍稍提醒一点儿赶紧打住了。
  皇帝萧敏略一思索:“加封史玉展为昭武将军吧。”
  丁吉听后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万岁爷……”这不在说沈持的事,怎么忽地略过去直接论军功封赏史玉展了呢。
  可史玉展才多大,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呢,更何况这次的军功也不能一下子晋升为昭武将军啊。
  这可是正五品的武官官阶呢。
  皇帝看了他一眼:“朕这次就不赏沈归玉了,等他和史爱卿回京后再说吧。”
  丁吉恍然:“老奴明白。”他懂了,皇帝破格封赏史玉展,这是想让史玉皎尽早解甲携夫沈持归京啊。
  他心想:等一回京,那还不得赏个大的……
  次日在早朝上,群臣听说后一片山呼万岁的恭贺声,替朝廷高兴。礼部侍郎李叔怀进言道:“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称呼西南各蛮夷为‘昆明’,臣听着比‘鸭池’二字强些,陛下,将‘鸭池城’改为‘昆明城’怎样?”
  “‘昆明’二字不错,”皇帝说道:“传旨,置昆明府。”
  百官齐声应“是。”
  及至让吏部举荐治理鸭池城的官吏,尚书穆一勉说道:“黔州府盐务官唐注进士出身,处事周全,且他在西南历练多年,臣举荐他为昆明府同知,至于知府,臣一时尚不起谁能胜任。”
  皇帝点点头:“嗯,先任命唐注为同知,让他即刻赴任,安民。”
  他举荐唐注到昆明府当同知,皆因鹤州置府有了离得近的盐井之后,黔地的盐务已十分容易,归于通判名下便可经办,不用再单独设盐务官了。
  唐注这几年高升不断,真叫人感慨人跟对了,水涨船高,仕途上自然得以顺利升迁。当然,唐注也确实才干过人,可谓沈持这个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皇帝又说道:“沈归玉的同年,朕记得有几个年轻人,徐照真,李颐,贾岚……如今都在哪里?要是有才干的,擢升昆明府的官职,到那边去历练历练。”
  “是,陛下,”穆一勉说道:“臣这两日便拟名单。”
  左丞相萧汝平也谏言:“陛下,臣前几日拜读了沈大人的《平西南策》,中有一条,让戍军在西南设卫所,命将士十分之七屯田耕种,余下三分人数守城……臣以为,如今时机已到。”
  大理段氏一完蛋,今后打仗少了,戍军能抽出人丁来屯田耕种,以便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