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他还殷勤的问道:“你喜欢吃什么点心?中午我出去买,光喝茶不行啊。”
李厂长:“……”
就听老张继续说道:“当年我追我媳妇,就是下雨的时候给她送了一次伞,她就感动了。你再看看这个姓陈的。”
李厂长:“你下雨送伞,那是关心是爱护是雪中送炭,他这叫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咱们小赵聪明的很,不会上当的。”
张书记看了他一眼,摇头叹道:“你呀,不懂感情。”
李厂长:“……”
不是,他怎么就不懂感情了呢,他们两口子感情好着呢。
他问张书记:“这位陈研究员有家室?”
“没有。”
“有未婚妻?”
“也没有。”
“品德有问题?”
“那倒也没有,就是脾气不太好。”
李厂长说道:“那你管什么呢?他脾气不好是对你,又不是对小赵。你还经常在办公室发火呢,回去也对着嫂子发火?”
“那不会。”
“还是的呀。”
“是什么呀?他让我拿热脸贴他的冷屁股,我不得给他使点绊子啊。”
李厂长:“……我还以为你不介意呢。”
“我是不介意啊,但是不耽误我给他点颜色瞧瞧。”
李厂长:“……”
张书记大声说道:“小赵,你先回去,工作的事情我再想想,看看怎么安排。”
宁安放下茶杯,愉快的起身离开了,走之前还和刻苦钻研的同事们以及陈研究员挥手再见。
陈作舟:“……”
他哀怨的看了张书记一眼,老张回了他一个挑衅的眼神,抖着一身鸡皮疙瘩离开了。
李厂长也跟着一起往外走,边走边问:“你认识这位陈研究员?”
“认识,他爸是我老上级,京城军区的首长。他自己是个当兵的,却想让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去搞科研,用他的话说,现在国家不缺当兵的,但是缺搞研究的。给自己三个儿子起名,老大叫学海,老二叫无涯,老三叫作舟。”
“学海无涯苦作舟?”
老张哈哈大笑:“对。”
老上级这起名方式,能让他笑一辈子。
李厂长沉默一秒,问道:“那他的女儿不会叫陈苦儿吧?”
这一刻,他因为一个名字对一个小姑娘产生了同情。
好在张书记摇了摇头,说道:“不是,叫陈万书,希望她能多读书。”
李厂长松了口气,问道:“……那你的老上级他得偿所愿了吗?”
“没有。老大去机关了,老二去当兵了,只有这个老三是搞科研的,老四喜欢戏剧,进了文工团。就因为只有老三是做科研的,老爷子特别宠爱,才给惯出这么一身臭毛病。”
李厂长笑了笑,说道:“还是让小赵回去记录吧。既然这位陈同志除了脾气不太好,并没有什么问题,你就不要给年轻人制造障碍了。我看他对着小赵,脾气挺好的。再说了,追不追得上是他的事,看不看得上他,那是小赵的事。咱们做长辈的,就不要管太多了吧。”
张书记笑道:“等等,抻抻他。”
第67章
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27)
宁安回到办公室,科长看见她,惊讶极了。
“领导改主意了?”
宁安笑道:“暂时改主意了,以后可能还会再改吧。”
“嘿!这都不是朝令夕改了,他这是朝令朝改啊。老张怎么变成这个德行了,以前他是离谱,现在他是离大谱。”
宁安笑得直跺脚。
宣传科长是个直肠子妙人,心里有什么嘴上说什么。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其实是不想说的,我心里明白有些话不能说,但是我的嘴不太听使唤。”
这位科长姓姚,以前在报社工作,曾经报道过多次国庆活动,还近距离见过领袖。有一回,市里领导来机床厂考察,张书记吹牛,跟领导说:“我们小姚还曾经被领袖接见过。”
姚科长当时立马就纠正他:“不是接见过,只是我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比较近距离的看见过领导。”
给张书记闹个大红脸。
市领导面上端着礼貌的微笑,心里都笑的不成样了。
事后,张书记跟姚科长说:“你这人咋这样呢?你就不会打个哈哈过去就完了吗?非得现场指出我说的不对。”
姚科长说:“你说的本来就不对啊。我是见过领袖,但领袖根本没看见我啊,人家知道我是谁啊!这跟接见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要是咱们领导信了,以后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人家会以为我是个骗子,一定是我骗了你,你又骗了他。”
张书记无奈道:“你想太多了,他只会听过就忘,谁会揪着这点小事不放,还去核实啊?”
姚科长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他又跟别人说,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领袖耳朵里去了,领袖他老人家直接把我揭穿,那我还活不活了?”
张书记被她的脑回路打击的不轻。
后来,再有领导来考察,张书记就不敢再说姚科长的任何事了。
姚科长很喜欢宁安,觉得这姑娘踏实、内秀、不浮躁,就想尽心尽力的培养她,不惜拿自己的种种经历做反面教材来教导宁安职场规则,让她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
比如,当众给领导纠错这种事就不能干,当众指责领导不对这种话也不能说。
虽然姚科长尽心尽力想把宁安培养成一个懂人情知世故的人,但是她更喜欢宁安知世故而不世故,没有外人在场的时候,俩人是什么话都敢往外秃噜。
脑袋凑一堆,嘀嘀咕咕说了一大堆老张的坏话,又看了两篇群众来稿,厂报内容还挺丰富的,不光有宁安深入一线采访,还有少量工人投稿。
厂报对工人投稿的要求不高,只要其中不包含原则错误,就都给发了。毕竟工人们大多没有受过正统教育,扫盲班结业的居多,不能对他们提不切实际的要求。
他们能鼓起勇气把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心得写出来,就已经非常难得。而且,虽然辞藻不够华丽,但胜在感情真挚,读起来依然很有意思。
但是,今天这篇,和以往的投稿完全背道而驰。语言的华丽程度前所未有,内容的离谱程度更是空前绝后。
【夕阳映着朝霞,天边露出了鱼肚白,伟大的首都紧挨着京城……】
这不是工人们投稿常见的纪实作品,而是一篇散文诗。
宁安笑的肚子都疼了。
这家伙是把自己知道的词汇全堆一块了吧!为了堆砌词汇,他甚至罔顾事实!
这要是给他发出去,以后就是妥妥的黑历史。
姚科长看了以后说:“把事实错误改了,就给他发了吧。咱们工人投稿不多,尽量都发了,鼓励鼓励他们。”
宁安点点头,提笔把“夕阳”改成了“朝阳”,又把“紧挨着”给删了。
中午休息的时候,宁安和姚科长到食堂打饭,遇见了张书记。
姚科长张嘴就说:“张书记,您这命令变得够快的呀,一大早还说让我们小赵好好去做记录,一会工夫又让人回来了,来回折腾,浪费我们小赵的宝贵时间。”
张书记想说“你知道个锤子”,但是他还真不能说。只能来了一句:“吃你的饭吧!事情是不断变化的,你要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要一成不变。”
姚科长撇撇嘴:“变来变去那叫胡闹。”
张书记本来打算在食堂吃完再回去,这下子站起身就走了,他还是回办公室去吃吧。
结果,他前脚刚进办公室,后脚陈作舟就进来了。
“张叔,用一下您办公室电话。”
张书记:“哟!我现在不是老张了,变成张叔了。”
陈作舟脸皮厚得很:“您是老张,也是我张叔,不冲突啊。”
“你用电话干嘛?”
“给我爸打个电话,让他把我的相机给我送过来。”
张书记额角青筋直跳,“你差不多得了。”
“差得远呢。”
陈作舟拿起电话就开始拨号,等着接线员给他中转,这时候的长途电话还需要人工转接,如果你处在偏远的地方,可能还需要转接好几次,一个长途电话两三天打不通都是正常现象,因为邮电局的接线员可能不在岗位上,或者就算他在,他情绪不好就是不接,你也拿他没辙。
好在陈作舟运气不差,一次就打通了。
“爸,把相机给我送过来。”
“我自己走不开。”
“要相机干嘛?给我对象拍照啊。”
“哪来的对象?刚看上的。快点啊,别耽误我追求人家。”
“我知道分寸,不会给她造成困扰的。”
“好不好?我一眼看上的,那必须得好啊。”
“钱票多来点,我来的时候没带多少。要全国通用的。有什么好东西都给我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