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赵凤霞倒是很开心,她希望能多养点,多赚点钱,多给女儿攒点压箱底钱。
宁安被农牧厅的同志亲切的称为“养猪能手”,她笑的十分僵硬。
这位同志安慰她:“小江同志,不要紧张,你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现在国家提倡养猪,鼓励大家发展养猪事业,把养猪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新的政策号召‘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还要求给猪留足口粮……”
顿了一下,这位同志接着说道:“你这可是立了大功了。”
虽然鼓励农民发展养殖副业是好事,但是现实是很残酷的,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呢,还要给猪留足口粮,这不是难为人吗?这个政策往下推广的时候,有的生产队就说了,“我们队几百亩地、几百口人,加起来要养近千头猪,给猪留够饲料后,人没有口粮了,咋办?”
咋办?他们也只能说,“你们看着办!”
提倡“一人一猪”,又没强迫你们必须这么干,少养点也没问题。
这个节骨眼上,小江同志实践出真知,研究出了提高生猪生长速度的方法,可不是做了大贡献了吗?
宁安:“……”
她那是紧张吗?她明明是尴尬!
农牧厅的工作效率很高,回去以后立刻组织各市县畜牧局、畜牧站的人进行培训,然后把培训好的工作人员派到各个公社、生产队,指导农民科学养猪。
宁安所在的三唐公社近水楼台,公社主任知道这事的起源就是宁安,从供销社临时把她抽调到了出来,给各个生产队负责养猪的人做培训,有必要的话还要下乡去指导。
当然了,领导也没亏待她,有两个月的时间,宁安领的是双份工资。
她不光指导养猪,还顺手指导养鸡养兔,如何提高母鸡的产蛋率,如何让兔子长得更快,她都很有研究。
在二道沟指导的时候,村民朋友们看着宁安那叫一个稀奇!
“安安,你不是在供销社工作的吗?怎么还会养猪呢?”
“我出身农村,不能忘本,会种地会养猪,多正常啊!”
“安安,这么养真的长得快吗?”
“真的啊,你看我家的猪,都是一等猪,多卖不少钱呢。”
“安安,你以后还在供销社工作吗?”
“等我指导完了,还回供销社,我是临时来帮忙的,供销社才是我的本职工作。”
“安安,你对象回部队了?啥时候回来结婚啊?”
“年底吧。得看他什么时候能有假!他忙得很,就想着快点升职,让我高兴呢。”
“安安呐,你结婚以后去随军吗?”
“去,我对象级别早就够了,不升职也能随军。”
“哎呀,那他是个连长了吧?”
“不止,他已经是副团了!”
“哎呀!这么厉害!”
“……”
在二道沟待了两天,宁安说了几车话。
周邦彦作为一个颇有想法的领导,自然不想放过这样一个机会,他组织市委班子开会,决定在市郊建一个规模化的养猪场,同时建一个猪饲料加工企业,和周边的生产队以及一些粮油加工企业合作,养猪场向生产队提供肥料,粮油加工企业向饲料加工厂提供边角料,市里再帮扶一下,这事很有搞头。
他从省农牧厅下属的研究所借来了几位研究人员,同时也把宁安借了上去,一起开展前期工作。
宁安在市里待了一个秋天,住在市委的招待所里。
秦主任邀请她回家去住,宁安婉拒了,毕竟还没结婚呢,再说了,住招待所挺好的,一日三餐都给解决。
秦主任尊重她的意见,只是在休息的时候来找她逛街购物,一起聊聊天,交流一下感情。这个时候,宁安就会留在周家吃饭——周书记从饭店里打包回来的饭菜。
周永川从东北寄回来一些腌制好的鹿肉和狍子肉,宁安用周家的厨房做成了肉干、肉松,给秦主任和老周留一份,给自己爹妈寄一份,给周永川寄一份。她自己也留了一些肉松配馒头和面包。
心血来潮的时候,宁安还在他们家做了一次方便面,冲击力十分之大,让周书记又生出了建个方便面生产厂的想法。
从64年开始,国产方便面已经出现了,他吃过,只是不如宁安做的这个好吃。
要是有了宁安这种方便面,他就不用做饭了,也不用去买饭了,他可以天天吃方便面。宁安不知道他心中所想,要是知道了,一定会大为震惊的!
怎么会有人觉得可以天天吃泡面?
这事周书记没提,因为他觉得这事急不来,还得考察考察方便面的生产设备。
周永川每周给她写信,有一回在信里问她想做什么工作,并且提供了几个选项:供销社售货员、后勤办公室会计、老师、图书管理员。
宁安选了最后一个。
她想着,当个图书管理员,每天看看书,看得多了,她会点什么都不奇怪吧?
冬天到来的时候,宁安终于忙完了市里的工作,带着秦主任这段时间给她添置的一堆东西,还有周永川从东北给她寄来的军大衣、棉窝子和人参,回到了自己家。
他寄回来两根人参,一根给自己爸妈,另一根孝敬岳父岳母,全都寄到了宁安那里,经宁安的手送给他们。宁安顺手都用灵力温养了一下。
周书记和秦主任特别上道,拿到人参就跟宁安保证,这是儿子和儿媳妇孝敬的,他们谁都不给,留着自己用,并且现场切了片泡水喝,给宁安也来了一杯。
俩人边喝边夸,弄得宁安都不好意思了。
后来,秦主任跟她闲聊的时候吐槽周永川:“那个死小子,平时哪有那份心?我和你周伯伯,这是沾了你的光了。”
他们家什么也不缺,这些补品也有,两个儿子都没心没肺的,完全想不到给她和老周寄东西。他们不知道,她和老周有再多东西,也比不上他们寄来的一点。
这回大概是想讨好媳妇和岳父岳母,也就想起来给亲爹妈寄了,也还算不错啦,到底还是想着他们的。
宁安说出口的话像个长辈:“……其实和我没关系,是他要成家了,思想成熟了,懂事了。”
秦主任哈哈大笑:“要是没有你,他压根就没有想成家的心思,他的思想永远也成熟不了。”
宁安挽着她的胳膊,笑道:“以前他没有寄,肯定也是因为您和周伯伯都太年轻了。”
“也对,我才47岁,年轻着呢,用不着他照顾。”
这段时间,秦婉宁给宁安买的东西有很多,看见什么就买什么。呢子大衣来一件,里面带毛的皮靴来一双,各种布料、羊毛线羊绒线都来点。
回来之前,宁安已经织了一条围巾和一双手套送给她了,感谢她这段时间的照顾。
秦主任乐的合不拢嘴,宁安给她用的是羊绒线哎,又好看又软和又温暖,戴出去人人羡慕,问就是大儿子的未婚妻给织的,她儿媳妇好啊!
至于用的是她买的羊绒线?那有什么关系!你得会织才行,就像她,哪怕你把百货大楼所有的羊绒线都买下来送给她,也不过是摆设,她不会织,一切都是白搭。
羡慕安安有双巧手。
回到家的宁安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热情围攻。
“累不累?”
“市里的工作好做吗?”
“都忙完了?以后还去吗?”
“在那儿吃的怎么样?招待所住的好不好?”
“怎么带回这么一堆东西?”
宁安任由他们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打量,还配合着转了几圈,脸上始终带着明媚的笑容。
赵凤霞说道:“挺好,没瘦,气色也不错。”
其实宁安的情况他们都知道,宁安给他们写了信,几乎把她的日常生活事无巨细的向他们汇报了,只是做家长的没有亲眼看见,总是不放心的。现在孩子回来了,他们心里就踏实了。
“妈妈,我给你织了件毛衣,你等下穿上试试看。爸爸,我给你织了件坎肩,你也试试。”
江学工:“怎么我的少俩袖呢?”
赵凤霞拍了他一下,说道:“坎肩才时髦呢,你不要给我,我又有毛衣又有坎肩。”
“不行。”
宁安笑着不说话,之所以少俩袖,是因为羊绒线不够了,哈哈哈。
她给自己也织了件毛衣,还没给周永川织呢。
赵凤霞问她:“你给永川织了吗?东北那儿冷,他比我们更需要。”
宁安:“……没呢,我当然要先想着爸妈啊,这两天我就给他织。”
“那你记着点。既然你俩打算要过一辈子了,就得互相关心。永川老给你寄东西,你也想着点他。”
“嗯嗯嗯,知道了,我给他寄肉干了呢。对了,他给你们寄了一根人参过来。”
宁安从自己的行李包里拿出保存完好的人参,江学工和赵凤霞看的两眼放光。他们这儿没有人参,以前也没见过,只知道这是好东西,夸张点说能活死人肉白骨,不夸张的说可以补气血延年益寿,可以吊命,他们俩穷苦出身,哪儿见过这东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