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天上零星飘着几朵薄云,太阳直直照下来,却并不热,只觉得惬意。
  谢知云靠在麻袋上,不由眯起眼。
  突然听见齐山唤了声:“三水兄弟。”
  他掀开眼皮转头看过去,就见迎面跑来一匹枣红小马,背上坐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正是方璟府中的下人,姓吴名淼,大伙儿都习惯喊他三水。因常帮忙卸货,一来二去的,和齐山混得挺熟。
  马跑得很急,吴淼用力朝后拽动缰绳,才堪堪将其勒停。
  “大山哥,”吴淼翻身下马,讨喜的娃娃脸上满是凝重之色,“可叫我好找,你们应该没收多少货吧?”
  谢知云心中咯噔一声,赶忙坐直身子,从板车跳下来,绕到前方站在齐山身旁。
  齐山正老老实实回话:“就车上这些,只有五六十斤,还打算再去别处瞧瞧。三水兄弟急着找我们可是有什么事儿?”
  吴淼苦着脸长长叹了口气,嗓音干哑:“嗐,少爷刚接到家里的信,说是北疆雪灾冻害严重,房屋压垮不少,连牛羊都被冻死,又有邻国趁机作乱,不大太平。商队短期内是去不了了,只能南下碰碰运气。但以往没走过这条道,不晓得是什么情况,不敢带太多东西,所以暂且不收货了,一切等回来再做打算。”
  好似有洪水猛兽在他后面追,一段话说得又快又急。
  但齐山和谢知云都听明白了,不由也跟着愁眉不展。
  两人并未怀疑消息的真实性,之前就听方宅下人说过,崔牧川有个舅舅在京城当官。商队选择往北做生意,也是因为崔牧川对那边比较熟悉,有不少朋友,好打点些。
  消息越是可靠,就越是恐慌。
  比起货卖不出去,俩人更担心的显然是另一件事儿——
  “可知战况如何?北疆离得那么远,该不会打到长州府来吧?”
  接到消息就被遣出门,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沿途一直在问路,方才又说了许多话,嗓子干得厉害。吴淼刚张口起个头,就不住咳嗽。
  齐山连忙解下腰间的葫芦递给他。
  吴淼也不嫌弃,一把夺过,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抬手胡乱抹抹嘴角,终于能说出完整的话。
  “信里说已派了几位大将军前去坐阵,夺回几座城池。但这事儿谁说得准,保不齐哪天局势又变了。再说就算不打到咱们这儿,那些个商户也兴许借机捞钱,你们还是早做打算,多备些粮食在家。”
  齐山接住扔过来的葫芦,认真同他道谢。
  吴淼一摆手道:“我哪儿晓得这么多,都是方少爷嘱咐的。我还要去别处报信,就不与你们闲聊了,二位保重。”
  言罢也不等两人回应,便干脆利落地骑上马,调转方向急驰远去。
  谢知云同齐山对视一眼,脸色都不太好。
  齐山深吸口气,握紧谢知云的手,“别想太多,看样子,京城那边儿的崔家人只是递了信过来,那情况应该还不算糟。”
  “嗯,”急也急不来,谢知云点点头,“那我们现在怎么着?去镇上买粮食?”
  “要不先回村一趟,知会何叔他们一声。”
  谢知云自然不会有意见。
  何家,柳絮等人正在晒萝卜干。
  听见喊声,张玉梅迎上前,瞅一眼板车上的山货,满脸疑惑,问:“你们怎么就回来了?听刘大嘴巴说有个生面孔来找,可是出什么事儿了?”
  谢知云急急忙忙把吴淼传来的消息复述一遍。
  “当真?”张玉梅抓住谢知云胳膊,瞬间瞪大双眼,音调都跟着拔高。
  还在忙活的柳絮和何天珠也齐齐丢下手里的萝卜,围上前来。
  谢知云:“方老板他们在京城有人,应不会有假。”
  何天珠惊得倒吸凉气,“不会打到咱们这儿吧?”
  张玉梅一拍他的头,难得呵斥小儿子:“就你话多,还不快去把你爹他们叫回来。”
  何天珠回过神,顾不得委屈撒娇,拔腿就往外跑。
  何守义到底见过大场面,听到消息还算镇定。
  他说:“北疆到我们这儿还远,再大的战事也有京城顶着。不过就怕内部有人趁乱生事儿,那个方老板说得没错,提早多备些粮食在家才安心。”
  此话一出,院子里的众人不约而同松口气。
  商量一番过后,何天明赶紧套好牛车,跟齐山他们一道出发往镇上去。何守义等人则分散开,去通知其他人。
  还未到镇门口,三人就碰见神色匆匆的何天青。一问,他也是从书院夫子那儿得到消息,赶回家报信的。
  这下再没一丝怀疑,谢知云也打消找方璟当面确认的主意。
  人家这会儿必定忙得焦头烂额,哪有空搭理他们,找上门平白惹人烦。
  何天青还有事儿同他爹说,没和他们一起,嘱咐二弟几句,接着往前赶路。
  分开之后,三人再没停歇,快速抵达桃源镇。
  镇子一如既往的祥和安宁,来来往往的行人说说笑笑,与平日没什么不同。
  看来消息还未传来。
  三人先去几家粮行打听了一下,价钱也没涨。
  陈米三文钱一斤,白面五文钱一斤,苞米面四文钱一斤,同往常一样。
  谢知云估摸一下手中的存银,和齐山商量着,买下三百斤陈米,五十斤白面,和二十斤苞米面。还有豆子、荞麦、番薯也各添了些。
  这些东西加上家里的余粮,应该足够他们两个吃一年的。
  幸好今日收的山货不多,带下山的银钱没怎么花,走时又找何守义借了点儿,倒是顺利把账结清。
  林林总总加起来好几百斤的东西,大花独自驮回家有些困难。他们只好在城门口雇了个人帮忙,声称深山里好些朋友兄弟拜托顺便捎回去的,也没引起怀疑。
  何天明和他们买的东西大差不差。何家虽然人口多,但余粮也多,还种有十几亩地,其实比他们还宽裕些。而且水牛力气大,完全驮得动,也用不着再请人。
  一路顺畅地回到河源村,何家人主动帮着把东西一一送上山。
  粮食于老百姓来说,都是贵重东西,也不敢往山洞放。便堆在堂屋或灶房,用石块和木板垫起来,免得挨着地面受潮气。这些屋子能够上锁,轻易不会丢。
  在家魂不守舍地待了两天,俩人带着未能交付的山货再次去了趟镇上。
  街道上来往的行人和车马少了些许,但出入粮行的客人明显增多,都是一车一车往外拉。
  已有个别商户嗅到味儿,挂出涨价的牌子。不过暂且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只增加两文三文的。对富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像他们这样的平民就有些肉疼了。
  耳听几个大叔同粮行老板讨价还价,俩人不禁庆幸买得早。
  他们先到方宅门口晃悠一下,果不其然,方璟和崔牧川都不在,其他人得了命令暂不接收山货。俩人并未纠缠,驾着车离开,去往集市。
  可惜大伙儿忙着屯粮,愿意花钱买山货的人却是少了。他们摆了几个时辰的摊,又走街串巷,挨过许多骂,也只卖出一半不到。
  剩下的东西算起来值好几钱银子,这下全砸在手里。
  齐山见谢知云闷闷不乐,宽慰道:“不打紧,干货经放,以后说不定可以再卖。旁的留下自己吃,也省得花钱买。”
  顿了顿,他又沉声说:“只要平安就好。”
  谢知云自是明白这个理儿,不想叫人担心,抬眼定定看着他,露出笑来。
  “嗯,你说的是,平安就好。”
  第39章
  镇上开始出现前来避难的流民, 佩刀的官差也多起来,整日在四处巡逻。但凡出现丁点摩擦、争吵,他们便会及时赶到制止。
  再往后, 无论是谁进城, 都需要出示户籍和路引。
  再迟钝的人也意识到情况不对, 一时间人心惶惶的。
  值得高兴的是, 再没下过那样的大雪。惯常只是飘些细盐一样的雪籽, 下上一夜半天的就停了。虽还是冷,却不至于受灾。
  收不了山货,去镇上也没那么勤, 一时又闲下来。
  齐山终于将新木床做好, 他没买木材,用最普通的松木。不过知道谢知云爱讲究, 打的是四柱架子床, 在围子和顶上都雕了些花纹,又刷了层桐油。在外晾上好几天, 才搬进屋。
  至于那张大竹床, 则放进隔壁卧房, 往后总能用得上。
  一开始做的两张单人竹床,挑出一张重新送回山洞,夏天躺在上面打个盹儿也挺好。另一张被齐山拆开,改做两把椅子。
  架子床比竹床稳固得多, 尤其是做那档子事儿时,不怎么嘎吱嘎吱响, 再不必担心床给弄散架了。而且床顶还可以蒙帷幔,热天里能挡挡蚊虫。
  总之,俩人都挺满意的。
  一高兴, 就又折腾到后半夜才睡下。
  第二天,谢知云不出意料地起晚了。
  太阳很好,二黑正趴在院子里晒太阳,两只前爪还捧了根嗦得光溜溜的兔腿骨,磨牙似地啃咬。听到开门声,立马跑上来,围着谢知云打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