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他嘴上说得好听,其实心里对大启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新将领很是忌惮,要不然明明还有十多万大军却根本不敢赌对方手里还有什么招式,直接就撤退了。他打算趁对方没反应过来,直接撤回国内,然后将其余二十五万军队召回,也不来虚的,直接攻打祁州。
  领军想得很好,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薛瑾安给他们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本该和薛瑾安他们汇合的七万军队,直接在他们交战的时候,跨越两国边境,将军队直接开进了漠北黄沙里,以逸待劳,接阵以待他们自投罗网。
  两日后,西北大营里收到了赫连城密信正头疼的常大夫收到了捷报,这场在史书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役,以歼灭戎狄军共五万,俘虏八万为结束。
  薛瑾安没有带西北军返程,而是直接将边境线推至沙漠,剑指漠北王庭,逼得戎狄大汗不得不召回兵马。
  大启和戎狄正式宣战,进入对峙之中。
  第123章
  戎狄军被迫回援王庭, 祁州危机已解,薛瑾安却完全没有就此放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意思, 而是顺势就地陈兵, 直接将西北军大营搬了过来, 边境线平推数百里。
  他这一举动, 同时也有敲山震虎之意,敲得戎狄的山,震得沙俄大帝国的虎,叫他们消停一些,少掺和大启的事儿。
  薛瑾安数据里的各种年代小说非常有力地说明:和平和尊严是没办法靠软弱退让得来的,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
  “强者之心+武器=和平。”薛瑾安对身边的勤务兵小贾如是说。
  小贾虽然不太明白,但非常诚实的从兜里掏出纸笔将这句话记了下来——记录小龙将军的言行,这是整个西北大营给他的唯一任务,为此他要干的各种琐事都被别人承包了。
  小贾在征询过小龙将军同意之后, 就成为了他的贴身史官, 专门给他写起居注。
  小贾觉得这事儿简单至极没有半点挑战, 欣然接受,然后很快他就发现了这件事的难度:小龙将军过于低调,低调到他经常找不到人。
  要不是每天早晨小龙将军都会和士兵们一起操练,他真的会认为小龙将军失踪了。
  小贾这个工作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寻找小龙将军。
  话说回来, 薛瑾安除了手动扩张大启版图之外,他最绝的还是让人给戎狄老汗王带信,以翁天信的性命相要挟逼迫汗王退位,要扶持葛尔丹上位当新汗王。
  ——翁天信和葛尔丹现在算是人质也算是使臣,自古以来都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说法, 虽然这只是君子协定,真打起仗来,来使那是冒头一个杀一个,毫不含糊。
  然而架不住大启和戎狄两边都有休战的意思。
  大启和戎狄已经交锋数次,但戎狄现在吃了亏,老汗王损失惨重必然不想打,薛瑾安这边没有朝廷的支持补给,他这战争也是没办法继续进行下去的,更别说还有个敌我不明的沙俄大帝国在隔岸观火。
  两边就是打起来但没完全打起来的程度,再水火不容也还没彻底撕破脸。
  当然,薛瑾安有意封锁了祁州的消息,暂时还没有将战报传入京中,他也完全没有表现出大启不想打的意思,每天故意让士兵们去阵前叫嚣挑衅一会,摆出一副来势汹汹的样子,拿翁天信和葛尔丹说事,也不是他真心想要扶持谁上位,纯粹就是挑拨离间的。
  翁天信用来挑拨汗王和相国必勒格的关系,而葛尔丹则是用来挑动汗王和其他王子的神经。
  要知道,葛尔丹是三王子,这意味着他至少还有两个哥哥,而葛尔丹这个序齿不低的三王子会在戎狄有意起兵的情况下被派出来出使大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汗王对这个三王子并不怎么宠爱。
  毕竟一旦战事爆发祁州失守,皇帝再怎么软弱也势必要做些什么,戎狄来祝寿的使臣团就首当其冲,更别说他们之前还刻意在宴席上找事,下大启的脸面,新仇旧恨之下,死少了都是意难平。
  ——反正使团两位领导者翁天信和葛尔丹,必然要用其中之一的死亡来平息民怨。
  换而言之,这时候来出使的都是炮灰。
  葛尔丹对自己的处境大抵是不怎么清楚的,但翁天信有80%的可能是知道的,说不准戎狄还就打算用“葛尔丹的死亡”这个导火索,来宣扬自己的战争正确性。
  然而现在,薛瑾安直接就把葛尔丹推了出来,说要扶持他上位,现在的汗王是个野心勃勃的汗王,他那两位成年的王子也不是什么善良没头脑的货色,整个漠北王庭也绝不可能接受一个大启扶持出来的汗王。
  这种情况下,他们会怎么办呢?最好的一个办法,那就是葛尔丹痛骂大启狼子野心,大义凌然自尽而亡以全戎狄颜面,之后戎狄使臣团带着他的尸体北上归国风光大葬,获得一个虽死犹荣的历史评价。
  很可惜,根据薛瑾安脑中的葛尔丹人物模型来测算,葛尔丹是绝不可能慷慨赴死的。
  他根本讲究不会想死,而且他也拒绝不了当汗王的诱惑,他最有可能走的剧本是“认贼作父”。
  那么在双方意愿相悖的情况下,汗王他们就只剩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让葛尔丹死在大启境内,最好是直接死在京城。
  最佳动手人会是翁天信,但动手的人会不止翁天信,整个戎狄使臣团都会成为葛尔丹的催命符。
  这个时候,被整个国家联合背叛的葛尔丹带着敌国君主的册封圣旨回国了的话会如何呢?
  “不管他有多少本事,在他活着的日子里想来很热闹。”常大夫在伤兵营给对小龙将军要放走戎狄人归国这一决定不理解的小将士解释完,不免叹息了一声,“七……龙将军真是大才。”
  伤兵营的众人也纷纷点头附和,直呼小龙将军威武。
  常大夫笑了笑,低头清洗手掌,看着铜盆里清水和鲜血逐渐交融稀释,心情颇为复杂。
  他和赫连城有通信,对京中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他对龙傲天竟然是七皇子的消息十分震惊,也知道了戎狄私底下曾刺杀七皇子的消息。
  常大夫听七皇子的那些传言,还以为他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杀神,却不曾想转头就打算放过与他有生死之仇的戎狄使臣一命,忍辱负重以谋求更大的利益,情绪在心中百转千回,最后都只化作一声微不可查的轻叹。
  “总归……”有龙将军镇守边关,无人敢犯就是了。他只是一个军医,不必要想那么多。
  常大夫将那些翻来覆去的思绪全都抛诸脑后,专心致志地处理伤兵。
  薛瑾安若是知道常大夫的心声,一定会表明:那些得罪过他的最后都会付出代价,他们只是死得晚不是不会死。
  实际上,薛瑾安对戎狄使臣的生死本来就不在意,如果葛尔丹活着的价值远大于死去,他是不介意让对方活久一点的。
  西北大营这边一派喜乐融融,戎狄却称得上是愁云惨淡风雨欲来。
  老汗王在得知西北军顺势把边境线往前推了数百里的时候,虽然非常生气,但还扛得住,但听到薛瑾安让人带的话之后,他一个气血翻涌,直接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呕出一口血来。
  “放肆!大启竖子,竟敢染指本王汗位,其心可诛!其心可诛!”老汗王大骂一通犹觉得不解气,挥开上前来扶的人,一脚将面前的王案给踹翻了。
  噼里啪来的响声中,老相国必勒格满脸是泪地跪了下来:“大王,是臣无能啊!”
  他额头磕在地上,一副惭愧万分的样子。
  “爱卿,爱卿请起!”汗王强行咽下喉头的腥甜,三步做两步下了台阶,一把将老相国抓了起来握住他的手,“此事与卿何干?都是那大启竖子诡计多端!你放心,葛尔丹虽然无有大志能力平平,但也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戎狄勇士威猛无双,绝对不受敌军蛊惑!他便是舍了自己的一条命,也定然会让天信孩儿平安归来。”
  汗王很聪明,他如薛瑾安所料在听到这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在心里判了葛尔丹的绝对死刑,然而他此时却还要将葛尔丹的“死”来和必勒格交换人情。
  翁天信是必勒格最出色的儿子,也是和他理念最相合的儿子,是他倾尽所有培养的接班人,他是狠不下心放弃对方的。
  必勒格对中原文化的崇拜和学习,其实是有那么点“施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中原实行了多年的封建帝王制度,对于后世人来说有很多弊端,比如非常典型的党派之争和官制冗繁,但这些在还处于分封制度的戎狄眼中,是属于先进的制度。
  必勒格这些年一直在润物细无声的改革戎狄的各方面制度,汗王也确实体会到了中央集权的快乐,两人一拍即合成了好搭档。
  然而成功的改革都是要经过阵痛的,必勒格改得太小心,有点奇效但效用又不太多,二十年了,戎狄还没有摆脱分封制度完成真正的统一,必勒格需要一个激进的改革者,这个人就是翁天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