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研究化学的专家行李箱里放着核武器研究资料,着实把这位专家吓了一跳;
  还有研究航空航天科学的专家,行李箱里放的是汽车发动机的资料;机械专家的行李箱里是飞机发动机……
  最离谱的是一位材料科学家的行李箱装的是猪饲料配方和化肥相关的资料,简直让他哭笑不得。
  他们在发现这些东西的第一时间,就将资料上交了。
  国家迅速组织专家进行学习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些资料都是真的。
  可是查来查去,也没有弄清楚这些资料是怎么出现的。最后将之归结为:西方有良心的仁人志士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有人没收他们自带的资料,有人给他们塞新的资料。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西方国家也有好人。
  这两年回国的专家那么多,带回来的资料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各行各业都有了,一时间,所有的专家都忙了起来。
  高校抓紧时间培养人才,然后放到各行各业去做贡献。
  全国一盘棋,大搞基建。
  宁安每天跟着老太太看报纸、听广播,好消息是一个接着一个,今天这条铁路通车,明天那个工厂投产,国产汽车出厂,国产拖拉机投入使用……
  老太太每天笑眯眯的,开心得不得了。她现在养成了早起跑步的习惯,越跑,越觉得身体轻盈,心灵放松。慢慢的,全家人都跟着她跑起来,就连谢晏也早起去跑步了,只有宁安一个人睡懒觉。
  她跟宁安说:“你爷爷要是活着,一定高兴极了。早些年他自己办工厂,搞实业兴国,就想看着国家发展强大。后来他去了,我把工厂卖了,就觉得特别对不起他。现在好了,国家真的兴旺了,这是他希望看到的结果。以后我下去跟他见面,他应该不会怪我卖了他的厂子了吧。”
  宁安说:“不要这样想,您看看那些和爷爷一起办厂的,有谁的厂留下来了呢?大家都是一样的。”
  老太太:“……”
  她言不由衷的说道:“你真会安慰人。”
  1955年底,核武器研究提前立项,人还是那一批人,只花了不到3年就研制成功,比老大哥还快了2年。
  华国在国际交流中扬眉吐气,和老大哥的关系也没有像剧情中那样彻底决裂。虽然还是因为主权问题出现分歧,但是看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老大哥也没有撕破脸,只是不再追加援助,并没有急着撤走资金和专家,更没有催着我们还贷款。
  发展的节奏没有被打乱。
  58年开始,各地的自然灾害确实在增加,极端洪涝和极端干旱交替出现,粮食减产严重。
  但是因为国内经济发展迅猛,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没有出现内外交困的局面,更关键的是,59年,当代农神的研究出了成果,高产粮种被培育出来,极大地提振了国民信心!
  再加上宏观调控得当,并没有演变成持续三年的大饥荒。
  至少,宁安的生活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变化。家里还添了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
  第145章
  活在男主回忆里的炮灰工具人(13)
  1957年,宁安7岁,开始上小学。
  根据政务院1951年发布的《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小学入学年龄为“七足岁”。但实际执行起来并没有那么严苛,所以还差几天才满七足岁的宁安顺利入学。
  开学第一天,全家人都来送她。
  老太太作为她的玩伴,是真正的依依不舍。
  谢晏是全然的不放心,担心她会不习惯,会和同学相处不好,会被人欺负。
  彭薇的情绪比较平稳。显然觉得上学是件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谢晏以前身体不好的时候该上学还得上学呢,而且那时候没有年龄限制,谢晏6岁就开始上小学了,何况是身强体壮的小女儿。不上学就是文盲,这肯定是不行的!
  谢长德脸上装出一副不舍的样子,上翘的嘴角比ak还难压。宁安敢肯定,只要她一进校门,她爸转身就能笑得合不拢嘴。
  别人都演的很好,就他不认真。
  她瞥了他一眼,决定给他作个妖。
  本来高高兴兴要进校门的宁安,转身又扑过去抱住了老太太,边哭边喊:“我不要去上学。我想回家。我在家里一定听话,再也不淘气了。”
  谢长德顿时觉得头皮发麻。
  老太太抱着她,拍着她的肩膀,瞪了眼自己儿子。
  谢长德赶紧说道:“安安呐,你看看,所有到了这个年龄的小朋友都得去上学,你看看你周围的小伙伴,人家都高高兴兴的去学校,可见学校里一定很好,大家在里面学习玩耍非常开心。”
  “我不要我不要,我舍不得奶奶。”
  老太太面带笑意:“乖宝和我关系最好,舍不得我。”
  谢长德:“……”
  我的亲妈耶,这是你炫耀你俩关系好的时候吗?
  谢晏说:“要不今天先回去,明天再来,给安安一点时间缓冲一下。”
  谢长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谢晏:“……”
  彭薇把宁安从老太太怀里扒拉出来,轻声细语的劝:“安安,现在国家决定要消除文盲,所有小孩必须接受教育,一定要把小学上完的。如果你不去上学,爸爸妈妈就要被公安抓走了。”
  宁安:“……”
  行吧,为了爸爸妈妈不被抓走,她还是去上学吧。她只是个小朋友,不懂法的,爸妈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我还是去吧。”
  她掏出手帕擦了擦眼泪。
  也实在是演不下去了。这时候的孩子真的是将上学当成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每个来上学的孩子都是活蹦乱跳喜笑颜开叽叽喳喳的,只有她一个人在哭。
  小朋友们都在看她。
  尴尬。
  “奶奶再见,爸爸再见,妈妈再见,哥哥再见。”
  “再见。”
  一转身,宁安脸上也挂上了灿烂的笑容,一蹦一跳的往学校里面走,就好像刚才哭的人不是她一样。
  门口站着迎接新生的老师抽了抽嘴角。
  等到宁安进了学校,老师看了一眼门口站着的家长,刚才依依不舍的祖母一脸云淡风轻,爸爸笑的满面春风,妈妈拍着爸爸的胳膊训他:“你就不能收敛点吗?她一定是看出来你迫不及待的想把她送去学校了,所以才临时闹你一下。”
  奶奶对着爸爸一脸鄙夷:“自以为是,傻得要命。”
  爸爸说:“您刚才不是还舍不得她吗!”
  奶奶:“我当然舍不得!但我同时也觉得半天的分别是可以接受的。她中午就回家吃饭了。”
  爸爸又问儿子:“你刚才不是还担心她?”
  儿子朗声说道:“我当然担心,但我也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校里的老师非常负责任,同学们也都很友善,她去了就会喜欢上了。”
  爸爸:“……那你们刚才为什么要那样表现?”
  儿子:“为了让安安知道我们重视她,心疼她,舍不得她。”
  老太太嗤笑一声:“都跟你似的,任何情绪都表现在脸上,你连表情都控制不好。难怪她要折腾你。”
  爸爸的表情都是难以置信和痛苦难当:“所以你们都是装的,只有我一个人真情流露了?”
  儿子:“我去上学了。”
  老太太:“我回家了。”
  妈妈跟爸爸说:“现在你就别演了,也没人看。”
  爸爸一秒变脸:“走吧,咱们也去上班。”
  老师的嘴角抽的更厉害了,好家伙,这一家子不去演电影真的可惜了,比他前两天看的电影《柳堡的故事》还精彩。
  不对,只有爸爸演技不太行,而且没怎么入戏。
  离开学校范围,谢长德又笑了起来,跟彭薇说:“她总算去上学了。”
  彭薇也笑。其实家里人都不担心宁安,这孩子就不是个会吃亏的性子,打遍片区无敌手的小霸王,谁能欺负的了她?她只见过她把别人按在地上摩擦。奇怪的是都没人来找她告状。
  谢长德老早就想把宁安送去学校了。
  现在沪市有多所正规幼儿园,招收3~7足岁的孩子,目的是“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他觉得挺好,总比宁安整天在家无所事事疯玩疯跑要好。
  老太太上了年纪,越发溺爱孩子,他和彭薇也下不了狠心管教,主要是宁安这孩子,淘气是真淘气,嘴巴也是真甜,特别会哄人,特别会撒娇,特别会审时度势。
  他管不了,就想把孩子交给学校管,遭到了老太太和谢晏的坚决反对。
  老太太说:“孩子不过是贪玩了一点点,淘气了一点点,染坏了你的白衬衫,弄坏了你的皮鞋底,不至于就要把她送到学校去。你这个当爹的,心胸要宽广一点,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就要收拾她。她还小呢,哪儿坐得住!”
  谢晏说:“幼儿园再怎么好也比不上家里。还是在家里自在些,让她多玩几年。而且她也没耽误学习,我有教她认字,安安自己也在练习写字,她钢琴学的不错,小提琴也能拉几下,还跟着您学习敲扬琴拉二胡,跟着奶奶学越剧,跟着妈妈唱歌剧,还去隔壁蹭人家的武术老师学习武术,她都忙成这样了,就算淘气又能淘气到哪儿去?她根本就没时间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